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趾外翻怎麼辦?治療處置全解析

小鄭的工作一天要穿高跟鞋站著至少8小時,之前就覺得拇趾隱隱作痛,這天下班回家覺得痛到實在難以忍受,小鄭一脫鞋發現拇指關節內側紅腫,而且一碰就痛,小鄭趕緊到復健科門診就醫,醫師用超音波檢查發現,小鄭是嚴重的拇趾外翻合併拇趾滑液囊炎,跟她的扁平足及高跟鞋有關,建議先以超音波導引將滑囊內的積水抽出,並且搭配復健及徒手運動治療,將根本的問題解決。

什麼是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是許多人足部疼痛的元兇。拇趾外翻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拇趾向第二趾偏移10 ~ 15度,甚至拇趾疊到第二趾。

拇趾外翻疼痛的位置通常是在最凸出的地方,也就是足部跟拇趾交界的蹠趾關節。凸出處可能會有紅腫熱痛,甚至造成拇趾滑液囊炎(Bunion),本身若有周邊神經病變或是免疫功能不佳,要注意局部傷口造成蜂窩性組織炎。

為什麼會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常見的原因包括:

  • 扁平足:內側足弓塌陷,造成拇趾承受內側的壓力,使拇趾向外翻出
  • 關節過動症候群(Hypermobility syndrome):先天筋膜、韌帶和肌肉過於鬆弛,使得關節穩定度較差
  • 類風濕關節炎:免疫系統失控攻擊自身組織,可能造成身體多處關節炎,包括蹠趾關節
  • 鞋具:楦頭窄的鞋子例如高跟鞋及尖頭皮鞋,會持續擠壓蹠趾關節。特別是高跟鞋,前足特別是第一蹠趾關節承受過多壓力,更會造成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怎麼辦?

拇趾外翻的治療方式包括:

  • 挑選楦頭寬度適合自身足部的鞋子,若本身有扁平足則可挑足弓加強支撐的鞋子
  • 輔具:將大拇趾及第二趾分開
  • 乾針治療:放鬆周邊緊繃的肌肉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抽出拇趾滑液囊炎的積水
  • 徒手運動治療:調整大拇趾位置,放鬆緊繃的關節及周邊肌腱韌帶,並且調整步態
  • 居家運動:強化足部肌力及穩定性

拇趾外翻可做的居家運動如下:

結語

拇指外翻是許多人足下的痛,但只要處置得宜,找到根本原因,挑選適合的鞋具並且接受徒手運動治療及居家運動,可以脫離每一步舉步維艱的生活。

動作示範:
仁生復健科診所 爐子軒 物理治療師
仁生復健科診所 黃琦溱 物理治療師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腿外側、足踝外側踩地就痛,別忘了「腓骨肌腱」疾患!

小蘇假日的休閒活動是直排輪及足球,近期迷上三鐵,不時會去路跑,有時還會去跑山。

這幾個星期,小蘇發現跑步時足踝外側會疼痛,時不時腫脹,而且感覺有東西滑過腳踝內側。小蘇印象中沒有腳踝扭到,但是疼痛似乎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小蘇想起之前復健科醫師提醒過她是高足弓,運動強度較高時要注意腓骨肌腱受傷。小蘇連忙到復健科就診,醫師用超音波檢查後,告訴小蘇她的腓骨肌腱撕裂,建議休養並且接受增生療法注射治療,小蘇很懊惱,到底自己的訓練出了什麼問題?這個賽季會不會報銷?

什麼是「腓骨肌群/肌腱」?

腓骨肌群包括腓骨長肌(peroneus longus)及腓骨短肌(peroneus brevis),是足踝外側重要的肌群,負責蹠屈(腳踩地)、足部外翻(腳底向外)及足踝關節活動的穩定性。

腓骨肌群起源於小腿外側,繞過外踝(腳踝外側的凸起)後,腓骨短肌的肌腱接在第五蹠骨的基部,腓骨長肌則是繞過腳底接在第一蹠骨及楔形骨。

為什麼會有腓骨肌腱疾患?

腓骨肌群負責腳踩地的起始動作及足踝穩定,相當容易被過度使用。腓骨肌腱在繞過外踝處的上下有支持帶包覆以維持穩定性,然而若遭受外傷、使用過度或是腓骨肌腱下方的骨槽(groove)太淺,就可能使包覆肌腱的肌腱受損、肌腱受傷撕裂,或是肌腱脫位,統稱為腓骨肌腱疾患(peroneal tendon disorder)。

除了外傷,會造成腓骨肌腱疾患者主要是會對腓骨肌腱造成過度壓力的活動,包括:

  • 跑上坡、或是不平的地面
  • 會快速變換角度的運動,例如足球、籃球
  • 直排輪,特別若是穿著不合腳的裝備

研究顯示,高足弓會使足部壓力分佈較不平均,也因而更容易有腓骨肌腱疾患;此外反覆腳踝扭傷後、不穩定的腳踝,也比較容易產生腓骨肌腱疾患。

腓骨肌腱疾患有什麼症狀?

常見的腓骨肌腱疾患症狀包括:

  • 站立或是走上坡時腳踝外側疼痛
  • 外踝後側到足踝外側、沿著腓骨肌腱有壓痛,甚至紅腫熱
  • 腳背向上或是足部外翻的動作會造成疼痛
  • 若是嚴重的腓骨肌腱炎,不只活動,連腳踝被動外翻內翻都會疼痛
  • 腳踝活動(特別是腳背向上、足部外翻)時「啪」一聲,感覺有東西滑過外踝

 

腓骨肌腱炎/撕裂/脫位怎麼診斷?

