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麻痛冰冷無力,原來是「胸廓出口症候群」

三年前的車禍讓瑛瑛的右邊第三肋骨骨裂,儘管不需要開刀,車禍後肩頸總覺得容易痠痛。瑛瑛的是久坐的上班族,最大的興趣是下班後趕往球場打網球,然而最近瑛瑛發現,除了肩頸痠痛變明顯,右手臂跟手指都有麻痛的狀況,甚至握球拍的力量感覺也變小了。瑛瑛查資料覺得像是頸椎椎間盤突出,但是做了一陣子頸椎牽引拉脖子也沒有改善,決定到復健科門診評估。復健科醫師詢問了瑛瑛的狀況並且做完整的評估檢查,告訴瑛瑛其實她得了「胸廓出口症候群」。

什麼是「胸廓出口症候群」?

胸廓出口」是由第一肋骨、斜角肌、鎖骨及肩胛骨圍成的空間,若壓迫到穿越其間的神經血管,包括臂神經叢、鎖骨下動/靜脈、腋動/靜脈等構造,造成上肢痛、麻、無力甚至肌肉萎縮等症狀,就是「胸廓出口症候群」。

根據被壓迫的結構不同,可分為神經性、動脈性及靜脈性胸廓出口症候群,其中以神經性胸廓出口症候群最常見。

為什麼會有胸廓出口症候群?

據統計,每1000人約有3~80個人受程度不等的胸廓出口症候群所苦,常見的原因包括:

  • 先天結構異常:斜角肌肥厚、胸廓出口周邊腫瘤等
  • 重複性動作:會做肩關節極端外展跟外轉動作的運動,例如游泳、棒球及網球
  • 姿勢不良: 駝背烏龜頸等不當姿勢,會使斜角肌及胸肌緊繃縮短,進而壓縮胸廓出口
  • 外傷:撞擊或車禍使頸部快速甩動,可能造成鎖骨或肋骨骨折、肌肉拉傷或傷口癒合後的纖維化,擠壓神經血管

值得一提的是,據統計女性佔胸廓出口症候群比例高達70%,可能的原因包括乳房重量造成的肩部下垂、較狹窄的胸廓出口以及較低的胸骨。

胸廓出口症候群有什麼症狀?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症狀依壓迫的構造不同而異:

神經性胸廓出口症候群

  • 肩頸、手臂或手指麻痛
  • 上肢無力
  • 握力降低
  • 上肢肌肉萎縮

靜脈性胸廓出口症候群

  • 手臂手掌手指顏色改變蒼白
  • 上肢疼痛腫脹

動脈性胸廓出口症候群

  • 鎖骨周圍有隨心跳跳動的腫塊
  • 上肢冰冷或疼痛
  • 手臂手掌手指顏色改變蒼白
  • 上肢脈搏減弱

如何診斷胸廓出口症候群?

胸廓出口症候群主要是透過症狀及身體檢查確認,例如抬手壓力測試(見下圖)。X光可以初步檢查是否有鎖骨及肋骨的結構異常,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可以更明確顯現周邊組織以及是否有軟組織增生。

若懷疑神經性胸廓出口症候群,可安排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確認神經壓迫狀況。隨著肌肉骨骼超音波的解析度提升,不只可以檢查胸廓出口周邊肌肉例如斜角肌及鎖骨下肌等,並且以診斷性阻斷注射,評估造成胸廓出口症候群是否為該肌肉。

胸廓出口症候群相當難以診斷,症狀與旋轉肌群撕裂、頸椎壓迫及纖維肌痛症等都有類似之處,因此無法透過單一診斷工具完全確認,需要匯總病史及各項檢查資訊評估。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治療方法

  • 藥物:肌肉鬆弛劑、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或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雷射光療等儀器可以幫助軟組織放鬆及加強局部循環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胸廓出口周遭筋膜軟組織,並且檢查是否合併不良姿勢例如駝背,以運動治療強化相關肌群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研究顯示,超音波導引注射增生藥物、類固醇或肉毒桿菌到壓迫胸廓出口的肌肉,搭配徒手治療伸展放鬆,可達成不錯的症狀緩解
  • 手術:至少60~70%的神經性胸廓出口症候群可透過上述保守治療緩解,然而若保守治療4~6週症狀未見緩減甚至惡化,可評估手術治療例如斜角肌切開術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語

由於症狀類似,胸廓出口症候群常被誤以為是頸椎骨刺壓迫或是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根壓迫。若持續復健效果不佳持續有上肢麻痛冰冷無力等症狀,兇手可能是胸廓出口症候群。

參考資料

  1. Park JY, Oh KS, Yoo HY, Lee JG. Case report: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in an elite archer in full-draw position.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3 Sep;471(9):3056-60
  2. Lee, G.W.; Kwon, Y.H.; Jeong, J.H.; Kim, J.W. The Efficacy of Scalene Injection in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3. Cralle LE, Harris LM, Lum YW, Deery SE, Humphries MD.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in females: A systematic review. Semin Vasc Surg. 2023 Dec;36(4):487-491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坐就屁股痛,談「坐骨結節痛」

小宇雖然是久坐的上班族,但也是運動健將,下班或週末都會跑步或騎自行車。最近專案比較急迫小宇常加班,為了緊逼而來的三鐵賽事,小宇把訓練都壓縮在週末。這天騎車一個打滑跌倒屁股直接著地,小宇還慶幸沒有用手撐地或肩膀著地,不然骨折就完了。然而小宇發現在這次跌倒之後,不只上班坐著臀部的坐骨周邊會痛,跑步跟騎車也都會讓坐骨周邊疼痛。小宇決定去復健科就診,復健科醫師檢查後跟小宇說,他的疼痛部位是「坐骨結節」,真正的原因是坐骨結節上的滑囊及肌腱發炎,只要好好治療,還是可以從事最愛的三鐵運動!

什麼是「坐骨結節痛」?

坐骨是構成骨盆的重要結構,同時也是大腿後肌群,包括股二頭肌(長頭)、半腱肌、半膜肌等的肌腱附著處,上述肌群負責膝關節彎曲、內外轉及骨盆穩定,此外坐骨結節上還有坐骨滑囊作為肌腱活動時的緩衝,並且不使坐著時過度刺激坐骨結節。

為什麼會坐骨結節痛?

