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寫字有哪些必備能力?筆畫錯漏、跳行漏字、書寫品質不佳怎麼辦?

君君再幾個月就要上小學了,幼兒園開始教注音符號及書寫,但君君似乎很討厭握筆寫東西,君君媽媽很擔心,所以放學後要求君君坐著至少寫字半小時,沒想到君君反而更反感,甚至拿筆就丟。聽說108課綱實施之後,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跟整合能力越來越重要,君君媽媽擔心君君連寫字都有困難,要怎麼進入小學生活?聽說隔壁的婷婷原本也很討厭寫字,經過復健科的兒童治療師引導教學後,現在不僅喜歡寫字也喜歡上了閱讀,君君媽媽決定帶君君到復健科跟醫師及治療師討論。

為什麼書寫這麼重要?

我們常說「聽說讀寫」,這四種能力確實環環相扣。適當的情境下引導孩子主動口語表達及書寫,能讓孩子有動機逐步學習,也避免落入不僅沒有動機更讓孩子排斥學習的傳統填鴨式被動學習。要特別一提的是,我們說的書寫能力,不只是抄寫及寫出漂亮的字,更包括創造性書寫及書寫策略等面相。

培養孩子的書寫能力有下列好處:

  • 增強認知能力及記憶力:書寫不只是書寫,同時需要構思及連結,若進展到創造性書寫則更加強創造力及想像力
  • 增加詞彙量及溝通能力
  • 強化理解能力
  • 提升專注力
  • 增加自信心及自我覺察能力

就實務面來說,108課綱在各年級有不同的目標。低年級要能寫出語意完整的句子並且模仿書寫;中年級進階到學習思考書寫內容並且組織成結構明確的事情;高年級更要能表達出完整起承轉合結構的內容。從幼小銜接開始,培養孩子對於書寫及表達的興趣,能讓孩子減少適應問題及挫折感。

書寫需要哪些能力?

書寫是相當複雜的過程。從解讀任務(抄寫或回答問題)、思考書寫方式及內容,再到實際寫出來,牽涉到許多的能力,因此孩子需要一步步從畫簡單的圖形、著色練習運筆等,才能逐漸進展到書寫能力。良好的書寫能力有賴於下面各項能力的協調:

  • 視知覺及空間概念
  • 手眼協調
  • 軀幹肢體穩定性
  • 手腕手指精細動作控制
  • 認知邏輯能力

什麼樣的孩子可能會有書寫問題?

若孩子有下列狀況,可能會有書寫問題或書寫品質不佳,及早介入處理對孩子的長遠發展較好。

  • 注意力不佳:書寫任務為大量認知功能合併之結果,因此需要孩子的空間感及順序性,並能區辨字符內容、記憶筆畫,最後合併手部精細功能方能順利,以上過程有賴良好的專注,因此若注意力不佳,很難有良好的書寫品質
  • 找東西找很久、自己的東西都亂亂放:表示孩子的空間概念及方位感可能不佳
  • 東西看過就馬上忘記
  • 筆畫錯漏錯誤、寫字歪七扭八跳行漏字、鏡像字

孩子書寫能力/品質不佳怎麼辦?

童年期日常生活作息是否穩定、靜態活動的經驗都是書寫能力的基礎。舉例來說,拼圖先由視覺判斷拼圖部分的內容,再推理出拼圖間的關聯性;繪本閱讀則是讓孩子不僅閱讀,更在看的過程中提取正確的內容來理解故事情節。更進一步,孩子執行角色扮演、扮家家酒的活動時,則會藉由擺放不同的玩具扮演不同的劇本時,從中理解空間概念及方位性。

因此若學齡前缺乏上述的遊戲經驗累積,可能導致孩子無法累積足量的靜態注意力、視覺技巧、空間概念,以及並行使用上述能力的技巧,因而造成書寫及學習困難。

若孩子有書寫能力不佳,可以使用的技巧包括:

  • 一樣的書寫策略:學校及家長的教法一致
  • 從簡易、筆畫較少的生字開始練習
  • 利用口訣及自我覺察等技巧,讓經驗內化入孩子記憶
  • 強化閱讀能力:以中文為例,注音符號的書寫拼讀,除了可以讓小朋友視覺化的認識符號外,更可以加快孩子拼讀的能力,讓注音符號的解析理解速度加快,而適度的文字書寫訓練,可以提升孩子對方塊字的空間安排及拆解,透過部首部件的概念,能夠幫助孩子未來在面對閱讀或認識生字時有更好的表現。值得一提的是,閱讀表現不佳的小朋友可能也會有書寫的問題,例如兒童失讀(dyslexia)與失寫(dysgraphia)

但仍有部分問題如「鏡像字」、「左撇子書寫策略」、「抄寫練習」、「閱讀及讀寫狀況」,會因家庭文化背景及兒童認知學習能力不同而造成學習狀況不佳,因此建議有書寫困難的孩子,可以尋求專業兒童成長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評估協助。

結語

書寫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從抽象到具象化的轉變能力。對孩子來說,書寫能力與認知及智力發展有相當大的關聯性,也會進一步影響未來的學習及課業表現。若孩子書寫有筆畫錯漏、跳行漏字等狀況,及早評估處理,對於孩子的發展成長會有莫大的幫助。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參考資料

  1. Arighi P. The power of writing in children. Arch Argent Pediatr. 2016 Oct 1;114(5):402
  2. Wang . Mirror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children and neurologic patients. Chin Med J (Engl). 1992 Apr;105(4):306-11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什麼是「視知覺」?視知覺跟孩子發展有什麼關聯?從拼圖說起

中班的鈞鈞不喜歡玩拼圖、玩具襪子常放到不對的地方,有時候鈞鈞喜歡的東西出現在他面前也好像視而不見。鈞鈞媽媽擔心他是不是視力有問題,但是眼科檢查一切正常。聽說復健科可以評估兒童成長,於是帶鈞鈞到復健科給醫師跟治療師評估。職能治療師告訴鈞鈞媽媽其實鈞鈞的問題根源在「視知覺」,只要給予適當的指導訓練,假以時日就不會有上述的問題。聽到這裡,鈞鈞媽媽雖然放下心中的大石,但也疑惑著,到底什麼是「視知覺」呢?

什麼是「視知覺」?