腓骨肌腱疾患透過病史詢問及理學觸診檢查就可以診斷,醫師原則上會使用肌肉骨骼超音波確認腓骨肌腱是發炎或者已經撕裂,並且以動態檢查確認是否有肌腱脫位的狀況。此外,腓骨肌腱疾患可能合併蹠骨的撕裂性骨折或是韌帶損傷,因此以超音波一併評估較為完整。

腓骨肌腱炎/撕裂/脫位的治療方法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乙醯胺酚等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及雷射等儀器可以幫助腓骨肌腱修復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腓骨肌腱及周邊肌腱韌帶,並且以運動治療,足踝穩定肌群
  • 輔具:若有足弓問題,以適當鞋墊調整足部壓力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以超音波導引將增生藥物精準注射到腓骨肌腱發炎或撕裂處,若是脫位則注射到受傷的支持帶,加強腓骨肌腱的穩定性,使用的藥物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葡萄糖等。2014年的臨床研究發現,以PRP注射治療腓骨肌腱疾患,可以促進肌腱癒合,並且長期的功能改善較佳。

腓骨肌腱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語

腓骨肌腱疾患是小腿外側或足踝外側疼痛相當常見的原因,以增生注射修復受損組織,並且以輔具及徒手運動訓練根本調整足踝穩定性及肌力,才能徹底解決腓骨肌腱疾患。

陳渝仁醫師的門診資訊

 

參考資料

  1. Heckman DS, Gluck GS, Parekh SG. Tendon disorders of the foot and ankle, part 1: peroneal tendon disorders. Am J Sports Med. 2009 Mar;37(3):614-25
  2. Park HJ, Cha SD, Kim HS, Chung ST, Park NH, Yoo JH, Park JH, Kim JH, Lee TW, Lee CH, Oh SM. Reliability of MRI findings of peroneal tendinopathy in patients with lateral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lin Orthop Surg. 2010 Dec;2(4):237-43
  3. Dallaudière B, Pesquer L, Meyer P, Silvestre A, Perozziello A, Peuchant A, Durieux MH, Loriaut P, Hummel V, Boyer P, Schouman-Claeys E, Serfaty JM. Intratendinous injection of platelet-rich plasma under US guidance to treat tendinopathy: a long-term pilot study. J Vasc Interv Radiol. 2014 May;25(5):717-23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騎車看這裡 – 談單車常見的運動傷害

自從多年前的電影「練習曲」帶起的單車環島風潮以來,越來越多民眾從事單車休閒運動;此外單車成為常用的通勤工具,而三鐵運動更是逐漸盛行;部分研究顯示,隨著單車運動量的上升,心血管疾病、罹癌風險及整體死亡率都顯著下降,因此單車運動確實可以帶來健康,然而單車相關的運動傷害也逐漸增加,究竟有哪些單車常見的運動傷害,又應該如何預防呢?

單車的運動傷害多來自過度使用

單車的運動傷害可分為急性及過度使用的累積性傷害。急性傷害來自意外跌倒或撞擊的扭挫傷,累積性傷害則是由於單車重複性動作的特性,對肌肉骨骼關節的壓力累積造成傷害。本文討論的單車相關運動傷害,是以比例上較高的過度使用累積性傷害為主。

單車的主要動作是踏板的重複踩踏,速度一般在每分鐘60 ~ 120圈。若有單車騎行姿勢設定(bike fitting)不佳、髖部外展肌群無力、足部踩踏不穩定等狀況,較可能產生過度使用累積性傷害。

常見單車相關的累積性運動傷害部位包括:

  • 膝蓋
  • 脊椎
  • 髖臀/會陰
  • 阿基里斯腱/蹠骨關節
  • 手部

 

單車運動傷害 – 膝蓋

膝蓋疼痛是單車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可能源自騎行姿勢不適當、裝備過重、運動量過大、過多上坡騎行、踩踏頻率較低等因素。常見病灶包括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股四頭肌肌腱炎、髕骨肌腱炎、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等。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症狀是膝蓋前側、髕骨周圍的疼痛,可能跟踩踏時膝蓋彎曲角度過大,因此造成髕骨股骨過大的壓力,此外若臀中肌無力,會造成骨盆歪斜及膝蓋外翻等問題,對髕骨股骨形成壓力。

股四頭肌肌腱及髕骨肌腱都可視為股四頭肌的延伸,重複踩踏的膝蓋彎曲伸直有賴股四頭肌的啟動,因此姿勢不當或訓練量過大都可能造成股四頭肌肌腱炎及髕骨肌腱炎。

髂脛束位於膝蓋外側,如同履帶連接大腿的股骨及脛骨,若過度使用、膝蓋重複伸直彎曲造成髂脛束的穩定功能下降,就可能造成髂脛束症候群。若踏板太低造成踩踏時膝蓋過直,可能造成髂脛束過度摩擦,因此建議踩踏到最低點時,保持膝蓋微彎約30度,減少髂脛束跟周邊組織的夾擠摩擦。

單車運動傷害 – 脊椎

頸椎及腰椎疾患也是單車常見的運動傷害,特別是三鐵運動愛好者,較容易有過多的腰背彎曲,造成脊椎承受較大的壓力。

若已經造成椎間盤突出或脊神經壓迫,會在腰背或頸部彎曲時,誘發肢體的麻痛或無力,這種狀況建議盡快就醫評估治療。若是脊椎中線附近的疼痛,則較可能是小面關節發炎。

可以透過肩頸下背放鬆伸展、穩定背部及腹部核心肌群,強化頸部伸展肌群、提升髖部及大腿後肌的靈活度,降低脊椎的壓力。

單車運動傷害 – 髖臀/會陰

講到單車相關的運動傷害,就不能不提髖部臀部及會陰處的疼痛。坐墊前方的壓迫可能擠壓陰部神經(pudendal nerve),造成恥骨、臀部、會陰部及大腿內側的麻痛,甚至有排尿疼痛、頻尿、性功能障礙等影響。坐骨正對坐墊壓下,可能造成坐骨滑囊炎或近端大腿後肌發炎。解決方法包括調整坐墊形狀、坐墊增加減壓設備,以及最重要的適度休息減少壓迫。

