運動完大腿後側好痛,小心大腿後肌拉傷
東京奧運後,台灣掀起一片羽球熱,洋洋也加入了學校的羽球隊,希望有天能站上奧運賽場。然而一次比賽衝刺救球,洋洋聽到啪的一聲,然後大腿後側開始腫痛,走路也一拐一拐。洋洋走往醫務室的路上遇到足球隊的同學阿昌,聽阿昌說足球隊也很多人會大腿後側疼痛,阿昌之前去看復健科醫師時,醫師說是大腿後肌拉傷而且有輕微撕裂,洋洋心頭一驚,擔心自己的奧運之路會不會受到影響…
「大腿後肌」是什麼?
大腿後肌 (hamstring muscle),又名膕旁肌。顧名思義,是位於大腿後側的肌肉群,由三條肌肉組成:
- 股二頭肌 (biceps femoris):名為「二頭」,是因為有長頭跟短頭;長頭起源於坐骨,短頭起源於股骨,兩者合併後接在腓骨
- 半腱肌 (semitendinosus):起源於坐骨,末端在脛骨
- 半膜肌 (semimembranosus):起源於坐骨,末端在脛骨
大腿後肌主要的功能是伸展髖關節(大腿向後伸展、足球踢球前起腳的姿勢)以及彎曲膝蓋。此外,大腿後肌也負責髖關節的內轉(半腱肌及半膜肌)以及外轉(股二頭肌)功能。因此,大腿後肌跟髖關節及膝關節的穩定度有關。
以功能來說,大腿後肌最常出力的動作是走路及跑步時的減速,以及快速跑動時的變換方向。
看文字敘述比較困難,我們想像一下跑步時,前腳的髖關節彎曲向肚子的方向、下肢向前,但是下肢不可能無止盡的向前,這時大腿後肌就要負責減速,將髖關節拉往背部的方向,並且將膝蓋彎曲。而足球踢球也是,全力將球踢出之後,大腿後肌要負責煞車將下肢拉回來。
然而,大腿後肌在拉長狀態下的收縮 (eccentric contraction),可能因過度拉長肌纖維而造成傷害,其中股二頭肌是最常受傷的肌肉。
大腿後肌受傷通常是在運動快速跑動或突然轉換方向時發生,可能會聽到「啪」一聲或是大腿後側紅腫熱痛,若是肌肉撕裂從斷端回彈,則可能會有局部凹陷。值得注意的是,坐骨神經緊鄰大腿後肌,因此若大腿後肌拉傷腫脹,有可能壓迫坐骨神經,造成下肢麻痛。
為什麼大腿後肌會拉傷?
肌肉拉傷佔運動傷害的30%,而運動傷害造成的肌肉拉傷中最常見的就是大腿後肌,據統計,大腿後肌受傷佔急性運動傷害的8 ~ 25%。
大腿後肌受傷的危險因子分為無法改變及可以改變因素兩類:
- 無法改變因素
- 曾經大腿後肌拉傷過
- 腳踝扭傷過
- 年紀過大,澳洲在美式足球員的研究發現,超過23歲的運動員大腿後肌受傷的機會比較年輕的球員多出1.3 ~ 3.9倍。聽起來很殘酷,但年紀上升,肌肉纖維確實會退化。
- 可以改變因素
- 大腿後肌肌力不足 (相對於對側大腿後肌或同側股四頭肌)
- 暖身不足
- 訓練量過大
- 腳踝不穩定
- 特定運動:跑步、羽球、足球、籃球、美式足球
一分鐘判斷是不是大腿後肌拉傷
- 直接按壓
按壓大腿後肌群的三條肌肉,特別是坐骨及膝蓋後側,如果有痛的話,可能是大腿後肌受傷
- 髖膝牽拉測試
躺著,將髖關節及膝關節彎曲到極限,再由施測者快速將髖關節及膝關節伸直,若過程中在坐骨感覺疼痛,就可能是近端的大腿後肌受傷
大腿後肌拉傷怎麼辦?