坐骨結節痛泛指坐骨結節周邊的疼痛,可能的原因包括:

  • 大腿後肌肌腱炎:跑步、單車、爬山等膝關節重複彎曲的動作可能使股二頭肌(長頭)、半腱肌、半膜肌等附著在坐骨結節的接骨點受傷造成坐骨結節痛,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在肌腱附著處將骨頭拉出一小塊,造成撕裂性骨折
  • 坐骨滑囊炎:膝關節重複彎曲的動作、久坐及直接跌倒臀部撞擊都可能使坐骨滑囊發炎
  • 其他原因:腰椎神經壓迫、坐骨神經痛或薦髂關節炎等也可能造成坐骨結節周邊疼痛

坐骨結節痛有什麼症狀?

坐骨結節痛的症狀包括:

  • 臀部的下半部疼痛,特別是坐著的時候
  • 觸碰按壓坐骨結節周圍會疼痛
  • 髖臀的活動度變差而且會有僵硬感
  • 疼痛感可能從臀部傳到大腿
  • 坐著、上下樓梯、跑步等會使大腿後肌收縮的動作可能誘發坐骨結節周圍疼痛

坐骨結節痛如何診斷?

坐骨結節痛的診斷第一步是排除遠方來的原因,包括腰椎神經壓迫及薦髂關節失能等,接著以超音波確認是否有坐骨滑囊炎,以及股二頭肌(長頭)、半腱肌、半膜肌在坐骨結節的附著點是否有肌腱受傷甚至撕裂性骨折。

坐骨結節痛的治療方法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或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及肌肉鬆弛劑
  • 物理儀器復健治療:熱療、電療、雷射光療等儀器可以幫助修復及加強局部循環
  • 體外震波(骨震波)治療: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讓機械波能量穿透表皮,直達受傷的組織,促進修復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坐骨結節周遭筋膜軟組織,並且檢查是否合併相關肌群的不穩定/肌力不足,以運動治療強化相關肌群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若坐骨滑囊炎有積水可以超音波導引抽吸積水並且注射藥劑,此外可以增生療法注射治療坐骨結節周邊大腿後肌肌腱拉傷或撕裂處,藥物選項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生物活性因子療法(Bioactive Molecules)及高濃度葡萄糖等

結語

坐骨結節痛是相當常見的症狀,只要確認疼痛根源來自坐骨結節周邊的肌腱或坐骨滑囊,還是來自遠方的腰椎神經或薦髂關節,對症治療便能脫離一坐就屁股痛的窘境。

參考資料

Roh YH, Yoo SJ, Choi YH, Yang HC, Nam KW. Effects of Inflammatory Disease on Clinical Progression and Treatment of Ischiogluteal Bursitis: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Malays Orthop J. 2020 Nov;14(3):32-41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膝蓋前方及髕骨後側好痛痛,談「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阿吉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最大的興趣就是下班後一週三天跑步、兩天打籃球,阿吉覺得上班都坐一整天了,下班一定要好好運動活動筋骨。最近阿吉在準備馬拉松,跑量來到一個月100公里,然而近期跑步時覺得怪怪的,隔天上班時也沒完全好,坐著上班到下午感覺膝蓋前方跟裡面有種怪怪的痠痛感。阿吉一開始不以為意,直到連好好坐著上班一整天都有困難,決定到復健科門診報到。醫師做完身體及超音波檢查後告訴阿吉,他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要先治療受傷的髕骨周邊韌帶並且好好調整肌力,才可以逐步回歸運動。

 

什麼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統稱膝蓋前側、髕骨周邊及髕骨後方的疼痛,也就是圍繞髕骨及大腿骨末端(股骨)的髕骨-股骨關節周邊的疼痛。疼痛常見於久坐、跑步、上下樓梯及蹲下等動作。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疼痛會使人活動受限,不只運動,連日常活動包括上下樓梯等都有困難。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是相當常見的膝蓋疼痛原因,據統計有約22%的人曾受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困擾,而女性的罹病比例約為男性的2倍,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族群也有近3成受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所苦,此外即使是不運動的人,也可能罹患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為什麼會有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當神經感受膝蓋前方、髕骨周圍的疼痛,便稱為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髕骨軟骨損傷、髕骨周邊韌帶、髕骨後方的脂肪墊及膝關節周邊的滑囊發炎都可能致病。常見的原因包括:

  • 髕骨脫位、髕骨外翻:大腿股骨末端有「股骨滑車溝」讓髕骨在膝蓋彎曲伸直時有個軌道滑動,然而若髕骨沒有在該有的軌道上,可能造成周邊的軟骨及軟組織受損進而疼痛。常見造成髕骨脫位的原因包括股內側肌無力、臀肌無力、扁平足、X型腿等
  • 過度使用:膝關節反覆彎曲伸直動作例如蹲下、上下樓梯等,或是改變運動強度,例如跑步的距離、次數或強度改變過快
  • 體重過重
  • 鞋具不當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有什麼症狀?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常見的症狀包括:

  • 膝蓋前方疼痛,感覺是圍繞髕骨或髕骨後方的疼痛
  • 運動的當下或之後膝關節前側疼痛
  • 久坐造成膝蓋疼痛
  • 蹲下或是下樓時膝蓋特別疼痛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治療方法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治療最重要的原則是調整致病原因,例如訓練量調整、暫時轉換到低衝擊性的運動例如固定式健身自行車,以及減重。其他的治療方式包括: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或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雷射光療等儀器可以幫助組織修復及加強局部循環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膝關節周遭筋膜軟組織,並且檢查是否合併相關肌群(股四頭肌、臀肌等)的肌力不足或不協調,以運動治療強化相關肌群,並且調整其他合併的問題例如X型腿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若是超音波發現周邊軟組織損傷,可以增生療法注射治療,藥物選項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生物活性因子療法(Bioactive Molecules)高濃度葡萄糖等。或是若臀肌過度緊繃,也可考慮增生注射治療
  • 輔具:一般鞋墊或客製化鞋墊可能可以幫忙穩定足踝並且分散壓力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復健運動重點在於髖臀及大腿的肌力強化穩定訓練為主,建議在治療師或專業防護員/教練協助下進行,示範動作如下圖。