髖部前側的疼痛則常肇因於「髂腰肌症候群」,主要影響到髂肌、腰大肌及髂腰肌滑囊。髂腰肌負責髖關節屈曲及外轉,騎乘單車重複髖部彎曲的動作可能造成髂腰肌發炎,而髂腰肌滑囊作為髂腰肌的緩衝墊,髖部重複屈曲會使髂腰肌持續摩擦滑囊,可能使滑囊發炎。

單車運動傷害 – 阿基里斯腱/蹠骨關節

足部是踩踏單車時的主要著力點,可視為將身體力量轉移到踏板的槓桿。若鞋子太軟、本身有扁平足、足部相對於踏板太後面或是坐墊太低,都可能讓阿基里斯腱承受過大的壓力,造成阿基里斯腱病變或跟骨後滑囊炎甚至產生跟骨骨刺。

若踩踏版主要用前足施力,則可能產生蹠骨關節炎,改善方法是避免小範圍施力,增加足部受力面積。

單車運動傷害 – 手部

手腕長時間以不良姿勢承受身體施加於把手的力量,可能造成正中神經或尺神經壓迫。正中神經病變就是俗稱的腕隧道症候群,症狀是前三指半麻痛;尺神經病變的症狀則是後一指半麻痛。改善方式是加上握把套、適度休息、經常變化握把手的姿勢。

單車運動傷害的治療方法

單車相關的累積性、過度使用運動傷害最重要的是調整訓練量及強度,並且全面檢視騎行姿勢設定,避免持續損傷。若傷害已經造成,下面是醫療端會採取的治療方式: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或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雷射光療等儀器可以幫助肌肉肌腱韌帶等軟組織修復,並且加強局部循環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受傷的筋膜軟組織,並且檢查是否關節不穩定或肌力不足,以運動治療強化相關肌群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若是超音波發現肌腱/韌帶受傷產生積液或關節發炎積水,可以超音波導引將積水抽出,並且將消炎/增生藥物精準注射到病灶;若組織明顯撕裂,則可使用增生療法注射治療,藥物選項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葡萄糖等。若周邊神經壓迫則可能施行神經解套術,減少神經承受的壓力並且啟動修復反應

單車運動傷害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腰背核心肌力及臀中肌相對不足是單車運動傷害常見的原因,可以透過下列運動強化肌力。

結語

單車越來越風行,是很好的休閒或挑戰自我運動,然而單車重複性動作的特質,容易造成累積性的過度使用運動傷害,上路前調整好騎行姿勢,並且強化高度使用的相關肌群,才能享受單車運動而且遠離運動傷害。

陳渝仁醫師的門診資訊

參考資料

  1. Silberman MR. Bicycling injuries. Curr Sports Med Rep. 2013 Sep-Oct;12(5):337-45
  2. Robidoux CG.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e Evaluation of a Cyclist with Overuse Injury. 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 2022 Feb;33(1):15-29
  3. Kotler DH, Babu AN, Robidoux G. Prevention, Evalu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Cycling-Related Injury. Curr Sports Med Rep. 2016 May-Jun;15(3):199-206\
  4. Oja P, Titze S, Bauman A, et al. Health benefits of cycling: a systematic review.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11; 21:496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屁股痛、髖部外側痛、膝蓋痛、骨盆前傾,別忘了臀中肌!

時序入秋,在辦公室忙了大半年的芃芃等到了涼爽的季節,要進入馬拉松的賽季準備,一週跑超過50公里是家常便飯。這天結束坐在電腦前忙碌的工作,芃芃的屁股整個下午幾乎都黏在椅子上,終於可以迎風奔馳,沒想到起跑沒多久,芃芃的臀部外側從悶痛逐漸變成劇痛,甚至連腿都抬不起來,慌亂的芃芃連忙諮詢跑團教練,經由教練的轉介,來到復健科門診。醫師請芃芃單腳站立並且超音波檢查後,告訴芃芃她的臀中肌受傷而且有輕度撕裂,要先暫停跑步,調整久坐的狀態並且重新訓練臀中肌。

什麼是「臀中肌」?

臀中肌(gluteus medius)起源於骨盆髂骨的後上緣,終止於股骨外側的髖部大轉子。臀中肌的功能包括:

  • 主要負責髖部外展 (腳從側面抬起的姿勢)
  • 輔助髖部彎曲及伸展 (腳向前及向後抬)
  • 輔助髖部內轉及外轉
  • 與闊筋膜張肌及腰方肌共同維持骨盆穩定

最重要的是,臀中肌對走路、跑步及單腳站立的骨盆穩定性很重要。我們想像步行,支撐腳離地時由於失去地面的支撐,可能會垂下,此時臀中肌出力支撐骨盆,讓對側腳可以順利擺盪出去完成連續步態,同時臀中肌會穩定髖關節並且輔助骨盆旋轉,維持步態順暢穩定。

為什麼會臀中肌受傷?

現代人長時間久坐,臀中肌處於拉長狀態,久而久之會彈性疲乏,而且缺乏用走站跑跳等姿態活化臀中肌,就可能是使臀中肌的肌力下降,或是俗稱的「臀肌失憶症」。此時一旦給予較大的壓力,例如週間久坐上班、只有週末高強度運動,就可能使臀中肌受傷。

此外,在運動風氣越來越盛的今天,許多人努力精進專項運動,例如單車或馬拉松,但針對核心肌群及臀肌的訓練相對不足,因此就容易造成臀中肌受傷甚至撕裂。

臀中肌受傷有什麼症狀?