我們平常在講的視覺,是指光線投射到視網膜而感知的影像。然而只有影像沒有意義,「視知覺」是指大腦後續一連串的組織及解讀,給予這個影像意義,進而做出後續的動作。舉例來說,視覺呈現一片紅色的塊狀物,經過大腦解讀後發現這個物體跟記憶中的西瓜一致,沒錯是最愛的西瓜,而且從這個距離看起來應該可以用手拿到,於是伸出手拿起西瓜。上述動作有賴於良好的視知覺能力,看起來簡單其實並不簡單,牽涉到對物體的形狀判斷、空間關係以及眼球追蹤能力等等,視知覺技巧也是孩子日後學習認字閱讀寫字的基礎。視知覺技巧包括下列七項核心能力:

  • 視覺分辨(visual discrimination):發現物件/圖形的不同之處,例如在兩張圖片中找出有幾個不同的地方。視覺分辨是其他視知覺核心能力的基礎,若視覺分辨不佳可能影響辨別文字或注音符號
  • 視覺記憶(visual memory):能否記得圖形的特徵並且指出,例如看一張動物的圖,5分鐘後還能正確指出同一張圖。若視覺記憶不佳則可能需要搭配其他記憶策略,例如聯想
  • 視覺順序記憶(visual sequential-memory):在視覺記憶的基礎上,視覺順序記憶是不僅記憶物品,更要記得順序,例如學習九大行星的名字形狀同時記得正確順序
  • 視覺空間關係(visual spatial-relationship):判斷物品的空間相對位置,例如哪一個東西距離比較近。若視覺空間關係判斷技巧有問題,孩子書寫會有困難、東西常會放到不對的位置、不喜歡玩積木這類跟空間概念有關的遊戲
  • 物體形狀恆定(visual form-constancy):能辨別經過變大變小或旋轉不同角度後的相同物品,例如知道縮小的貓還是貓
  • 背景視知覺 (visual figure-ground):在複雜的背景中找到特定目標,例如從許多動物的圖片中找到獅子。若主題背景視知覺不佳,可能會寫字漏筆劃、閱讀亂跳、拼圖玩不好
  • 視覺完形(visual closure):從部分被遮住的圖形確認完整的圖形,例如貓少了耳朵還是看得出是貓

什麼狀況暗示孩子可能有視知覺問題?

若孩子有下列狀況,建議進一步評估是否有視知覺問題。

  • 抓握或用筆/剪刀等用品有困難:孩子的視知覺是不斷演進的過程,從4個月大起就可以用手抓握物品,逐漸發展可以抓更小的物品,再到評估物品的大小形狀重量而用不同的策略抓握,並且使用剪刀及筆等更高難度的動作
  • 不太會拼圖:孩子12個月大就會對部分被隱藏的物品產生興趣,理解「物體恆存」而非消失,進而在兩歲前逐漸發展出1-2片拼圖的技巧。孩子的拼圖技巧與日後注意力及視知覺的區辨、推理、空間概念等學習能力息息相關。例如被分成六塊的佩佩豬拼圖,孩子可否判斷各個拼圖上的佩佩豬部位,組合成原本的樣子
  • 抄寫抓不到重點:可能是視覺區辨的能力不佳,因此無法在多個視覺刺激中,判斷出正確的任務。例如抄寫黑板聯絡簿時,要排除其他黑板上的塗鴉、板書等,才能找到作業的資訊所在。值得注意的是,此能力不佳的孩子常被誤認為大動作跟不上同齡兒童、精細動作品質不佳、及注意力較不集中,但往往是當孩子們為了找到正確的視覺刺激(前)時,就已經用光所注意力了
  • 找不到近在眼前的東西:因孩子眼前有較多視覺刺激,但耗費大量注意力區辨正確的刺激
  • 繪本閱讀、抄寫或靜態活動品質不好:靜態活動有大量刺激來源於視覺,因此視知覺不佳的孩子在親子共讀時,孩子可能因跟不上家長的速度、或者較喜歡用聽的。部分原因是因為繪本閱讀對孩子注意力損耗太大,進而讓孩子感到挫敗。抄寫、串珠及各類型美工作業的難度則更為艱鉅,需要先「區辨」、然後「記憶」,最後藉由書寫或組裝來「輸出」,多數孩子會因區辨就已經沒有注意力了,而頻繁因挫折、注意力不集中,導致情緒及品質低落
  • 日常生活自理不佳:拿成對的襪子、穿鞋襪及穿衣服等需要視覺-動作合併的任務做不好;不太會將物品分類及整理自己的東西
  • 不太參與遊戲:4歲後的孩子因認知及語言發展,開始玩有複雜規則、競爭或輪流的遊戲:靜態遊戲如桌遊、主題繪畫;動態遊戲如躲避球、鬼抓人等。孩子可能會因視知覺及動作合併有狀況,導致參與的狀況不佳、執行的品質不好,進而引發兒童挫敗感及情緒。
  • 球類活動表現不佳:3歲還有投球辨距困難、接球無法靈巧找到正確位置,進而影響後續擊球能力,通常不是大動作肌力問題,而是視知覺問題
  • 閱讀繪本或是圖卡時總是無法正確注意到主角或是缺乏順序性:家長帶領閱讀繪本時,常常發現孩子會注意到枝微末節的情節,但卻無法正確將繪本連貫起來,此時除了考慮孩子的選擇性注意力缺乏外,亦有可能為主題背景視知覺缺乏。

孩子視知覺能力不佳有哪些影響?

視知覺與動作技巧讓孩子能手眼協調抓握,並且書寫從直線、形狀到複雜的文字。日常生活的生活自理、穿衣穿鞋一直到與學習閱讀書寫等等都跟視知覺能力有密切的連結,若孩子的視知覺技巧不佳,可能會有下列狀況:

  • 學業表現不佳
  • 專注力不好、易分心
  • 行為及情緒等自我控制不佳
  • 抗拒參與需要視知覺的活動,例如躲避球,進而影響社交
  • 逃避需要手眼協調的任務、甚至有挫折感

孩子視知覺能力不佳怎麼辦?