結語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相當常見又容易被誤解。因為是髕骨周邊的疼痛,很多人以為就是髕骨在痛,其實根源主要是肌肉不協調造成髕骨在不對的位置滑動,長久造成周邊組織的受損,因此根本的治療方法是改變不當的姿勢或運動方式、調整相關肌群的肌力及協調度,並且透過復健及增生注射治療修復受損組織,才是根本脫離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方法。

動作示範:
仁生復健科診所 林怡妘 物理治療師

參考資料

  1. Petersen W, Ellermann A, Gösele-Koppenburg A, Best R, Rembitzki IV, Brüggemann GP, Liebau C.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14 Oct;22(10):2264-74. doi: 10.1007/s00167-013-2759-6. Epub 2013 Nov 13
  2. Smith BE, Selfe J, Thacker D, Hendrick P, Bateman M, Moffatt F, Rathleff MS, Smith TO, Logan P.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patellofemoral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2018 Jan 11;13(1)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大腿內側、鼠蹊腹股溝抽痛無力,原來是「內收肌群」受傷

安安最常在足球場上馳騁,然而因為安安人高手長,打籃球缺人時也常會找他加入。這天打籃球時,安安快速轉換行進方向上籃得分後,覺得鼠蹊部到大腿內側一陣酸痛,之後只要衝刺就會痛,安安覺得不對勁就下場休息。安安想說等兩天看會不會好,但雖然日常生活還好,只要跑跳都會痛,而且大腿內側開始出現瘀青,安安越想越不對,決定到復健科門診就診。醫師用超音波詳細檢查後跟安安說,他的內收肌群受傷,其中內收大肌有輕微撕裂。安安很擔心,怕自己以後都不能運動…

什麼是「內收肌群」?

內收肌群由內收長肌、內收大肌及內收短肌組成,起始於骨盆的恥骨、接在大腿股骨內側。內收肌群顧名思義,主要負責大腿內收的動作,就是腳像鐘擺一樣擺到另一側的動作。除了內收動作,內收肌群也輔助髖部內轉及彎曲的動作,因此內收肌群對於骨盆及下肢的穩定相當重要。

跟內收肌群共同維持骨盆及髖部穩定的肌肉包括股薄肌、恥骨肌及閉孔外肌,因此需一併評估。

為什麼內收肌群會受傷?

內收肌群受傷常見於足球、籃球、網球、棒球、壘球、跆拳道及騎馬等運動,其中內收長肌最容易受傷。據歐洲研究統計,內收肌群拉傷佔足球員肌肉拉傷的比例高達23%,僅次於大腿後肌拉傷(37%)。

快速跑動變化方向時,內收肌群需對抗外展的力量,壓力集中在肌腱處,是常造成內收肌群受傷的原因。常見的受傷動作包括突然快速衝刺、跳躍及內收肌群過度伸展拉扯。

內收肌群受傷的危險因子包括:

  • 髖部或鼠蹊部之前受過傷
  • 內收肌群肌力相對不足
  • 肌肉疲勞
  • 髖部活動度受限
  • 內收肌群伸展不足
  • 足部過度外翻
  • 長短腳

 

內收肌群受傷有什麼症狀?

內收肌群受傷常見的症狀包括:

  • 大腿內側、鼠蹊腹股溝疼痛或抽痛,特別在活動或運動的時候
  • 大腿內側有壓痛點,可能伴隨瘀青
  • 疼痛可能從大腿內側一路往上延伸到鼠蹊部恥骨處
  • 大腿出力內收或被動往對側伸展會疼痛
  • 大腿感覺或無法發力,影響生活及運動

 

內收肌群受傷怎麼辦?

肌肉骨骼超音波可以完整檢查內收肌群,包括肌腱骨頭接合點以及肌肉肌腱交界處等易受傷的區域,確認內收肌群受傷的程度。

內收肌群受傷可以分成三級:

  • 第一級:內收肌群拉傷但活動度跟肌力正常
  • 第二級:內收肌群大幅度拉傷且合併疼痛及肌力下降
  • 第三級:內收肌群撕裂且肌力明顯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內收肌群撕裂常會合併撕裂性骨折,原因是受傷時的快速拉扯將肌腱骨頭接合點拉下一小塊碎骨,這個小碎骨在超音波底下常比X光更為清楚容易發現。

此外,肌肉骨骼超音波可以一併檢查內收肌群周邊的可能病灶,包括髖關節發炎積水退化、髖夾擠症候群、髂腰肌症候群、股四頭肌拉傷等等。

內收肌群受傷的治療方法

急性內收肌群受傷及時處理通常可以在4-8週內回復運動,然而慢性內收肌群受傷可能花費數個月才能回到正常。內收肌群受傷的治療方法包括: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或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及肌肉鬆弛劑
  • 物理儀器復健治療:熱療、電療、雷射光療等儀器可以幫助修復及加強局部循環。要注意的是治療區域離生殖器官很近,如果有懷孕的可能或是有子宮內避孕器務必告知醫療人員
  • 體外震波(骨震波)治療: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讓機械波能量穿透表皮,直達受傷的組織,促進修復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內收肌群周遭筋膜軟組織,並且檢查是否合併相關肌群的不穩定/肌力不足,以運動治療強化相關肌群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以增生療法注射治療內收肌群拉傷或撕裂處,藥物選項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生物活性因子療法(Bioactive Molecules)及高濃度葡萄糖等
  • 手術:內收肌群受傷較少會需要手術治療,需要考慮手術的情況包括上述保守治療失敗、反覆撕裂、肌腱斷裂或是大範圍撕裂性骨折

 

內收肌群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內收肌群受傷的復健運動重點在內收肌群的肌力強化訓練,研究顯示,內收肌群肌力強度若能至少有外展肌群的80%,可以顯著降低內收肌群受傷發生的機會,建議在治療師協助下進行,示範動作如下圖。

結語

內收肌群受無傷常見於運動族群,造成大腿內側、鼠蹊腹股溝抽痛,或是大腿發力受限。久坐族群由於肌力較差,也可能因為一個瞬間的動作例如趕公車或是盤腿坐這種拉扯肌群的動作而受傷。只要及時診斷治療,絕大多數內收肌群受傷可以完整康復。