臀中肌受傷的症狀包括:

  • 髖部外側在走路、跑步、上樓梯、站立或久坐時,有悶痛或刺痛
  • 側躺壓迫受傷側髖部會疼痛
  • 用患側單腳站立時,骨盆傾斜呈現患側高、健側低

當臀中肌受傷無力,身體其他協同肌群包括股四頭肌等會代償承受更多壓力,而本應一同維持骨盆穩定的同側闊筋膜張肌及對側腰方肌也會代償緊繃,甚至造成下背痛。臀中肌無力造成的不當步態,會使膝蓋承受更大壓力,可能造成膝關節退化或臏骨股骨症候群,以及膝蓋外側的髂脛束緊繃,造成髂脛束症候群,連帶使整個下肢的受力不穩,阿基里斯腱、腓腸肌及足底筋膜都可能受傷發炎。

值得一提的是,臀中肌無力跟骨盆前傾有關,骨盆前傾外觀看起來像是「翹臀」,但實際上會使腰椎角度過凹,長期可能使造成骨刺增生、椎間盤突出甚至腰椎神經壓迫,使下肢酸麻或是無力。

臀中肌受傷如何診斷?

若臀中肌受傷,單腳站立會不穩或疼痛,外觀上會骨盆傾斜呈現患側高、健側低。此外,由於臀中肌受傷的疼痛位置跟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髖部大轉子滑囊炎、近端髂脛束受傷及髖關節炎相近,醫師會以肌肉骨骼超音波確認病灶,並且釐清臀中肌是拉傷或是撕裂。

臀中肌受傷的治療方法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肌肉鬆弛劑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雷射光療等儀器可以幫助臀中肌修復及加強局部循環
  • 輔具:若合併下背肌肉疼痛緊繃,可短期使用護腰輔助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臀中肌、下背肌群、髂脛束及周遭筋膜軟組織,並且檢查是否合併骨盆前傾或不穩定,以運動治療強化相關肌群
  • 體外震波:最大的優點是無侵入性,讓能量穿透表皮直達受傷的組織,促進修復,施打的發數與強度及頻率由醫師依臨床狀況建議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若是超音波顯示臀中肌嚴重發炎,可以超音波導引將消炎或增生藥物精準注射到病灶做急性處理;若臀中肌明顯撕裂,則可使用增生療法注射治療,藥物選項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葡萄糖等。研究顯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對嚴重臀中肌撕裂的效果較佳,長期可達到更好的疼痛緩解及生活品質提升

臀中肌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語

臀中肌受傷相當常見,久坐的上班族及運動愛好者都是高危險群。避免維持久坐加上充足運動,並且強化臀中肌及核心肌群,是遠離臀中肌受傷最好的方法!

陳渝仁醫師的門診資訊

參考資料

  1. LaPorte C, Vasaris M, Gossett L, Boykin R, Menge T. Gluteus medius tears of the hip: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Phys Sportsmed. 2019 Feb;47(1):15-20
  2. Lee JJ, Harrison JR, Boachie-Adjei K, Vargas E, Moley PJ. 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s With Needle Tenotomy for Gluteus Medius Tendinopathy: A Registry Study With Prospective Follow-up. Orthop J Sports Med. 2016 Nov 9;4(11)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孩子咬字不清、句子說不清楚,是構音異常還是語言發展遲緩?

庭庭已經三歲半了,很愛講話但是常常聽不懂他在講什麼,咬字不清楚而且句子的文法常出問題、語意前後不連貫。庭庭的爸媽一開始覺得只是俗稱的「臭乳呆」,再等等就會好些,然而庭庭的堂哥最近因為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在接受早期療育,庭庭的爸媽在想,庭庭會不會不只是咬字不清,而是語言發展遲緩?

構音異常跟語言發展遲緩有什麼差異?

語言是成長中的孩子最常見的發展問題,據統計5 ~ 10%的孩子有語言溝通問題。孩子的語言發展是為了溝通,以及使用語言來學習,若孩子的語言發展有問題,會影響學齡後的讀寫等能力,研究顯示部分問題甚至可能延續到青少年成人時期。早期發現問題,讓孩子接受早期療育,能讓孩子盡快步上軌道,並且避免後續學習困難的可能性。

孩子的語言溝通問題可以分成兩大類,

  • 口語問題 (speech disorder):發音準確度、流暢度及嗓音問題,例如口吃、語音異常
  • 語言發展問題(language disorder):語言理解、口語表達的內容及文法等問題

簡單來說,俗稱的「臭乳呆」可以歸類在構音異常,也就是口語問題;一般認為的「大雞慢啼」,孩子的理解及表達較為落後,則可歸類在語言發展問題。

什麼是構音異常?

孩子的語言原因將近一半是構音異常。構音異常的孩子常見的表現是咬字不清、語音音頻錯誤。常見的構音異常原因包括:

  • 無明確原因:絕大多數構音異常的孩子找不到明確的原因
  • 發聲結構問題:唇顎裂、舌頭及舌繫帶、牙齒咬合等問題
  • 聽力問題:孩子是透過聽來學習語言,若有聽力問題會影響語言發展
  • 口腔問題:口腔唇舌動作協調能力不佳
  • 神經肌肉問題:例如腦性麻痹,通常會合併吞嚥問題
  • 其他共病:部分孩子的構音異常來自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可能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許多構音異常的孩子其實還合併語言及其他面向的發展遲緩,需要詳細評估。許多原本是要評估構音異常的孩子,在門診才發現同時有動作、認知、心理及社會情緒面向等問題,需要早期療育的完整介入

孩子是語言發展遲緩嗎?