若孩子的視知覺能力不佳且造成上述狀況,建議由兒童成長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評估並且給予調整策略的建議。常使用的技巧包括:

  • 與孩子一同檢討書寫的錯誤,一起調整修正並且給予鼓勵
  • 玩積木樂高等空間建構的遊戲
  • 記憶遊戲,例如記憶版
  • 解構任務或記憶,一次完成一些、記得一些
  • 選擇圖像背景較為單純的繪本或是圖卡,循序漸進增加繪本或圖卡的背景豐富度,例如從超神奇系列繪本過度到鱷魚先生在百貨公司上班繪本,並與治療師討論

結語

視知覺是重要但常被忽略的技巧,許多孩子的不專心或動作品質不佳甚至情緒,其實來自視知覺技巧的不足,建議及早評估,與兒童成長團隊共同調整孩子的學習策略,讓孩子的生活自理與學習都讓人放心。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參考資料

  1. Jaffe-Dax S, Potter CE, Leung TS, Emberson LL, Lew-Williams C. The Influence of Memory on Visual Perception in Infants, Children, and Adults. Cogn Sci. 2023 Nov;47(11)
  2. Chen L, Lei J.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speech perception in Mandarin Chinese-speaking children. Clin Linguist Phon. 2017;31(7-9):514-525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孩子的遊戲不只是玩樂 ,「遊戲技巧」與兒童發展知多少

兩歲的小玉只要在公園遇到孩子都會湊過去想要看看,但小玉不太會說話,除了走到其他孩子附近有時還會肢體接觸,嚇得小玉媽媽每次都要把小玉抱起來怕驚擾到別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小玉跟小朋友們的互動變多,但小玉好像不太會玩扮家家酒這類的遊戲,常常只會在旁邊看而不加入。小玉媽媽記得聽職能治療師講過,遊戲技巧跟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關聯性,因此決定帶小玉到復健科診所,請醫師跟職能治療師評估小玉的狀況是不是正常的?有沒有什麼方法讓小玉有更全面的發展?

遊戲不只是遊戲,還跟孩子學習/社交能力有關

孩子的變化總比家長想得來的快。一歲的孩子即使在別的孩子旁邊,就像是在平行時空各玩各的,不太會有互動,反而是跟成人的互動比較多。兩歲左右的孩子對其他孩子會展現出更多的興趣,多是以肢體接觸或是直接伸手拿別人手上的東西表現,還不算是有意義的互動或是社交。

一步一步地,孩子藉由大動作(爬跳跑碰等)來感受世界,訓練達到足夠的體力,而詞彙量及記憶力也逐漸成熟,終於發展出「抽象概念」的建構遊戲,例如用積木將喜愛的卡通人物、公主城堡等蓋出來。

再更近一步,會變成充滿假想、有從簡單至複雜的規則、角色扮演的遊戲,例如扮家家酒。從學習扮演角色、瞭解規則到實際執行,包含相當多的遊戲技巧及探索,可以誘發出孩子的語言發展及社交技巧,並且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能力。

怎麼評估孩子的「遊戲技巧」?

孩子的遊戲技巧具體的觀察重點包括:

  • 積木玩得好不好?
  • 去公園都是玩相同的幾項設施?
  • 扮家家酒都是當同一個人?

若孩子堆疊積木的技巧單一、在公園只玩固定設施、玩遊戲只扮演單一角色,而且輪流玩遊戲時無法轉換到正確的遊戲規則,就可能是孩子缺乏足夠的遊戲技巧,長此以往可能會使孩子的探索機會較少,或伴隨較低的自信心及挫折忍受度。

值得一提的是,遊戲技巧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動作發展,若僅有基礎的大動作發展,而動作品質、速度、協調不良,皆會影響後續進階技巧。

原來扮家家酒這麼重要

我們熟知的扮家家酒遊戲,可以視為集大成的抽象遊戲之王。扮家家酒需要與其他孩子扮演不同角色互動,並且運用大量認知能力產生新的劇本,情節包括衝突及各式問題。此外,還需要孩子主動規劃及思考,進而解決現實與想像中遊戲不完全契合之處,例如如何利用家中的器材扮演餐廳中的廚師,就會有桌椅擺放、菜單設計、找錢收銀等橋段,能訓練到空間概念、創意設計、數字數量等能力

扮家家酒遊戲會大量促進認知及語言能力發展,而孩子需要在遊戲中出現不同的語言句型,家長及治療師可以進一步引導使孩子出現更高階的語言學習、情境模擬及劇情扮演等能力。

扮家家酒跟語言發展 – 去情境化的語言能力

當遊戲技巧由簡單的操作性、建構性遊戲,延伸到假扮性遊戲,例如扮家家酒,除了遊戲技巧、認知概念、語言能力各向度的進展外,更代表一個重要的概念 – 去情境化的語言能力

「去情境化的能力」指不在當下的時空,卻要討論該時刻的人事物。舉例來說,自己不是廚師但卻要在遊戲中扮演廚師。再更經典的例子,則是歷史的學習。例如我們明明不是唐朝人,卻要了解唐朝的歷史,在腦海中建構唐朝的樣子。

缺乏遊戲技巧的小朋友,或許能夠有正常的語言發展里程碑,但進入到童書共讀的世界中,卻無法理解書中的內容,又或是入學後寫小日記經常缺乏素材,進而出現流水帳式的記事。因此,小朋友從小的遊戲技巧,影響的面向相當廣泛。

可以玩電玩遊戲或手遊就好嗎?

3C的年代,給孩子看影音或者玩遊戲是最簡單的選擇,但也是最容易讓家長背負罵名的選擇。過多的電玩遊戲可能導致成癮、心理問題或暴力傾向。然而近期部分研究發現,若能限縮電玩遊戲時間在一週8小時以內,並且以主動式遊戲為主(例如虛擬實境VR遊戲),可能對體適能有幫助,也不會過度影響孩子的社交情緒。

儘管電玩遊戲不一定一無是處,終究不能取代面對面的遊戲,建議家長讓孩子多些互動式遊戲,培養遊戲技巧,對孩子的發展會有明顯的助益。

孩子不太會玩遊戲怎麼辦?