動作示範:
仁生復健科診所 林怡妘 物理治療師

參考資料

  1. Feldman K, Franck C, Schauerte C. Management of a nonathlete with a traumatic groin strain and osteitis pubis using manual therapy and therapeutic exercise: A case report. Physiother Theory Pract. 2020 Jun;36(6):753-760
  2. Mosler AB, Weir A, Serner A, Agricola R, Eirale C, Farooq A, Bakken A, Thorborg K, Whiteley RJ, Hölmich P, Bahr R, Crossley KM. Musculoskeletal Screening Tests and Bony Hip Morphology Cannot Identify Male Professional Soccer Players at Risk of Groin Injuries: A 2-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m J Sports Med. 2018 May;46(6):1294-1305
  3. Hammond KE, Kneer L, Cicinelli P. Rehabilitation of Soft Tissue Injuries of the Hip and Pelvis. Clin Sports Med. 2021 Apr;40(2):409-428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孩子說話不清楚是「臭乳呆」嗎?談語音異常/構音障礙

5歲的小智不到2歲就會講爸爸媽媽,可以說出的詞彙很多也有完整的句子,然而很多時候會讓人聽不懂他在說什麼,例如兔子聽起來像是褲子。小智的爸爸媽媽本來想說他只是一般俗稱的「臭乳呆」,假以時日就會自己改善,但隨著進入小學的時間越來越近,小智爸爸媽媽越來越擔心,於是帶小智到復健科門診評估,醫師及治療師評估後告訴小智爸爸媽媽,小智的狀況是「語音異常」,或稱「構音障礙」。

什麼是語音異常/構音障礙?

孩子講話不標準,例如阿公會叫成阿冬,或是ㄍ說成ㄉ等狀況,可能是使用的構音部位錯誤,動作不協調所導致,過去常用的名稱是構音異常(articulation disorder);然而發音不清晰涵蓋的面向不只是構音,更包括音韻(phonology)發展、動作計劃、動作控制、感覺輸入整合等面向,因此目前較常用語音異常(speech sound disorder)泛指孩子說話咬字發音不正確準確的狀況。

語音異常的小朋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說話不標準,最常見的原因是功能性構音異常,但可能合併動作協調、感覺統合或聽知覺異常等狀況,因此我們以為可能會自我改善的臭乳呆,背後可能潛藏其他問題。

孩子語音異常會有哪些症狀?

孩子的語言發展一般在1歲左右開始模仿大人說話,發音較不清楚,母音及爸爸媽媽等稍能辨認,但若到孩子兩歲半左右多數的發音都讓人聽不懂,可到復健科評估,最遲建議學齡前評估,否則可能影響孩子就學的溝通與學習。

孩子若有語音異常,常見的症狀包括:

  • 特定字音或母音說不清楚,例如把ㄍ說成ㄉ
  • 省略子音,只有母音
  • 用疊字取代完整字詞,例如回家只說家家
  • 音韻不對,例如二聲發成四聲
  • 自行省略,例如沒有子音只有母音或是兩個字的詞只說一個字

 

為什麼孩子會有語音異常?

語音異常常見的原因包括:

  • 結構問題:構音器官缺失或功能異常等,導致語音輸出問題,例如唇顎裂
  • 聽力異常:聽覺喪失或反覆耳道感染等狀況造成聽力問題,使語音接收異常,進而影響語音輸出。例如高頻聽損導致擦音(ㄒㄕㄙ)扭曲替代、異常的鼻韻添加等
  • 動作計劃協調失調:神經肌肉動作控制或協調問題,導致語音輸出異常,例如腦性麻痺、腦傷
  • 發展問題:例如發展遲緩、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等
  • 感覺統合異常:因為感覺統合異常,注意力較差且孩子無法覺察、或是錯誤覺察構音器官動作及語音回饋。例如過大過小的構音動作、構音技巧在治療師糾正下可正確執行但無法舉一反三
  • 音韻發展/構音問題:音韻是大腦當中的語音儲存表徵,構音則是如何表達出來。若孩子將兔子說成褲子,卻能夠正確指認兔子跟褲子的圖卡,代表孩子可能具有[ㄊㄨˋㄗˇ]正確的音韻表徵,但因為構音表達的問題,而唸成/ㄎㄨˋㄗˇ/

語音異常/構音障礙一般先由醫師評估檢查,排除可能潛在的動作計劃或是聽力問題,再由語言治療師進行口腔技能評估、聽知覺評估、構音音韻評估以及語言評估等面向,了解孩子構音動作計劃、音韻發展及語言發展的問題,必要時語言治療師會與職能治療師合作,協助介入孩子感覺統合、輸入異常甚至是因構音異常而產生的社交、低落自信的問題,讓個案的語音及構音問題完整改善。

孩子有語音異常怎麼辦?

3歲甚至更小的孩子若說話不清楚,常是發展性的構音音韻異常。年紀小的孩子尚未習得華語語音系統中所有的語音,因此會傾向使用簡單的語音替代困難的語音,值得一提的是,年紀小的說話不清楚,反而更應注意,可能合併口腔感覺/動作障礙或是兒童期口腔失用症等問題,建議盡早由專業的兒童發展早療復健科團隊評估。

根據幼童音韻歷程分析,3.5 ~ 4歲的孩子已經習得約80%華語當中的語音,而且語言發展大致能理解構音練習需要的指令,因此若有語音異常,建議可以開始介入處理。

語言治療師會根據小朋友的狀況給予個別適切的治療計劃,包括:

  • 語音位置法(phonetic placement method):孩子可能因為將構音器官放在錯的位置,語言治療師透過技巧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構音器官
  • 語音修正法(sounds modification method):利用孩子已經習得的語音,搭配語言治療師引導的技巧,修正成正確的目標音
  • 口腔動作訓練(oral motor training):訓練孩子特定構音器官的動作,讓構音器官能發出目標音
  • 後設音韻(meta-phonology method):孩子的音韻概念建立不完整、大腦沒有正確的音韻表徵,導致外顯語音異常問題。語言治療師透過技巧,建立孩子語言系統中遺漏的音韻概念
  • 最小配對法(minimal pair method):運用孩子目標音與錯誤音的差異,建構出語音差異最小的詞組(例如:兔子與褲子)。經由聽覺回饋建立音韻系統與構音動作的協調性,促進語音動作計劃的正確性。

結語

講話不清楚、語音異常的孩子常是複合式的狀況,例如合併感覺統合異常或注意力缺失等狀況,因此需要兒童發展團隊共同評估。醫師理學檢查評估釐清是否有潛在的病理或結構問題,進而語言治療師評估語音異常,並於必要時進行基礎的聽力篩檢、及時轉介,此外還需要物理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協同評估孩子是否有動作協調、感覺統合等問題,才能全面釐清到底孩子是臭乳呆還是語音異常,協助孩子能夠說得一口好話!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膝蓋後面腫痛 – 當心「後十字韌帶」受傷