在孩子沒有聽力、神經肌肉、認知智能問題的前提下,若孩子有持續性的語言理解及表達問題,包括口說、書寫、詞彙量、語句結構等面向,發展程度明顯低於同齡孩子,而且造成功能上的限制,讓孩子無法有效溝通、影響學習表現及社交狀態,就是需要介入的語言發展遲緩。

許多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同時有大動作、精細動作、專注力及社會情緒的面向的問題,因此需要復健科團隊全面的評估及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研究顯示,這幾年新冠疫情下的許多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居家學習等,對於孩子發展中的語言能力造成不小影響,疫情減緩後應持續留意孩子的發展狀況,必要時早期介入、早期治療。

我的孩子需要早期療育嗎?

若孩子是構音異常為主、認知功能正常,3歲前的構音咬字不清通常是發展性問題,會隨著時間逐漸改善,然而若到4歲仍然有構音問題,就應由語言治療介入,及早治療避免影響孩子往後的學習及社交發展,治療方式包括口腔唇舌運動及口語視覺回饋等方法,提升孩子的構音能力。

若孩子是語言發展異常,則應視孩子是否達到該年紀應有的發展里程碑,若未達標則可考慮接受語言治療,讓語言治療師根據孩子的狀況,擬定個別化的治療計畫。

要特別提醒的是,許多孩子在雙語環境中成長,當有構音或語言發展問題時,原則上語言治療師會先引領優勢語言的發展,對孩子的語言發展較佳。

結論

有構音異常及語言發展遲緩問題的孩子相當常見,只要配合語言治療加上家庭參與合作,例如跟著語言治療師給的回家作業,耐心聆聽、語速放慢,陪伴孩子溝通,多數孩子可以回到語言發展的軌道,接軌學校生活。

參考資料

  1. Owens RE, Metz DE, Haas A. 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and the professions. I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Allyn & Bacon, Needham Heights, MA 2000. p.1
  2. Pennington L, Parker NK, Kelly H, Miller N. Speech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dysarthria acquired before three years of ag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6 Jul 18;7(7)
  3. Lewis BA, Freebairn L, Tag J, Igo RP Jr, Ciesla A, Iyengar SK, Stein CM, Taylor HG. Differential Long-Term Outcomes for Individuals With Histories of Preschool Speech Sound Disorders. Am J Speech Lang Pathol. 2019 Nov 19;28(4):1582-1596
  4. Charney SA, Camarata SM, Chern A.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Skills in Childre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21 Jul;165(1):1-2
  5.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Language Disorder. I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Text Revis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2022. p.47.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什麼是「分離焦慮症」?孩子有分離焦慮怎麼辦?

浩浩出生後一直由媽媽帶大,算是個天使寶寶,直到2歲準備要去幼幼班,浩浩媽媽發現浩浩會抗拒出門,跟媽媽一分開就大吵大鬧,在幼兒園常會跟老師說肚子痛,就醫檢查也從沒發現異狀。浩浩媽媽發現浩浩最近睡覺有時候會大叫像是在做惡夢,浩浩媽媽擔心浩浩是不是人家說的「分離焦慮」。

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孩子跟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分開時會有過分焦慮、不安的狀態。原因可能是當孩子開始對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產生熟悉感,擔心他們離開就不會再回來,因而有不安的感覺,所以哭鬧不休。

部分研究發現,分離焦慮可能跟孩子血液中的腎上腺素及血清素的濃度有關,也可能跟生活中的壓力有關。一般來說,分離焦慮在孩子3歲左右會逐漸消退。

分離焦慮有什麼症狀?什麼是「分離焦慮症」?

孩子分離焦慮常見的症狀包括:

  • 反覆且過度的擔心會跟家或家人分離
  • 持續擔心父母或所愛的人會因為疾病或災難而消失
  • 持續擔心壞事會發生,例如被綁架
  • 因為擔心分離而拒絕離開家
  • 不願意單獨待在家中
  • 不願意單獨入睡
  • 常做關於分離的惡夢
  • 當預期會跟家人分離時,說有頭痛、肚子痛或其他症狀

當孩子符合上述多個症狀,而持續大於4週,而且影響日常生活及就學,就要評估是否不只是單純的分離焦慮,而是達到疾病,也就是「分離焦慮症」的狀態。

孩子有分離焦慮怎麼辦?

當孩子有分離焦慮,父母應該給予跟年紀相符的安撫,例如熟悉的玩具,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如果要暫時離開孩子,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會再回到他身邊,並且把孩子交給他熟悉的人照顧,渡過這段時間。

父母及照顧者要了解什麼是讓孩子會有壓力的環境,並且在面對壓力前就擬定策略,讓孩子逐漸適應。此外,要跟老師保母及醫療人員(早期療育治療師)討論面對孩子分離焦慮的方針,讓孩子在壓力環境也有足夠的安全感。

照顧孩子已經很辛苦了,分離焦慮孩子的父母及照顧者更是有極大的壓力,適時求援、尋求社區或家長支持團體的心理或實質意見協助,也能維繫照顧者的身心健康。

結語

分離焦慮相當常見,合宜的給予安全感及安撫,通常可以陪孩子走過這個過渡期。若分離焦慮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務必就醫接受評估治療,避免演變成分離焦慮症,甚至持續到青春期。

參考資料

  1. First MB, Yousif LH, Clarke DE, Wang PS, Gogtay N, Appelbaum PS. DSM-5-TR: overview of what’s new and what’s changed. World Psychiatry. 2022 Jun;21(2):218-219
  2. Patel AK, Bryant B.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JAMA. 2021 Nov 9;326(18):1880.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孩子說話太快聽不懂?「迅吃」全解析

五歲的小希很早就會說話、叫爸爸媽媽,但是隨著小希的話越說越多,小希的爸媽發覺常常會聽不懂小希說的話,有時語速太快、有時語調很怪讓人聽不懂。小希的爸媽一開始不以為意,直到幼兒園老師說小希在學校不太喜歡跟小朋友互動,不知道是不是跟他說話狀況有關,小希爸媽於是決定帶小希到復健科評估。醫師評估過後跟小希爸媽說,小希應該是「迅吃」,而且可能合併有自閉特質。

什麼是「迅吃」?