若孩子在與他人遊戲互動過程中,出現下列狀況,則須特別留意:
  • 較少出現策略或變化
  • 害怕輸,甚至因害怕而逃避
  • 自行更改遊戲規則
  • 避免或逃避和其他孩子遊玩

若有上述狀況,建議至復健科兒童發展團隊,由醫師及治療師共同評估孩子遊戲、語言、認知能力技巧的進展,進而確認是什麼情形阻礙孩子的遊戲技巧發展。

要特別注意的是,孩子4、5歲進入中班後,更強調規則理解、遊戲策略及問題解決的能力,因為基礎認知已經成形,所以孩子應該可以理解數字數量、大量相對詞及更多的詞彙。

在與其他孩子的合作、競爭、扮演或輪流遊戲中,孩子須理解「遊戲目標」、「步驟順序」並為了達成目標或贏而產生「策略」。舉例來說,在抽鬼牌或其他簡單桌遊時,可以觀察孩子聽完規則後,執行遊戲的過程,藉以評估理解力、聽覺記憶力、及工作記憶的品質。

因此,進入小學前,孩子若缺乏足夠的遊戲技巧探索各式靜態或動態遊戲及互動,可能在體能、策略發展、認知及抽象概念中略顯弱勢。

結語

遊戲是孩子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擁有足夠的遊戲技巧能讓孩子探索抽象概念,並且在遊戲中擬定策略及目標,強化認知溝通及語言發展。若擔心孩子的遊戲技巧不足,可與兒童發展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共同評估孩子遊戲、語言、認知能力技巧的狀況,讓孩子樂在遊戲,適性快樂成長。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參考資料

  1. Lobel A, Engels RC, Stone LL, Burk WJ, Granic I. Video Gaming and Children’s Psychosocial Wellbe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J Youth Adolesc. 2017 Apr;46(4)
  2. Johannes N, Vuorre M, Przybylski AK. Video game pla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ell-being. R Soc Open Sci. 2021 Feb 17;8(2):202049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執行功能」是什麼?為什麼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及學業表現?

柏柏不到一歲就會說話,兩歲就能用完整句子表達自己的需求,柏柏媽媽一直覺得柏柏的發展非常好,以後一定是資優生。然而上大班之後,需要學習的事情變多,柏柏常常遇到挫折就生氣想放棄,學習新知的時候好像都懂,但柏柏沒辦法好好地表達出來,跟他討論事情的時候常常思緒不知道飄到哪裡去,老師講的事情也常常忘東忘西。柏柏媽媽擔心他是不是過動或是自閉傾向,記得聽過柏柏的同學有被評估有「執行功能」問題,經過治療師訓練之後完全看不出來,於是柏柏媽媽決定去復健科門診評估,看柏柏是不是執行功能的問題。

什麼是「執行功能」?

執行功能 (Executive function)是指一連串的認知運作過程,讓孩子可以依據不同的狀況,做出特定合宜的行為並且完成任務。執行功能對於孩子的社交能力、情緒管理、認知發展及學業表現等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打個比方,執行功能就像機場的控制中心,調度航班起降順序,讓機場可以順利運作。執行功能這個控制中心,主要包括三大部門:

  • 工作記憶:理解任務訊息,知道正確的順序及重點後執行。例如講完怎麼玩抽鬼牌後,孩子知道要先抽牌,再確認牌有沒有一對數字相同的卡片
  • 抑制雜訊:可分析環境訊息後選擇正確的刺激才行動。例如在親子館玩玩具時,兒童可否不被其他孩子或玩樂聲音拉走,穩定的玩玩具一段時間
  • 切換專注:執行必要任務時,孩子可否維持、並自由切換、或在不同任務間轉移注意力。例如在教室中抄寫黑板聯絡簿,當老師講話時切換成聽講模式

除了以上三大部門,「執行功能」還有數個二級單位,包括:

  • 規劃及順序性:例如連續性遊戲步驟、或家長交代的兩項或以上的任務
  • 問題解決:在執行遊戲中、或與其他孩子發生問題時,藉由討論、修正計畫而達成目標。例如輪流遊戲中決定誰當第一、輸贏遊戲中為了贏而發展策略、模仿他人
  • 持續調整:藉由預先規劃、或審視執行經驗,修正計畫或策略而增進學習表現。例如投籃,第一次投不進,下次就修正力道、角度等增加投進的機率

執行功能可視為高層次的認知功能,從出生後就逐漸發展,在孩子3 ~ 5歲時快速發展,是孩子自主有意識地對想法、情緒、行為的建構執行過程,因此對於學習能力及課業表現有很大的影響,是學前準備重要的一環。

孩子執行功能不佳會有什麼影響?

若孩子的執行功能不佳,可能會有下列問題

1.行為控制

  • 坐不住、衝動脫口而出,在不該說話時說話
  • 打斷別人講話
  • 想跟其他人玩但無法遵守遊戲規則
  • 沒辦法專注在一件事,容易分心
  • 無法快速轉換情境及適應規則轉變

2.學習表現

  • 忘記或搞錯老師的指令/回家作業
  • 粗心犯不該犯的錯誤
  • 不會做較長期的時間規劃,例如複習作業準備考試
  • 閱讀完沒辦法用自己的話再敘述一次
  • 寫作的邏輯性及完整度不佳

3.自我控制

  • 容易發脾氣
  • 遇到挫折就自暴自棄或放棄
  • 忘東忘西

為什麼孩子會執行功能不佳?

上述執行功能相關的能力,會隨孩子的能力發展、社會適應及家庭教育或遊戲經驗中習得。例如繪本共讀及問答可促進兒童主動思考及工作記憶發展、動靜態團體活動可訓練兒童注意力、抑制雜訊等能力。

但若孩子缺乏刺激及經驗,容易在進入複雜課程時,以及團體生活中跟不上團體進展,或是個人能力隨年齡增長而與他人有明顯差異。

此外,先天氣質不同也可能導致執行功能與他人有落差。例如外向且活動量高的孩子,若缺乏足夠的戶外活動及靜態活動引導,則可能在繪本及團體生活中躁動、容易被其他刺激引走注意力分心。內向且喜歡靜態的孩子可能會因動態活動不足、缺乏互動或對他人的觀察,導致問題解決策略較差,而且因互動及戶外探索較少,可能會對新環境出現適應性不良而導致原先能力下降。

孩子執行功能不佳怎麼辦?

若孩子執行功能較差,建議由復健科兒童發展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共同評估,確定孩子狀況因先天氣質、環境刺激、活動量或體能等因素而導致執行功能較差,甚至學業能力不如預期。

​​值得開心的是,執行功能不是天生而固定的,可以透過訓練提升。找出執行功能不佳的原因後,可以透過遊戲和提示策略,訓練孩子的執行功能,包括工作記憶、反應抑制和變通能力等。

結語

執行功能不佳很常見卻也容易被忽視,孩子會被貼上不專心、調皮、不乖等標籤。兒童發展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可以陪同孩子找出執行功能缺少的關鍵拼圖,透過居家訓練、遊戲學習、工作步驟細分等方式,一步步建構孩子的執行能力,讓未來的學業學習更順遂。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參考資料

  1. Eberhart J, Paes TM, Ellefson MR, Marcovitch S.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play. Trends Neurosci Educ. 2023 Mar;30:100198
  2. Walker S., Fleer M., Veresov N., Duhn I. Enhancing executive function through imaginary play: A promising new practice principle. Australas J. Early Child. 2020;45:114–126
  3. Vidal Carulla C, Christodoulakis N, Adbo K.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Executive Functions throughout a Play-Based Learning Approach That Embeds Science Concept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Jan 12;18(2):588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孩子不專心、閱讀及表達困難怎麼辦?