阿榮自從發現夏天也有可以滑雪的地方之後,每一兩個月就要去滑雪,這天一個落地不穩膝蓋扭了一下,阿榮確定自己當下沒有聽到「啪」的聲音,雖然感覺怪怪而且膝蓋腫腫的,但活動無礙,阿榮決定繼續行程。回到台灣後儘管可以生活工作,但羽球籃球等運動都沒辦法像以前活動自如,感覺膝蓋活動角度變小,而且膝蓋後側卡卡的,運動急停或轉換方向都有一種不穩定、煞不了車的感覺。阿榮覺得不太對,決定到復健科就診,醫師評估檢查後跟阿榮說,他的後十字韌帶撕裂了,但值得慶幸的是,初步評估應該不用開刀,保守治療就可以逐漸回歸喜歡的運動。

 

什麼是「後十字韌帶」?

前後十字韌帶前後交叉,型態上就像一個「X」。後十字韌帶由大腿股骨末端的外前側延伸到小腿脛骨近端的後側,主要功能是避免小腿相對於大腿向後位移,此外也抵抗膝蓋膝蓋外翻、內翻及外轉的壓力。

相較於知名度很高的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比較少被提起,原因是後十字韌帶比前十字韌帶厚實,強度幾乎是前十字韌帶的兩倍,因此比較少受傷,此外後十字韌帶受傷對膝蓋穩定性、周邊結構的影響也比前十字韌帶低,但並不代表後十字韌帶受傷不重要唷。

後十字韌帶為什麼會受傷?

後十字韌帶常見的受傷原因是車禍運動傷害。以車禍來說,機車車禍及開車緊急剎車膝蓋撞擊到儀表板最常見,由於後十字韌帶就像繩索避免大腿跟小腿過度的相對移動,煞車時膝蓋頂到儀表板就如同大腿位置固定而小腿向後快速移動,因此可能拉扯後十字韌帶造成受傷。

常見造成後十字韌帶受傷的運動包括足球、棒球、籃球、滑雪等,主要跟膝蓋彎曲且足部往下的狀態落地或是膝蓋打直時的扭轉傷害有關。車禍撞擊之後的膝蓋後側疼痛,也常常跟後十字韌帶受傷有關。

後十字韌帶受傷有什麼症狀?

後十字韌帶受傷常見的症狀包括:

  • 後膝腫脹疼痛
  • 後膝按壓疼痛
  • 走路時感覺膝蓋不穩定
  • 不一定會聽到「啪」ㄧ聲 (比較:前十字韌帶受傷常會伴隨「啪」ㄧ聲)

如何檢查後十字韌帶受傷?

從膝蓋外觀檢測及理學檢查會有初步線索,超音波檢查能即時評估後十字韌帶是否有腫脹或是撕裂,以及是否合併膝蓋積水或其他周邊結構例如半月板、副韌帶的損傷。核磁共振(MRI)是確認後十字韌帶以及周邊肌腱韌帶軟組織最好的方法。

後十字韌帶損傷可以分為三級:

  • 第一級:部分撕裂,脛骨稍微向後方位移,但還是保持在股骨前方
  • 第二級:完全撕裂但不合併其他周邊結構損傷。脛骨向後位移將近1公分
  • 第三級:完全撕裂且合併其他周邊結構損傷,例如韌帶及關節囊。脛骨向後位移超過1公分

後十字韌帶受傷的治療方法

後十字韌帶的損傷原則上以保守治療為主,主要是後十字韌帶自我修復能力較強,但修復的同時可能伴隨相對鬆弛的韌帶張力,因此後續的運動訓練相當重要。下面是後十字韌帶受傷的治療方法: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或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雷射光療等儀器可以幫助修復及加強局部循環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膝關節周遭筋膜軟組織,並且檢查是否合併相關肌群的不穩定/肌力不足,以運動治療強化相關肌群,特別是膝蓋的伸展肌群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若是超音波發現膝關節或韌帶積水/積血造成症狀,應儘早以超音波導引將積水抽出;若有前後十字韌帶、膝內側副韌帶或半月板撕裂,則可以增生療法注射治療,藥物選項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生物活性因子療法(Bioactive Molecules)高濃度葡萄糖等
  • 手術:急性後十字韌帶受傷合併半月板或周邊軟組織受傷且活動度過大、慢性後十字韌帶受傷合併加速減速的不穩定且活動度過大,就需考慮開刀修復

 

後十字韌帶受傷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後十字韌帶受傷的復健運動重點在於膝關節及近端遠端關節周邊的肌力及穩定協調訓練,例如膝關節的伸肌,建議在治療師協助下進行,示範動作如下圖。

結語

後十字韌帶受傷並不少見,少數斷裂合併周邊軟組織受損及嚴重不穩定症狀的狀況需要開刀,多數後十字韌帶受傷可以透過保守治療,包括復健、增生注射治療、徒手運動治療強化周邊肌群強度及穩定性,多數人可以在2 ~ 8週左右逐漸恢復喜歡的運動。

動作示範指導:
仁生復健科診所 李承龍 物理治療師
仁生復健科診所 黃琦溱 物理治療師

參考資料

  1. Bernhardson AS, DePhillipo NN, Daney BT, Kennedy MI, Aman ZS, LaPrade RF. Posterior Tibial Slope and Risk of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Am J Sports Med. 2019 Feb;47(2):312-317
  2. LaPrade CM, Civitarese DM, Rasmussen MT, LaPrade RF. Emerging Updates on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Am J Sports Med. 2015 Dec;43(12):3077-92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膝蓋後外側疼痛活動受限,原來是「膕肌」受傷

宏宏多年前因為車禍意外造成膝蓋半月板撕裂,微創手術後感覺不錯,還是正常從事喜歡的籃球、羽球、跑步等運動。某次長距離越野跑之後,宏宏覺得膝蓋後外側腫痛,而且膝蓋感覺沒辦法完全打直,活動起來卡卡的,宏宏印象中很多運動員膝蓋後方疼痛的原因是後十字韌帶撕裂,於是趕緊到復健科就診。醫師詳細檢查後跟宏宏説,他的後十字韌帶很好,但是「膕肌」受傷了。

什麼是「膕肌」?