迅吃(cluttering)是一種言語(speech)流暢度的障礙,特徵包括:

  • 說話速度有時太快、有時不規則
  • 語句在不適當的地方停頓、停頓使用不佳
  • 語句中有不當的重複、刪去或重複音節
  • 言語不流暢為非口吃式的不流暢多於口吃式不流暢
  • 構音不精確
  • 合併注意力及專注力問題
  • 合併敘事及思考組織問題
  • 對於自身言語問題覺察度相較口吃者較差

例如,「我等一下要去看電影」這句話可能會變成「我等一 (停頓)下要去要去電影」。儘管聽起來好像是正常的,但會讓人聽不懂要表達什麼。

相較於口吃,迅吃的孩子說話感覺像是清楚的,因此很容易被忽略,然而若不處理,孩子可能不會意會到溝通不順的原因,不去修正的話可能影響社交互動及學習表現。

為什麼孩子會迅吃?

據統計,每100個學齡的孩子就有1個有迅吃。相較於口吃,迅吃被發現的時間一般較晚,平均要到8歲才被診斷治療,主要跟這個時期的孩子的社交及學業需求更高,問題才更明顯。此外,如果要求迅吃的孩子把語速降低並且留意,迅吃的狀況會暫時改善,然而也就因為會暫時改善,就更容易被忽略。

迅吃背後的明確生理機制尚未明朗,然而迅吃常會伴隨部分疾患,包括:

  •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妥瑞氏症(Tourette’s Syndrome)
  • 學習障礙
  • 聽覺處理障礙(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 語言組織困難(language organization difficulties)

迅吃跟口吃一樣嗎?

語言病理學認為口吃與迅吃是兩種不同的語言流暢度障礙,口吃的特色是語句會有許多非自主的打斷,例如重複音節、聲音拉長等,明顯感覺語句不流暢且有失去控制的感覺,因此也容易被發現。迅吃則是說話感覺像是清楚的,因此較易被忽略。然而研究發現,孩子常常會同時有口吃與迅吃,也因而增加診斷的難度。

迅吃的治療方法

語言治療師治療迅吃的方法相當多元,順序原則是先增進自我覺察,然後教導適當的語速技巧,再促進自我監控。其他技巧包括:

  • 透過觀察聆聽者的反應,增加對於溝通停頓的認知
  • 強調多音節字詞
  • 強化自我控制語速及清晰度
迅吃的治療需要語言治療師與家人朋友及學校的合作,找出最適合孩子的治療方式、頻率及強度。

結語

相較於口吃,迅吃的孩子常在學齡才被診斷,然而越早診斷、越早接受治療,對孩子的成長越好。如果您的孩子有上述症狀,請不要擔心,讓復健科醫師及語言治療師團隊為孩子評估及治療。

校稿: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參考資料

  1. St. Louis, K. O., & Schulte, K. (2011). Defining cluttering: The 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 In D. Ward & K. S. Scott (Eds.), Cluttering. A handbook of research, intervention and education (pp. 233–253). Hove: East Sussex, New York: NY: Psychology Press
  2. Scaler Scott K. Cluttering in a School-Aged Child: Tackling the Challenges Step by Step. Semin Speech Lang. 2022 Mar;43(2):130-146
  3. Van Zaalen-Op ‘t Hof Y, Wijnen F, De Jonckere PH. Differential 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luttering and stuttering–part one. J Fluency Disord. 2009 Sep;34(3):137-54
  4. Myers FL, Bakker K, St Louis KO, Raphael LJ. Disfluencies in cluttered speech. J Fluency Disord. 2012 Mar;37(1):9-19
  5. 楊淑蘭, 陳雅資, 吳定諺, 鄭靜宜, 莊淳斐, 吳咸蘭, 周芳綺(2018)。口吃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華騰出版。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什麼是「感覺統合失調」?孩子需要感覺統合訓練嗎?

千千已經三歲了,還是常常喜歡拿東西就往嘴裡送,千千媽媽覺得奇怪,孩子的口慾期不是兩歲就結束了嗎?此外千千在公園特別喜歡盪鞦韆,坐著的時候腳會一直踢地,有時候還會尖叫。最近千千時不時會用頭撞牆,讓千千媽媽覺得要正視這個問題了,之前聽說別的孩子有在復健科接受感覺統合治療,於是千千媽媽決定帶千千到復健科評估。

什麼是「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的理論基礎發展於1970年代,認為孩子的感覺系統發展跟動作及語言等等面向一樣,會隨孩子的成長逐漸成熟,正常發展的感覺系統應該可以整合各種感覺輸入,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平衡感覺、本體感覺等。

為什麼孩子會感覺統合失調?

感覺統合障礙,或稱感覺統合失調,意思是神經系統無法正常接受外來刺激並且給予適當回應。感覺統合問題可能是過度敏感也可能是敏感度過低。例如孩子若對觸覺過度敏感,可能對他人的肢體碰觸會有強烈反應,若對觸覺敏感度過低,則可能有持續追求不同刺激的表現,例如咬指甲。部分孩子可能因前庭覺問題,而有坐不住、 衝動、分心或學習困難等類似過動症狀。

感覺統合失調的明確原因目前尚未明朗,沒有發現明確的神經發展或大腦神經整合的病灶。一說是現代孩子的生活空間侷限、接受的環境刺激較少,也跟家長過度保護有關。

醫學界目前認為感覺統合失調不是一個單一疾病,而是會發生在許多兒童發展疾患的失能,常見於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發展協調障礙(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的孩子。

感覺統合失調有什麼症狀?