就醫前的急性期處理依照PRICE原則:
- P (protection):保護患處,例如用護具固定患處,或是使用拐杖走路,避免扭傷的腳踝持續著地受力。
- R (rest):休息,減少運動或活動量,但並不是完全不動,患處還是需要稍微活動,加速循環及修復。
- I (ice):冰敷減少腫脹,一次10-15分鐘,每次間隔1-2小時。注意勿使表皮凍傷或產生感覺麻木的狀況。
- C (compression):使用彈性繃帶加壓患處,減少腫脹並有支撐效果。注意不要綁太緊導致肢體麻木或表皮顏色改變。
- E (elevation):抬高患處,加速組織液回流減少腫脹。
緊急處置後,建議至復健科門診做進一步的評估。肌肉骨骼超音波在大腿後肌拉傷是第一線的首選,特別是在急性期,可以看到肌肉肌腱撕裂、血塊積血,甚至撕裂性骨折。撕裂性骨折主要見於肌腱或韌帶接在骨頭處,因為拉力過大而將骨邊緣拉起一塊。因為大腿後肌是很強壯的肌肉,因此坐骨被拉出撕裂性骨折,在運動員並不少見。
若在慢性期或是懷疑深層的肌腱肌肉交界處撕裂,則會考慮安排核磁共振檢查 (MRI),然而安排核磁共振曠日費時,復健科醫師會在診間先用肌肉骨骼超音波確認是否有肌肉肌腱撕裂、血塊積血、撕裂性骨折等狀況,若有積血,馬上抽出可以加速復原。
X光在青少年運動員比較需要,因為青少年的骨骼尚未發育完成,大腿後肌受傷合併撕裂性骨折的機會較高,然而多數情況,肌肉骨骼超音波就足以診斷。一個關於年輕運動員的研究發現,在撕裂性骨折的診斷上,肌肉骨骼超音波的敏感度比X光更高。
- 第一級 (mild):肌肉肌腱腫脹疼痛,肌力沒有下降,或些許下降
- 第二級 (moderate):肌纖維部分撕裂,疼痛且肌力下降
- 第三級 (severe):肌纖維完全撕裂,肌力消失,且合併大塊血腫
現在知道分級了,那要怎麼治療呢?
大腿後肌拉傷的治療方法
- 急性期: 依上述的PRICE原則處理,過往研究認為受傷後2 ~ 6天避免受傷處的活動可以降低肌肉產生疤痕及再受傷的機率,因此建議視受傷的程度,受傷後2 ~ 6天內避免伸展及復健運動,不過2022年最新的研究建議,大腿後肌受傷5天後就早期從事肌力訓練,可以讓大腿後肌受傷的病人更快回到運動場上。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非類固醇消炎藥可能會延遲受傷組織的癒合,影響肌肉強度甚至功能,不過研究顯示對大腿後肌受傷而言,可短期幫助急性止痛,只要使用不超過7天,原則上不會影響肌肉肌腱修復。
- 護具:壓力褲、束套、繃帶等使用上要注意勿太緊影響血液循環,避免造成腔室症候群 (compartment syndrome)
- 物理儀器復健治療:治療用超音波、低能量雷射、電療、熱療等儀器有止痛或加速組織修復的效果。
- 徒手復健治療:由治療師執行肌筋膜鬆動、軟組織按摩等技術。
- 體外震波:最大的優點是無侵入性,讓能量穿透表皮直達受傷的組織,促進修復並且減少疼痛因子的釋放。震波施打的發數與強度及頻率由醫師依臨床狀況建議。要提醒的是,體外震波的能量很強,因此施打震波後可能會有局部腫脹甚至瘀血的情形,短期甚至比施打之前更痛,這是一個過程,不用過度擔心。
- 超音波導引注射:經由超音波導引,復健科醫師可以精準注射、治療患處。可能使用的藥物如下:
- 類固醇:雖然類固醇可以快速消炎緩解症狀,但可能會減少纖維母細胞的生成,影響組織修復,因此急性大腿後肌受傷不建議使用局部類固醇注射,如果痛到受不了很想注射類固醇暫時度過難關,務必跟醫師討論利弊。
- 高濃度葡萄糖:利用高濃度葡萄糖刺激大腿後肌自我修復,優點是對身體不會有任何傷害,但理論上效果比起PRP會差些,且通常需要治療不只一次。
-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Platelet-rich plasma, PRP):相較於高濃度葡萄糖是刺激組織自我修復,PRP更進一步,直接將生長因子送到需要修復的組織。研究發現,急性第一度及第二度大腿後肌受傷使用PRP治療後,能讓運動員更快回到場上,也不會增加6個月內再受傷的機率。
- 羊膜萃取物:羊膜萃取物是較新的治療方法,富含胎膜中萃取出的生長因子、膠原蛋白、細胞激素等促進組織修復的物質。跟PRP最大的差別在於,年紀較大的人,自體PRP內含的生長因子及修復物質比不上年輕人,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而羊膜萃取物是來自初生嬰兒的胎盤,因此生長因子跟營養物質不成問題,而胎膜是母體跟嬰兒之間的橋樑,自然沒有抗原排斥的問題,因而不用擔心異體組織的排斥。動物實驗發現,羊膜萃取物配合運動訓練,能讓加速受傷後的肌肉修復,因此羊膜萃取物可能可以作為復健計畫的一環,加速修復。
- 手術:多數大腿後肌的受傷可以透過休息及上述治療方式處理,然而若是大腿後肌的近端完全撕裂,或是遠端的部分或完全撕裂,就可能要考慮手術修補。
大腿後肌拉傷的復健運動
- 大腿後肌伸展 (靜態)
- 患側腳伸直,腳跟放在高起來的平面
- 手壓膝蓋,伸展患側大腿後肌