孩子有活力、追趕跑跳碰是常態,但睿睿媽媽發現睿睿常常坐不住、沒辦法坐下來看故事書,敘述事情也常常顛三倒四,不能完整講述一個故事,想到睿睿快要五歲,不久後要進入小學,聽說108課綱不只是傳統的記憶背誦就好,「核心素養」及「三面九項」都需要自主學習與互動整合,閱讀及溝通表達的重要性更為提升,睿睿媽媽不由得著急了起來。睿睿媽媽曾帶他去復健科評估過,並沒有過動的問題,但睿睿就是沒辦法好好的靜下心來好好閱讀,睿睿媽媽決定再去一次復健科,諮詢醫師及治療師的建議。

注意力原來分五種

我們常在說的注意力,或是專注力,學理上分為五大類:

  • 集中性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直接對環境中的刺激做出反應,例如孩子聽到自己的名字會有反應,可視為最基礎的注意力
  • 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能夠持續專注在一件事,例如坐著看一本書。持續性注意力的缺乏也就是無法專注,常是孩子第一個被發現的問題。原則上孩子的持續性注意力維持時間約為年紀x3(分鐘),例如兩歲的孩子應該可以專注從事一個任務6分鐘
  • 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在外界干擾下,還能維持注意力在應該專注的內容,例如畫畫時不會被別人玩樂的噪音影響。選擇性注意力的缺乏的孩子會容易被外界影響而分心
  • 交替性注意力(alternating attention):可以在多個任務之間轉換,例如聽指令接著完成動作,要在聽理解跟實際行動兩個模式之間切換
  • 分配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可以多工處理事情,例如上課時要邊聽課邊寫筆記,同時要注意老師是不是有什麼指令或是比較聽不懂的概念,需要分配專注力及思考,屬於進階的注意力

閱讀表達比你想的更複雜

108課綱許多的核心素養都跟自主學習、互動整合能力有關,因此專注力、閱讀能力、主動思考工作記憶的重要性更為提升。

學習的專注力、閱讀及表達書寫,可視為一個連貫的整合過程,跟孩子的學習整合能力有密切的關連。

閱讀能力主要跟以下面向相關:

  • 視知覺:孩子是否能判斷字行順序;視覺區辨能力若不好,容易找不到東西;視覺空間能力若不佳,容易跳行漏字
  • 注意力:主要跟選擇性注意力及持續性注意力有關,會影響孩子可以有品質的看多久、以及能不能選擇看正確的東西(例如抄寫聯絡簿)
  • 記憶力:可分成「立即記憶」,也就是當下馬上回答問題;以及「延宕記憶」,指進行一段時間的閱讀後可記得多少內容

書寫表達可視為綜合能力呈現,整合的面向包括:

  • 視覺輸入
  • 認知處理:判斷該注意的環境刺激,並且排除不需要的干擾
  • 工作記憶:可記住排除雜訊後正確的刺激
  • 輸出:抄寫、唸讀、動作

如何提升孩子閱讀表達溝通能力?

閱讀的前提是有足夠的專注力,專注力的訓練會回歸到孩子缺乏的是上述五大類的哪一種注意力。例如集中性注意力不足可能跟警醒度不佳有關係,可使用感覺統合、前庭刺激的技巧訓練。

閱讀跟孩子發展初期的聽指令做事情最大的不同在於,多了圖像符號文字的抽象概念,因此需要整體性的去認識符號概念,包含日常生活的文字符號,如:711的符號意義、P代表停車場等等,連接到一個符號一個意義;此外從文字的斷詞概念,再連接到注音符號一個符號一個聲音,銜接音韻發展的能力,並且從音節的切割到注音符號的拼讀組合切割概念。再進階一些的的技巧,包括孩子自我檢查或產生新策略。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研究都指出, 孩子的體適能/體力跟注意力、任務執行能力甚至學業表現呈現正相關,特別是體能較差的孩子,提升體能之後看到特別大的學業能力進步。學習及閱讀很重要,但也別忘了讓孩子多活動!

結語

少子化的年代,父母及孩子面臨的競爭壓力反而更大,新課綱期待培養出全面多元,有獨立思辨能力的孩子,然而若孩子有注意力、閱讀及表達困難的問題時,可能遭受壓力挫折。若可能有上述狀況,建議及早讓孩子接受兒童發展復健團隊的評估,由醫師及語言/職能/物理治療師給予適切的建議及方向,陪伴孩子克服挑戰。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參考資料

  1. de Greeff JW, Bosker RJ, Oosterlaan J, Visscher C, Hartman E.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executive functions, atten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 a meta-analysis. J Sci Med Sport. 2018 May;21(5):501-507
  2. de Bruijn AGM, Hartman E, Kostons D, Visscher C, Bosker RJ. Exploring the relations among physical fitness, executive functioning, and low academic achievement. J Exp Child Psychol. 2018 Mar;167:204-221.
  3. Commodari E. Novice Readers: The Role of Focused, Selective, Distributed and Alternating Attention at the First Year of the Academic Curriculum. Iperception. 2017 Jul 7;8(4)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跑鞋,避免跑步運動傷害

丁丁從自己跑到跟著跑團訓練,雖是個市民跑者但也達到了月跑量300公里、全馬3小時內完賽的里程碑。丁丁想再突破然後挑戰波士頓馬拉松,但是儘管心肺跟肌力都努力調整了,還是沒有顯著的進展。丁丁近期聽跑友使用碳板鞋之後成績突飛猛進,但也有聽到跑友用了碳板鞋不久後就運動傷害到復健科門診報到,丁丁覺得很疑惑,碳板鞋到底好不好?要如何挑選一雙適合自己的跑鞋呢?