若孩子有下述症狀,可能有感覺統合失調:

  • 對特定材質和特殊的口感、氣味特別敏感
  • 不喜歡肢體碰觸
  • 喜歡探索不同的刺激,例如咬指甲及玩具,但對一般的刺激例如冷熱較不敏感
  • 動作不協調、容易跌倒
  • 坐不穩、無法維持特定姿勢
  • 不喜歡活動,特別是需要持續變換姿勢的運動
  • 坐不住、 衝動、分心
  • 學習困難
  • 空間概念不佳

感覺統合失調的治療方法

感覺統合失調治療的核心是以多元的工具及技巧及環境探索,給予孩子大量的感覺刺激,包括前庭平衡覺、本體感覺、觸覺、聽覺等,例如以刷子給予觸覺刺激、以擺盪遊戲給予前庭輸入。

部分研究顯示感覺統合治療可以強化孩子感知能力及動作技巧,因此可以將感覺統合治療作為全方位早期療育的一環,幫忙孩子冷靜、強化期待孩子有好的行為、協助孩子在活動之間流暢地轉換。根據目前研究,嚴謹實行的感覺統合治療原則上不會有副作用,因此可以安心讓孩子接受治療。以下是孩子可以考慮的感覺統合介入範例。

動作示範/校稿:仁生復健科診所 廖元均 職能治療師

參考資料

  1. Section On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 Council on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Zimmer M, Desch L. 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ies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Pediatrics. 2012 Jun;129(6):1186-9
  2. Weitlauf AS, Sathe N, McPheeters ML, Warren ZE.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Sensory Challenge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Pediatrics. 2017 Jun;139(6):e20170347
  3. Ayres AJ.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the Child. Los Angeles, CA: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1979
  4. Randell E, Wright M, Milosevic S, et al. 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sensory processing difficulties: the SenITA RCT. Southampton (UK):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Research; 2022 Jun.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No. 26.29.)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腳踝足部內側疼痛,當心「脛後肌腱炎」

阿麗最近愛上跑步,一週至少跑10公里。這幾天阿麗發現腳踝內側動了會腫痛, 暖身後好些,但是跑起來之後又會繼續痛。阿麗想說自己又沒扭到腳,應該不久後就會好,然而沒有好轉的跡象,不要說跑步,阿麗連走路都一拐一拐的。聽從跑團教練的建議,阿麗決定到復健科就診。醫師用超音波檢查後跟阿麗說,她是「脛後肌腱炎」,而且還有扁平足。阿麗覺得晴天霹靂,自己活了三十多年才知道有扁平足…

什麼是「脛後肌腱」?

脛後肌(Tibialis posterior)起源於脛骨後外側,穿過小腿後側肌群,繞過脛骨內踝(腳踝內側明顯隆起的突出),主要的脛後肌腱(註:肌肉的末端就是肌腱)接在腳踝內側的舟狀骨,部分脛後肌腱持續前行,接在第二到第四蹠骨及足部的楔骨(cuneiform)及骰子骨(cuboid)。

脛後肌的作用是讓足部做出內翻及向下踩的動作,更重要的是維持內側足弓的動態平衡。脛後肌收縮時能將內側足弓拉起,讓中足後足成為一個穩定的結構,並且讓腓腸肌在步行時更為省力。

為什麼會有脛後肌腱炎?

脛後肌腱就是脛後肌的最末端,接在骨頭的部分。據統計,約3 ~ 10%的人有脛後肌腱炎。脛後肌腱炎的主要成因是長期承受過大的力量,造成微小創傷的累積。此外,脛後肌腱在腳踝內側轉了90度的彎,讓肌腱承受較大的壓力,而此區域的血液循環又相對不好,故容易產生肌腱炎。

要特別一提的是,扁平足的是脛後肌腱炎的高度危險因子,而且互為因果。扁平足的內側足弓塌陷,使脛後肌腱被向下拉離原本的位置,而脛後肌腱負責內側足弓的穩定,一旦受傷又會使足弓的穩定性更差。

其他造成脛後肌腱炎的危險因子包括:

  • 副舟狀骨,意思是天生多一塊舟狀骨,使脛後肌腱附著處不穩定,影響功能
  • 體重過重
  • 運動愛好者
  • 韌帶鬆弛
  • 受過傷,例如腳踝骨折
  • 使用類固醇

脛後肌腱炎有什麼症狀?

有脛後肌腱炎的人通常會在腳踝內側,一直到足部內側疼痛,範圍就像在內踝後方繞一圈。一開始是動了就痛,暖身後好些,但持續活動會繼續痛,疼痛通常跟活動有關。常見症狀包括:

  • 用腳趾站立會痛
  • 上下樓梯、走在不平的地面會痛
  • 足部內側的舟狀骨會明顯突出,影響穿鞋子
  • 難以單腳踮腳尖
  • 平衡感不佳
  • 跛行

什麼是「脛後肌腱失能」?