膕肌(popliteus)是膝蓋後方的小肌肉,對膝關節的動態及靜態穩定相當重要。膕肌起源於大腿股骨末端的外髁,接在脛骨近端的外側,位於外側副韌帶及外側半月板之間,因此儘管膕肌是關節外的小肌肉,對於膝關節的穩定性有關鍵作用。

膕肌的功能包括:

  • 輔助脛骨內轉:下肢非承重狀態下,例如坐著將膝蓋打直、小腿抬高,膕肌會輔助脛骨內轉,讓膝關節可以完全伸直;若承重狀態例如站立則可讓膝關節穩定卡住
  • 輔助股骨外轉:走路或站立時,當膝關節需要啟動彎曲動作,膕肌會輔助股骨外轉,讓膝關節解除卡住的狀態,因此膕肌常被稱為「膝蓋解鎖」的關鍵
  • 穩定膝關節:避免膝蓋伸直時過度旋轉以及脛骨向後位移,也保護外側半月板不在膝關節彎曲時被夾住

為什麼膕肌會受傷?

常見造成膕肌受傷的原因包括:

  • 直接撞擊到膝蓋的內前側
  • 來自撞擊或是運動不當姿勢(例如落地),造成的膝蓋過度伸直、內翻
  • 膝關節脫位
  • 需反覆膝蓋彎曲伸直的運動,例如快走、跑步
  • 越野跑、跑山
  • 需快速變化方向、急停急衝刺的運動,例如籃球、羽球

值得一提的是,劇烈撞擊例如車禍造成的膕肌受傷,常會伴隨周邊其他軟組織受損,包括膝蓋後外側角(Posterolateral corner, PLC) 的結構。

膕肌受傷有什麼症狀?

  • 膝蓋後外側的疼痛
  • 受傷緊繃的膕肌會使膝關節向前的位移受限,因而無法將膝蓋打直,造成股四頭肌過度緊繃,常見於慢性膕肌肌腱炎或是半月板/十字韌帶等手術後的患者
  • 類似外側半月板受傷的症狀,例如疼痛、不穩定、膝蓋某些動作卡住

常被忽略的一點的是,膝關節置換手術後的疼痛,部分來自膕肌被股骨邊緣夾擠,因此膝關節活動就會造成疼痛。

若膕肌受傷持續,不只膝關節活動受限,下肢的動作控制及活動都可能出問題。

膕肌受傷如何診斷?

理學檢查膝蓋外轉及內翻的穩定度,可評估膕肌受傷的可能性。超音波及核磁共振檢查可更明確評估膕肌受傷甚至撕裂的程度,其中超音波的強項在於即時檢查,可以動態影像檢測膝關節的穩定性,並且評估周邊其他重要軟組織,例如外側副韌帶及外側半月板是否有受傷。

膕肌受傷的治療方法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或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雷射光療等儀器可以幫助修復及加強局部循環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膕肌周遭筋膜軟組織,並且檢查是否合併相關肌群或近端遠端關節的不穩定/肌力不足,以運動治療強化相關肌群,避免再度受傷或是傷勢惡化變成慢性疼痛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若是超音波可定位膕肌撕裂,可以增生療法注射治療,藥物選項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生物活性因子療法(Bioactive Molecules)高濃度葡萄糖等。膝關節置換手術後膕肌夾擠,可嘗試增生解套注射治療
  • 手術:若膕肌撕裂合併周邊軟組織受傷,例如膝蓋後外側角,且明顯影響膝關節穩定性,則可能考慮開刀修復

 

膕肌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膕肌復健運動重點在於膝關節的穩定訓練為主,建議在治療師或專業防護員/教練協助下進行,示範動作如下圖。

結語

膕肌是重要卻常被忽略的膝關節穩定關鍵角色,在膝蓋後外側的受傷相當常見,通常跟膝蓋內翻壓力或是來自膝蓋內側的直接撞擊有關。多數膕肌受傷可以在治療後大約3 ~ 16週內回到完全正常的狀態,但若置之不理則可能導致膝蓋慢性疼痛或是不穩定等症狀。

參考資料

  1. Mayfield GW. Popliteus tendon tenosynovitis. Am J Sports Med. 1977 Jan-Feb;5(1):31-6.
  2. Westrich GH, Hannafin JA, Potter HG. Isolated rupture and repair of the popliteus tendon. Arthroscopy. 1995 Oct;11(5):628-32
  3. Nyland J, Lachman N, Kocabey Y, Brosky J, Altun R, Caborn D. Anatomy, fun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the popliteus musculotendinous complex.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05 Mar;35(3):165-79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膝蓋腫痛不穩定,原來是前十字韌帶受傷

康康平常就是籃球羽球健將,一週運動三次,每次至少2小時,然而康康每次都是下班就直奔球場也沒時間暖身就上場。今天搶籃板落地時沒踩穩、膝蓋又撞到別人的腳,康康聽到「啪」一聲後,痛到不支倒地。冰敷後疼痛有比較緩解,但是膝蓋越來越腫脹,走路感覺膝蓋不是自己的、很不穩定,康康覺得這個情形不對勁,決定到復健科就診。醫師診察過後告訴康康,膝蓋內有很多積液,可能是積血,而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前十字韌帶撕裂,同時半月板也有受傷。

什麼是「前十字韌帶」?

膝關節由四條重要的韌帶負責穩定:內側及外側副韌帶避免大腿股骨及小腿脛骨的內外側移動,前後十字韌帶則可避免膝關節的前後位移以及旋轉。

前後十字韌帶前後交叉,型態上就像一個「X」,因此得名。前十字韌帶是四條韌帶中最重要的穩定韌帶,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韌帶。據統計,美國一年新發生20萬個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患者。前十字韌帶分為兩束:內前束避免大腿跟小腿的前後位移,例如踢球動作可以拉住小腿而不會過度往前;外後束則避免膝關節過度旋轉。

前十字韌帶為什麼會受傷?