鞋子的組成要素

鞋子大致可以分成三個主結構:鞋面、中底及外底,以下我們分別介紹其中的重要結構。

鞋面(vamp; upper):鞋底以外的構造,重點是將腳穩定包覆在中底上面,有幾個重要的組成:

  • 鞋面表層包覆:透氣舒適為主,應該有類似穿襪子的包覆感
  • 鞋頭:包覆腳趾,應有適當空間,避免腳趾持續壓迫造成水泡。通常會略往上翹讓行進順暢也降低碰撞
  • 後側板:包覆腳跟的部位。內側接觸腳跟處柔軟而後方堅固,讓跟骨有足夠的支撐及穩定

中底 (midsole):位於鞋面及外底之間,是鞋子結構支撐的主體也是類似避震器的概念,是鞋子最重要的結構。要給足部支撐及緩衝,同時既然是跑鞋會有部分的回彈力輔助跑步。近年流行的碳板鞋,就是在中底加入碳板的結構加強推力

外底(outsole):鞋子最底部接觸地面處,類似輪胎外胎,重點在於抓地力及止滑耐磨,

挑選跑鞋的重點

不管你是想到就跑的人還是一週跑50公里以上的市民跑者,挑選一雙適合自己的跑鞋都很重要,也可以減少運動傷害發生的機會,下面是要注意的幾個重點。

  • 鞋子的穩定性一定要夠。包覆鞋跟的後側版包覆面要柔軟而後側堅固,才能保護阿基里斯腱,而中底若能被輕易彎曲就可能不夠穩定
  • 若本身足型屬於過度外翻,可以選防止足部外翻的鞋款
  • 不要挑太緊的鞋子,鞋頭的空間要能讓腳趾自由擺動,就像用腳趾彈鋼琴一樣,一般來說趾尖距離鞋子要有1.3公分(0.5吋)
  • 買鞋子要在傍晚之後。早上起來時腳比較小、經過一天到傍晚腳會比較大越野跑者要選外底較軟、紋路較深的鞋子

要特別提醒的是,鞋子大約跑了500 ~ 800公里左右就要更換,或者鞋底紋路不對稱磨平、跑起來的感覺不對時,都必須要更換。再好的鞋子磨損之後都不會是適合的鞋子。

跑步時需要鞋墊嗎?

不是每個跑者都需要在跑鞋內加鞋墊。目前並沒有科學研究顯示,直接使用鞋墊能增強運動表現或減少運動傷害的產生。本身有扁平足或是外翻足的跑者確實可能需要鞋墊提昇足部的穩定性,一般建議若合併跑步相關運動傷害,例如足底筋膜炎、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等,才會需要額外使用鞋墊。要提醒的是,使用鞋墊前要把鞋子原有的鞋墊取出,此外在跑長距離之前,一定要用新鞋墊做簡單跑步測試。

碳板鞋到底好不好?

碳板鞋是在鞋子的中底加入剛性的碳板,碳板就像彈簧一樣可以儲存能量,在跑者推進的時候輔助推進。自從碳板鞋自2016起在比賽中被使用,從5000公尺到馬拉松比賽的世界記錄都被改寫,而對市民跑者而言,碳板鞋的使用確實也可能顯著提升成績。

然而碳板鞋的強力推進也改變了足踝原本的力學及我們的步態,對肌肉跟關節造成更大的負擔。即使統合性研究並未顯示特定鞋種特別會造成運動傷害,部分近期研究發現,碳板鞋可能增加疲勞性骨折發生的可能性。

那應該要拋棄碳板鞋嗎?答案是不必。雖然理論上反彈力較小的鞋子比較適合當訓練鞋,碳板鞋還是可以作為訓練鞋的一個選項,讓身體適應不同的穩定狀況,若適應良好也可以作為比賽鞋,前提還是自身的足踝穩定性及動作控制是否良好,而這個狀況因跑者而異。

結語

跑鞋不只跟跑者的表現有關,挑雙適合自己的跑鞋,更可以減少運動傷害發生的機會。找個穩定性足夠、舒適透氣而不會太緊的跑鞋,不必特別抗拒碳板鞋,跑起來吧!

孩子何時要戒奶嘴? 不戒會有甚麼影響? 戒奶嘴秘訣看這裡

滿兩歲的真真可以穩穩地走路,手拿東西很順,也已經可以說出五十個左右有意義的詞,然而真真爸媽一直很擔憂,真真至今不僅沒有奶嘴沒辦法睡覺,走來走去也一定要吃奶嘴,出外看到一些比真真小的孩子都可以不用奶嘴,覺得有點難為情,此外最近聽說孩子持續吃奶嘴,可能會有語言發展變慢、牙齒長得不好等問題…真真爸媽覺得應該要正視這件事情了,但又不知道該從何著手……

真的需要奶嘴嗎?

許多長輩會覺得孩子吃奶嘴不好,越早戒掉越好,然而奶嘴對孩子並非全無益處,好處包括:

  • 安撫自己:作為安撫小物,減少孩子的焦慮感及長牙的疼痛
  • 增強「功能性吸吮」:孩子3個月大左右進入口腔期,大約會持續到2歲,孩子在這個時期會有吃手手、吃拳頭及奶嘴等非營養性吸吮動作(Non-nutritive sucking)來滿足安全感。吸吮奶嘴可以促進口腔動作表現,特別對於口腔肌力不足以及口腔感覺異常的孩子是一種練習的方法,若孩子的吸吮不足,可能影響進食的順暢度及協調性,表現出來的是流口水或是不愛吃副食品。此外,口腔期的不滿足,可能導致後續適應問題,例如情緒不穩定、焦慮躁動等狀況
  • 降低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的風險:許多文獻都指出,奶嘴可以降低發生嬰兒猝死症的風險,原因可能是奶嘴可以提供呼吸道空間,因此建議孩子睡覺時可以使用奶嘴

原則上對餵母乳的孩子來說,只要明確建立吸允母乳的習慣或滿一個月後,就可以考慮使用奶嘴;對喝配方奶的孩子來說,只要有孩子有需求就可以使用奶嘴。

奶嘴有甚麼不好的影響?