當脛後肌腱炎嚴重到影響原本的功能,就可能造成脛後肌腱失能,將壓力轉嫁到周邊肌腱韌帶軟組織。現在的觀念是,脛後肌腱炎/脛後肌腱病變/脛後肌腱失能,可以視為同一件事,畢竟肌腱發炎或病變,確實會影響原本應該有的功能。脛後肌腱失能可以分為三級:

  • 第一級:肌腱受傷但尚未影響功能
  • 第二級:肌腱受傷撕裂而且影響功能,影響足部結構
  • 第三級:足部結構變形,造成周邊組織退化
  • 第四級:踝關節退化

脛後肌腱炎的治療方法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或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雷射光療等儀器可以幫助脛後肌腱修復及加強局部循環
  • 輔具:使用鞋墊支撐,減少脛後肌腱受到的壓力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脛後肌腱及足踝周遭筋膜軟組織,並且檢查是否合併踝關節的不穩定/肌力不足,以運動治療強化相關肌群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若是超音波發現脛後肌腱周邊或踝關節積水,可以超音波導引將積水抽出,並且將消炎/增生藥物精準注射到病灶;若脛後肌腱明顯撕裂,則可使用增生療法注射治療,藥物選項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葡萄糖等
  • 手術:若副舟狀骨是持續性脛後肌腱的原因,則會考慮手術將副舟狀骨切除

脛後肌腱炎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語

脛後肌腱炎是腳踝足部內側疼痛常見的原因,常會合併扁平足。除了將發炎疼痛去除,更要解決根本的原因,例如加上鞋墊支撐或強化足踝肌力,才能根本擺脫脛後肌腱炎的困擾。

參考資料

  1. Ross MH, Smith MD, Mellor R, Vicenzino B. Exercise for 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 and clinical guidelines. BMJ Open Sport Exerc Med. 2018;4(1)
  2. Manske MC, McKeon KE, Johnson JE, McCormick JJ, Klein SE. Arterial anatomy of the tibialis posterior tendon. Foot Ankle Int. 2015 Apr;36(4):436-43
  3. Mann RA, Thompson FM. Rupture of the posterior tibial tendon causing flat foot. Surgical treatment. J Bone Joint Surg Am. 1985 Apr;67(4):556-61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腳後跟疼痛不只有阿基里斯腱,別忘了「跟骨後滑囊炎」

阿珠多年來習慣天天穿高跟鞋,不穿高跟鞋就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看著好多周邊的朋友都在跑步,阿珠決定也買雙跑鞋加入路跑的行列,跑的時候其實覺得鞋子有點緊,不過阿珠不以為意繼續跑。一週後,阿珠發現右腳後跟很痛,明顯比左邊紅腫,跑上坡或踮腳尖時特別痛。記得之前下背痛拖太久沒治療變成坐骨神經痛,阿珠擔心自己是不是阿基里斯腱受傷,決定這次第一時間就要就醫。復健科醫師檢查後跟阿珠說,她是「跟骨後滑囊炎」,而不是阿基里斯腱的問題,建議阿珠要調整穿鞋的習慣。

什麼是「跟骨後滑囊炎」?

滑囊就像緩衝墊,位於彼此會有相對移動的組織之間。例如在肌腱跟骨頭之間,讓肌腱活動時不會摩擦到骨頭。

跟骨後滑囊的位置,顧名思義在跟骨後方、跟骨跟阿基里斯腱之間,讓阿基里斯腱活動時不會摩擦跟骨,同時吸收走路時的衝擊力。當磨擦過度,例如活動過多或是穿太緊的鞋壓迫跟骨後滑囊,就可能造成「跟骨後滑囊炎」產生疼痛。由於位置相近,跟骨後滑囊炎常會跟阿基里斯腱撕裂或阿基里斯腱接骨點病變混淆,而肌肉骨骼超音波就是區分上述疾病的利器。

為什麼會有跟骨後滑囊炎?

跟骨後滑囊炎在運動愛好者及一般人都相當常見。常見的原因包括:

  • 過度訓練,例如長跑
  • 外傷
  • 鞋子不合。穿高筒鞋運動或常穿高跟鞋,可改穿低筒跑鞋及減少穿高跟鞋的時間
  • 扁平足的足弓塌陷,會拉扯跟骨後滑囊,較容易發生滑囊炎
  • 若跟骨有凸起(Haglund’s deformity),會使跟骨及阿基里斯腱之間的空間更小,使滑囊被夾擠而發炎

值得一提的是,跟骨後滑囊炎並不一定都是上述的物理性因素造成,部分跟風濕免疫疾病,例如痛風及類風濕關節炎等相關,超音波下的表現跟物理性因素造成的跟骨後滑囊炎不盡相同。

跟骨後滑囊炎有什麼症狀?

跟骨後滑囊炎常見的症狀包括:

  • 後腳跟疼痛,特別是上坡時
  • 踮腳尖更痛
  • 後腳跟紅腫
  • 跑步著地及踏出的瞬間特別痛

跟骨後滑囊炎的治療方法

治療跟骨後滑囊炎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改善致病因素,例如過度運動、不穿不適合的鞋子等,才能維持治療的效果。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雷射光療等儀器可以幫助跟骨後滑囊炎修復及加強局部循環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跟骨、阿基里斯腱及腳踝周遭筋膜軟組織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若是超音波發現跟骨後滑囊有積水,可以超音波導引將積水抽出,並且將消炎藥物精準注射到病灶;若合併周邊組織受傷撕裂,則可使用增生療法注射治療,藥物選項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葡萄糖等

跟骨後滑囊炎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語

腳後跟疼痛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阿基里斯腱病變,然而跟骨後滑囊炎其實相當常見,治療不難,但是要改變致病原因,例如更換不適合的鞋子或是調整運動的強度及頻率,才是根本脫離跟骨後滑囊炎的方法。

參考資料

  1. Lyman J, Weinhold PS, Almekinders LC. Strain behavior of the distal achilles tendon: implications for insertional achilles tendinopathy. Am J Sports Med. 2004 Mar;32(2):457-61
  2. Brukner P, Khan Karim. 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Ch.32. 3rd edition
  3. Blankstein A, Cohen I, Diamant L, Heim M, Dudkiewicz I, Israeli A, Ganel A, Chechick A. Achilles tendon pain and related pathologies: diagnosis by ultrasonography. Isr Med Assoc J. 2001 Aug;3(8):575-8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