前十字韌帶受傷通常來自運動或是意外撞擊扭挫傷。羽球、籃球、滑雪、足球等運動都很常見,常見造成受傷的動作包括:

  • 快速變換行進方向
  • 突然停下
  • 快速跑動突然停下急停
  • 空中落地時著地不穩
  • 直接撞擊

研究發現,女性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比例比男性高,原因可能是神經肌肉控制、骨盆到下肢的排列以及雌激素等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臀中肌及比目魚肌可以協助膝蓋穩定而減少前十字韌帶的壓力,因此訓練相關肌群可以保護前十字韌帶降低受傷風險。

前十字韌帶受傷有什麼症狀?

前十字韌帶受傷常見的症狀包括:

  • 受傷當下聽到「啪」ㄧ聲,接著感覺膝蓋深層疼痛
  • 膝蓋腫痛
  • 走路不順,甚至跛行
  • 膝蓋活動度受限
  • 膝關節周圍疼痛
  • 走路快一些覺得膝蓋不穩定,像膝蓋跑掉的感覺

如何檢查前十字韌帶受傷?

前十字韌帶受傷常會合併內側副韌帶及內側半月的受傷,因此會透過理學檢查及超音波檢查相關軟組織,並且確認是否有關節積液需要抽吸治療。若需要更確定深部軟組織的結構,或者確認半月板及軟骨等組織的受損狀況,會視情況安排核磁共振(MRI)檢查。

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治療方法

前十字韌帶受傷的處理方式須通盤考量,包括病人的年紀、活動強度需求(勞力工作或是辦公室上班族)、運動程度(職業球員或是一般運動愛好者)、受傷程度以及周邊組織的穩定性,處理方式包括: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或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雷射光療等儀器可以幫助修復及加強局部循環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膝關節周遭筋膜軟組織,並且檢查是否合併相關肌群的不穩定/肌力不足,以運動治療強化相關肌群,例如強化比目魚肌及臀中肌、減少股四頭肌及腓腸肌對前十字韌帶的壓力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若是超音波發現膝關節或積水/積血造成症狀,應儘早以超音波導引將積水抽出;若有前十字韌帶、膝內側副韌帶或半月板撕裂,則可以增生療法注射治療,藥物選項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生物活性因子療法(Bioactive Molecules)高濃度葡萄糖等
  • 手術:前十字韌帶的手術標準並不是撕裂或斷掉就一定要開刀,要整體考量膝關節的不穩定程度、相關的周邊組織受損(半月板及韌帶)、病患的活動強度需求以及保守治療的效果,建議與醫師詳細討論

 

前十字韌帶受傷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前十字韌帶受傷的復健運動重點在於膝關節周邊的肌力及穩定協調訓練,建議在物理治療師協助下進行,示範動作如下圖。

結語

這個運動風氣盛行的年代,前十字韌帶受傷,包括撕裂或斷裂都相當常見,只要及時診斷治療,多數人可以回歸運動場域,也避免前十字韌帶損傷後的膝蓋不穩定,造成膝關節退化的風險。

動作示範指導:

仁生復健科診所 李承龍 物理治療師
仁生復健科診所 許芷聆 物理治療師

參考資料

  1. Pike AN, Patzkowski JC, Bottoni CR. Meniscal and Chondral Pathology Associated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9 Feb 01;27(3):75-84
  2. Sebesi, B.; Fésüs, Á.; Varga, M.; Atlasz, T.; Vadász, K.; Mayer, P.; Vass, L.; Meszler, B.; Balázs, B.; Váczi, M. The Indirect Role of Gluteus Medius Muscle in Knee Joint Stability during Unilateral Vertical Jump and Landing on Unstable Surface in Young Trained Males. Appl. Sci. 2021, 11, 7421
  3. Sutton KM, Bullock JM.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3 Jan;21(1):41-50.
  4. Kvist J, Filbay S, Andersson C, Ardern CL, Gauffin H. Radiographic and Symptomatic Knee Osteoarthritis 32 to 37 Years After Acut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 Am J Sports Med. 2020 Aug;48(10):2387-2394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孩子挑食不愛吃、不好餵、流口水怎麼辦?

即將2歲的天天持續在探索世界,然而天天爸媽的煩惱是天天的活動力很好,但是常常挑食只吃他想吃的食物,希望他多吃一些還會生氣,而且喜歡的食物常變化,今天喜歡雞肉但明天又棄如敝屣,此外其他孩子都不太用口水巾了,但天天還是常常流口水,天天爸媽擔心這樣下去天天會營養不良,聽說復健科的兒童成長團隊可以評估處理孩子進食及口腔相關的問題,於是決定帶天天到復健科評估。

 

為什麼孩子會挑食不愛吃、不好餵、流口水?

許多家長的疑惑是,孩子挑食偏食會不會跟餵母乳有關?研究發現,吃母乳超過6個月的孩子跟完全沒有被餵食母乳的孩子跟相比,並沒有比較容易挑食。值得一提的是,在4~5個月就開始進食青菜的孩子,相較於6個月還才接觸青菜的孩子,比較不會挑食。

孩子的動作發展原則上會先出現粗大動作,例如大肢體的力量穩定性等,接著發展出精細小肌群動作例如手指協調度,再慢慢聚集到口腔及顏面部,所以基本上不會有孩子先會講話或拿剪刀,才會爬行走路。

因此若孩子有口腔肌力不足的問題,出現進食效率不佳、挑食、不喜歡吃需要咀嚼的食物、流口水,或整體性語音不清晰等問題,當排除潛在的神經肌肉病理性因素後,這時候應檢視孩子在粗大動作、精細動作、口腔/語言發展等面向是否有發展問題。

若孩子的發展里程碑基本上正常,那麼流口水、挑選特定材質進食、偏食等問題,可能源自於口腔感覺異常。當孩子的口腔顏面部有感覺輸入的問題,可能過度敏感也可能過度鈍感,甚至出現口腔防衛的狀況。舉例來說,鈍感的孩子可能喜歡吃脆口的食物,獲取強烈的感覺回饋;敏感的孩子,則可能喜歡吃軟一點、清淡一點,避免過多的感覺輸入;而口腔防衛的孩子,可能不給你洗臉、洗頭、看牙醫像地獄一般。

此外,口腔感覺異常的孩子,通常會有感覺統合的問題,因而需要兒童發展團隊醫師、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及物理治療師共同介入,才能為孩子打造全方位的完整治療計畫。

孩子挑食不愛吃會有什麼影響?