奶嘴有它的好處,但確實也有不好的影響,包括:

  • 中耳炎:部分研究發現,使用奶嘴會讓孩子發生中耳炎的機率增加1倍,原因可能是因為孩子的耳咽管角度比較平,吸吮奶嘴產生的壓力容易導致分泌物往中耳移動,而中耳炎可能會影響聽力及語音接受,甚至使語言發展及構音不佳
  • 蛀牙及口腔感染:奶嘴若未好好清潔、殘留的奶或副食品可能滋生病菌,造成蛀牙或口腔感染
  • 牙齒排列:孩子通常4~8個月時開始長牙,此時若過度吸吮奶嘴,可能使齒列長歪、咬合不正,影響美觀
  • 語言發展:過度吸吮可能會造成口腔肌力不協調、較少時間練習講話,影響言語清晰度
  • 抽象思考能力:部分研究發現,若3歲後還使用奶嘴,會影響抽象概念的建構
  • 遊戲與社交發展:兒童透過大動作及短句與環境互動,過度依賴可能會導致孩子分散注意力、減少產生新的玩法,如扮家家酒等假扮性遊戲。

什麼時候必須戒奶嘴?

一般建議孩子滿一歲就應該將奶嘴使用時間限制在睡眠的時候;1.5歲的時候可以開始戒奶嘴,一則是此時的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較佳,也有外界更多的刺激可以分散對於奶嘴的關注;一則是此時已經接觸成人質地的食物一段時間,可以有較高的口腔滿足

怎麼幫忙孩子戒奶嘴?

爸媽界流傳最廣的戒奶嘴方法是在奶嘴上抹辣椒醬,讓孩子嚇到再也不敢吃奶嘴,然而這種方法並不好,因為長期以來奶嘴被孩子視為安全感的來源,如今竟然跟可怕的經驗連結,可能造成孩子的不安全感。

建議的戒奶嘴方式如下:

1.行為制約計畫:

  • 頻率:逐漸減少吃奶嘴的次數及時間
  • 環境:逐步讓奶嘴從家中環境消失
  • 替代:找其他引起孩子興趣的事物,例如玩遊戲或讀繪本,並且轉移對奶嘴安全感的依賴
  • 約束:跟孩子討論溝通並且明確訂出戒掉奶嘴的目標

2.口腔評估/訓練:透過口腔肌力訓練及感覺調整,逐步戒掉對奶嘴的依賴

每個孩子的狀況不盡相同,建議與兒童發展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們討論評估,陪孩子一步步成長、戒掉奶嘴。

結語

對奶嘴的依賴源自於孩子口腔期的滿足,奶嘴在特定時期有其角色及好處,然而長期依賴奶嘴確實會影響孩子的發展,建議在孩子滿1.5歲時,依照孩子的特質擬定適合他/她的戒奶嘴計畫。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陳渝仁醫師的門診資訊

參考資料

  1. Tolppola O, Renko M, Sankilampi U, Kiviranta P, Hintikka L, Kuitunen I. Pacifier use and breastfeeding in term and preterm newborn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ur J Pediatr. 2022 Sep;181(9):3421-3428.
  2. Barca L. Toward a speech-motor account of the effect of Age of Pacifier Withdrawal. J Commun Disord. 2021 Mar-Apr;90:106085
  3. Jullien S.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prevention. BMC Pediatr. 2021 Sep 8;21(Suppl 1):320
  4. Nelson AM.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evidence and current recommendations related to pacifier usage. J Pediatr Nurs. 2012 Dec;27(6):690-9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拇趾外翻怎麼辦?治療處置全解析

小鄭的工作一天要穿高跟鞋站著至少8小時,之前就覺得拇趾隱隱作痛,這天下班回家覺得痛到實在難以忍受,小鄭一脫鞋發現拇指關節內側紅腫,而且一碰就痛,小鄭趕緊到復健科門診就醫,醫師用超音波檢查發現,小鄭是嚴重的拇趾外翻合併拇趾滑液囊炎,跟她的扁平足及高跟鞋有關,建議先以超音波導引將滑囊內的積水抽出,並且搭配復健及徒手運動治療,將根本的問題解決。

什麼是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是許多人足部疼痛的元兇。拇趾外翻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拇趾向第二趾偏移10 ~ 15度,甚至拇趾疊到第二趾。

拇趾外翻疼痛的位置通常是在最凸出的地方,也就是足部跟拇趾交界的蹠趾關節。凸出處可能會有紅腫熱痛,甚至造成拇趾滑液囊炎(Bunion),本身若有周邊神經病變或是免疫功能不佳,要注意局部傷口造成蜂窩性組織炎。

為什麼會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常見的原因包括:

  • 扁平足:內側足弓塌陷,造成拇趾承受內側的壓力,使拇趾向外翻出
  • 關節過動症候群(Hypermobility syndrome):先天筋膜、韌帶和肌肉過於鬆弛,使得關節穩定度較差
  • 類風濕關節炎:免疫系統失控攻擊自身組織,可能造成身體多處關節炎,包括蹠趾關節
  • 鞋具:楦頭窄的鞋子例如高跟鞋及尖頭皮鞋,會持續擠壓蹠趾關節。特別是高跟鞋,前足特別是第一蹠趾關節承受過多壓力,更會造成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怎麼辦?

拇趾外翻的治療方式包括:

  • 挑選楦頭寬度適合自身足部的鞋子,若本身有扁平足則可挑足弓加強支撐的鞋子
  • 輔具:將大拇趾及第二趾分開
  • 乾針治療:放鬆周邊緊繃的肌肉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抽出拇趾滑液囊炎的積水
  • 徒手運動治療:調整大拇趾位置,放鬆緊繃的關節及周邊肌腱韌帶,並且調整步態
  • 居家運動:強化足部肌力及穩定性

拇趾外翻可做的居家運動如下:

結語

拇指外翻是許多人足下的痛,但只要處置得宜,找到根本原因,挑選適合的鞋具並且接受徒手運動治療及居家運動,可以脫離每一步舉步維艱的生活。

動作示範:
仁生復健科診所 爐子軒 物理治療師
仁生復健科診所 黃琦溱 物理治療師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腿外側、足踝外側踩地就痛,別忘了「腓骨肌腱」疾患!

小蘇假日的休閒活動是直排輪及足球,近期迷上三鐵,不時會去路跑,有時還會去跑山。

這幾個星期,小蘇發現跑步時足踝外側會疼痛,時不時腫脹,而且感覺有東西滑過腳踝內側。小蘇印象中沒有腳踝扭到,但是疼痛似乎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小蘇想起之前復健科醫師提醒過她是高足弓,運動強度較高時要注意腓骨肌腱受傷。小蘇連忙到復健科就診,醫師用超音波檢查後,告訴小蘇她的腓骨肌腱撕裂,建議休養並且接受增生療法注射治療,小蘇很懊惱,到底自己的訓練出了什麼問題?這個賽季會不會報銷?