- 維持10秒鐘,然後休息10秒鐘,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 大腿後肌伸展 (動態)
- 雙手叉腰或扶牆壁
- 患側腳慢慢抬高到覺得緊繃的高度,再放下
- 10個來回後休息1分鐘
- 一個循環做3次,一天做3個循環
- 大腿後肌肌力訓練
- 正躺,彎曲患側髖部呈90度,雙手抓膝蓋後側固定大腿
- 逐漸將小腿伸直,直到大腿後肌感覺痛就停止,再彎曲膝蓋回到起始姿勢
- 12個來回後休息1分鐘
- 一個循環做3次,一天做2個循環
- 潛水式
- 患側單腳站立,膝蓋微彎,軀幹打直
- 身體向前,髖關節彎曲約90度,雙手向前伸,不痛的腳抬高
- 回到起始姿勢
- 一個循環做6次,一天做3個循環
什麼時候可以運動?
大腿後肌受傷後最快可以2週回到場上,也可能一轉身就是永遠無法繼續奔馳。差別在於受傷的程度以及後續的復健。運動傷害的復健計畫不脱幾個步驟:
- 疼痛及傷害處理:休息、物理治療、增生注射治療等
- 活動度、本體感覺、肌力訓練
- 逐步運動,慢慢增加強度及頻率
- 回到競技賽場
每個人的受傷程度跟恢復時間都不一樣,循序漸進的復健治療再回到場上,才是長久之道。
仁仁好關鍵
- 大腿後肌由三條肌肉組成,主要的功能是髖關節伸展(大腿向後伸展、足球踢球前起腳的姿勢)、膝蓋彎曲、髖關節的內外轉,也跟髖關節及膝關節的穩定度有關
- 肌肉拉傷佔運動傷害的30%,而運動傷害造成的肌肉拉傷中最常見的就是大腿後肌
- 大腿後肌受傷急性期以PRICE原則處理
- 第一度及第二度的大腿後肌受傷以保守治療為主,視受傷情形可以增生療法注射介入,包括PRP、羊膜萃取物、高濃度葡萄糖
- 大腿後肌受傷最快可以2週回到場上,也可能永遠無法繼續奔馳,重點在循序漸進復健治療
- Heiderscheit, B. C., Sherry, M. A., Silder, A., Chumanov, E. S., & Thelen, D. G. (2010). Hamstring Strain Injuries: Recommendations for Diagnosis, Rehabilitation, and Injury Prevention.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40(2), 67–81.
- Seow, D., Shimozono, Y., Tengku Yusof, T. N. B., Yasui, Y., Massey, A., & Kennedy, J. G. (2020). 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Hamstring Inju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ith Best-Worst Case 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9(2), 529–537.
- Sheth, U., Dwyer, T., Smith, I., Wasserstein, D., Theodoropoulos, J., Takhar, S., & Chahal, J. (2018). Does Platelet-Rich Plasma Lead to Earlier Return to Sport When Compared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 Acute Muscle Inju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rthroscopy: The Journal of Arthroscopic & Related Surgery, 34(1), 281–288
- Lazović, D., Wegner, U., Peters, G., & Gossé, F. (1996). Ultrasound for diagnosis of apophyseal injuries. 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 3(4), 234–237.
- Vermeulen, R., Whiteley, R., Van der Made, A. D., Van Dyk, N., Almusa, E., Geertsema, C., Targett, S., Farooq, A., Bahr, R., Tol, J. L., & Wangensteen, A. (2022). Early versus delayed lengthening exercises for acute hamstring injury in male athlete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