若孩子挑食偏食、不愛吃東西,可能的影響包括:

  • 便秘:因為青菜蔬果纖維及水份攝取不足
  • 營養不良:常見缺乏本應從肉及青菜攝取的鋅及鐵
  • 影響身高
  • 體重過輕
  • 成年後依然挑食,甚至發展成飲食疾患

孩子挑食不愛吃怎麼辦?

孩子挑食偏食或流口水,可以從三個面向處理:

1.口腔訓練

  • 最佳化口腔感覺:給予不同感覺的輸入,搭配口腔按摩,調適孩子的口腔感覺
  • 強化口腔肌力:給予肌力訓練計畫,增加孩子整體口腔肌力
  • 肌貼輔助,增強本體回饋

2.感覺統合

若孩子對特定的口感、氣味特別敏感影響進食,則可能需要感覺統合治療介入

3.整體肌力評估訓練

 
 

結語

孩子挑食偏食不愛吃,可能隱藏發展問題或口腔感覺異常,只要早期發現,評估並給予孩子需要的口腔訓練、感覺統合治療及肌力訓練,就能免於每次吃飯要將食物送入孩子口中猶如戰爭的窘境。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參考資料

Taylor CM, Emmett PM. Picky eating in children: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Proc Nutr Soc. 2019 May;78(2):161-169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孩子在雙語或多語環境成長,會影響語言發展嗎?

家家爸爸是美國人,家家媽媽是台灣人;家家在日本出生,直到1歲跟著爸爸媽媽回到台灣,現在已經2歲半了,家家媽媽發現家家會中英文的單字夾雜,甚至還有一些類似日文的發音,讓人聽的一頭霧水。家家媽媽擔心會不會是從小生長環境跟家庭狀況,讓家家的腦袋接收混亂訊息因而語言發展出問題,於是帶家家到復健科評估。

雙語環境的孩子會被混淆嗎?

據統計,美國加州超過1/3的孩子在雙語或多語環境長大,甚至到了2035,加州預計超過一半以上的孩子會在英語加上其他語言的環境長大。

不只美國,台灣的雙語或多語家庭也越來越多,也許是爸媽來自不同國籍背景,或是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孩子是在外國長大。許多爸媽的擔憂是,孩子在成長期接觸多種語言,會不會造成混淆?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雙語環境的孩子不會在語言之間混淆。即使在嬰兒時期,孩子就能透過音韻聲調節奏辨認是哪種語言,就像我們即使不會說日文,還是聽得出他人是在講日文,因此雙語環境孩子反而會對語言更為敏感。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部分家庭會自行分工,一個人講一種語言,以免孩子混淆,研究發現這種「一人一語言」的策略其實並不需要,孩子對於不同語言的思考辨別模式跟成人沒有差異,就像我們聽到「我們下週要跟uncle去San Fancisco」這句話,不需要思考馬上就能理解。

雙語孩子有什麼優勢?

很多人都聽過學習語言要趁早,這個觀念是正確的,因為大腦在發展早期確實對於語言的敏感度較高,而雙語孩子對於語言的敏感度又能持續更久。研究發現,4個月大的單語言及雙語孩子對於語言細微區別包括臉部表情等等的敏銳度差異不大,然而到8個月大時,雙語孩子對語言的敏感度明顯高過單語言環境的孩子;孩子越大對於外語語音的敏感性會越差,間接導致如果是習語後(6歲後)獲得的第二語言,不管再怎麼流暢,都不會達到直接該第二外語為母語的使用者的程度,例如雙語環境下的孩子。

此外,雙語環境長大的孩子「讀空氣」,也就是從聲音語調面部表情等線索判斷他人想法的能力更強;任務轉換的速度也更快,可能跟大腦長期在語言之間轉換的訓練有關。

雙語或多語孩子的語言發展會比較慢嗎?

研究證實,雙語或多語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相較於單一語言環境長大的孩子,並不會比較容易發生語言發展遲緩、學習障礙等問題。然而家長或老師常會發現雙語的孩子語言發展較慢,常見的原因包括:

  • 沈默階段:因為雙語同步輸入,孩子需要整合兩種語言,這時候即使孩子能正確理解,但會有些命名或較少表達的狀況
  • 語碼轉換:孩子可能會出現一句話混雜著兩種語言,例如媽咪我要吃apple
  • 語言衰退:若孩子優勢語言為中文,可能因為搬遷到美國,導致學習好英語前語言能力看似不彰,中文能力變差
  • 音韻/口音問題:排除構音音韻的問題,若優勢語言沒有第二語言的語音,因此表達時可能會有不標準的狀況,如:學習中文的孩子,/th/的音通常不那麼標準,或是日本人的L音等
  • 字彙量:同樣學習到50個單字,雙語環境的孩子可能是兩種語言各學到25個單字,表達的精確度勢必比不上單一語言的50個單字,這種狀況不等於語言發展遲緩

雙語環境孩子的語言發展偏慢怎麼辦?

因雙語孩子的語音整合可能相對慢,一般會給孩子半年的緩衝期,但如果發展里程碑延遲超過半年,孩子可能潛藏語言發展的問題。

關於雙語教育的語言刺激,常見狀況是學校給予第二語言,這種模式還是會以第一語言為優先,建議語言刺激的比例上,第一語言(希望能夠精通的語言):第二語言,可以達到7:3的比例,比較不會影響到兩者的發展,以及第一語言的流暢性。

語言發展沒有問題的孩子,並不會因為雙語教育而影響語言發展;因為雙語教育而出現的語言衰退、沈默期等現象,可以透過照顧者給予豐富的語言刺激、繪本共讀等策略改善。若懷疑孩子有潛在的語言發展問題,或是因為雙語而出現適應不良的狀況,照顧者可以尋求專業醫師及語言治療師的評估,陪伴孩子成為良好的語言使用者。

結語

地球村的年代,雙語或多語家庭越來越多,雙語或多語教育也相當盛行,儘管孩子並不會因為多語言環境而混淆,但確實可能會有適應轉換問題,或是潛藏語言發展狀況,若有疑慮擔心建議由兒童發展團隊評估,陪伴孩子給予相應的調整。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參考資料

  1. Wei L. Dimensions of bilingualism. In: Wei L, editor. The bilingualism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pp. 3–25
  2. Byers-Heinlein K, Burns TC, Werker JF. The roots of bilingualism in newbor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21(3):343–348
  3. Paradis J, Genesee F, Crago MB. Dual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disorders.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mpany; 2010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