什麼是「腓骨肌群/肌腱」?

腓骨肌群包括腓骨長肌(peroneus longus)及腓骨短肌(peroneus brevis),是足踝外側重要的肌群,負責蹠屈(腳踩地)、足部外翻(腳底向外)及足踝關節活動的穩定性。

腓骨肌群起源於小腿外側,繞過外踝(腳踝外側的凸起)後,腓骨短肌的肌腱接在第五蹠骨的基部,腓骨長肌則是繞過腳底接在第一蹠骨及楔形骨。

為什麼會有腓骨肌腱疾患?

腓骨肌群負責腳踩地的起始動作及足踝穩定,相當容易被過度使用。腓骨肌腱在繞過外踝處的上下有支持帶包覆以維持穩定性,然而若遭受外傷、使用過度或是腓骨肌腱下方的骨槽(groove)太淺,就可能使包覆肌腱的肌腱受損、肌腱受傷撕裂,或是肌腱脫位,統稱為腓骨肌腱疾患(peroneal tendon disorder)。

除了外傷,會造成腓骨肌腱疾患者主要是會對腓骨肌腱造成過度壓力的活動,包括:

  • 跑上坡、或是不平的地面
  • 會快速變換角度的運動,例如足球、籃球
  • 直排輪,特別若是穿著不合腳的裝備

研究顯示,高足弓會使足部壓力分佈較不平均,也因而更容易有腓骨肌腱疾患;此外反覆腳踝扭傷後、不穩定的腳踝,也比較容易產生腓骨肌腱疾患。

腓骨肌腱疾患有什麼症狀?

常見的腓骨肌腱疾患症狀包括:

  • 站立或是走上坡時腳踝外側疼痛
  • 外踝後側到足踝外側、沿著腓骨肌腱有壓痛,甚至紅腫熱
  • 腳背向上或是足部外翻的動作會造成疼痛
  • 若是嚴重的腓骨肌腱炎,不只活動,連腳踝被動外翻內翻都會疼痛
  • 腳踝活動(特別是腳背向上、足部外翻)時「啪」一聲,感覺有東西滑過外踝

 

腓骨肌腱炎/撕裂/脫位怎麼診斷?

腓骨肌腱疾患透過病史詢問及理學觸診檢查就可以診斷,醫師原則上會使用肌肉骨骼超音波確認腓骨肌腱是發炎或者已經撕裂,並且以動態檢查確認是否有肌腱脫位的狀況。此外,腓骨肌腱疾患可能合併蹠骨的撕裂性骨折或是韌帶損傷,因此以超音波一併評估較為完整。

腓骨肌腱炎/撕裂/脫位的治療方法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乙醯胺酚等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及雷射等儀器可以幫助腓骨肌腱修復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腓骨肌腱及周邊肌腱韌帶,並且以運動治療,足踝穩定肌群
  • 輔具:若有足弓問題,以適當鞋墊調整足部壓力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以超音波導引將增生藥物精準注射到腓骨肌腱發炎或撕裂處,若是脫位則注射到受傷的支持帶,加強腓骨肌腱的穩定性,使用的藥物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葡萄糖等。2014年的臨床研究發現,以PRP注射治療腓骨肌腱疾患,可以促進肌腱癒合,並且長期的功能改善較佳。

腓骨肌腱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語

腓骨肌腱疾患是小腿外側或足踝外側疼痛相當常見的原因,以增生注射修復受損組織,並且以輔具及徒手運動訓練根本調整足踝穩定性及肌力,才能徹底解決腓骨肌腱疾患。

陳渝仁醫師的門診資訊

 

參考資料

  1. Heckman DS, Gluck GS, Parekh SG. Tendon disorders of the foot and ankle, part 1: peroneal tendon disorders. Am J Sports Med. 2009 Mar;37(3):614-25
  2. Park HJ, Cha SD, Kim HS, Chung ST, Park NH, Yoo JH, Park JH, Kim JH, Lee TW, Lee CH, Oh SM. Reliability of MRI findings of peroneal tendinopathy in patients with lateral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lin Orthop Surg. 2010 Dec;2(4):237-43
  3. Dallaudière B, Pesquer L, Meyer P, Silvestre A, Perozziello A, Peuchant A, Durieux MH, Loriaut P, Hummel V, Boyer P, Schouman-Claeys E, Serfaty JM. Intratendinous injection of platelet-rich plasma under US guidance to treat tendinopathy: a long-term pilot study. J Vasc Interv Radiol. 2014 May;25(5):717-23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騎車看這裡 – 談單車常見的運動傷害

自從多年前的電影「練習曲」帶起的單車環島風潮以來,越來越多民眾從事單車休閒運動;此外單車成為常用的通勤工具,而三鐵運動更是逐漸盛行;部分研究顯示,隨著單車運動量的上升,心血管疾病、罹癌風險及整體死亡率都顯著下降,因此單車運動確實可以帶來健康,然而單車相關的運動傷害也逐漸增加,究竟有哪些單車常見的運動傷害,又應該如何預防呢?

單車的運動傷害多來自過度使用

單車的運動傷害可分為急性及過度使用的累積性傷害。急性傷害來自意外跌倒或撞擊的扭挫傷,累積性傷害則是由於單車重複性動作的特性,對肌肉骨骼關節的壓力累積造成傷害。本文討論的單車相關運動傷害,是以比例上較高的過度使用累積性傷害為主。

單車的主要動作是踏板的重複踩踏,速度一般在每分鐘60 ~ 120圈。若有單車騎行姿勢設定(bike fitting)不佳、髖部外展肌群無力、足部踩踏不穩定等狀況,較可能產生過度使用累積性傷害。

常見單車相關的累積性運動傷害部位包括:

  • 膝蓋
  • 脊椎
  • 髖臀/會陰
  • 阿基里斯腱/蹠骨關節
  • 手部

 

單車運動傷害 – 膝蓋

膝蓋疼痛是單車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可能源自騎行姿勢不適當、裝備過重、運動量過大、過多上坡騎行、踩踏頻率較低等因素。常見病灶包括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股四頭肌肌腱炎、髕骨肌腱炎、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等。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症狀是膝蓋前側、髕骨周圍的疼痛,可能跟踩踏時膝蓋彎曲角度過大,因此造成髕骨股骨過大的壓力,此外若臀中肌無力,會造成骨盆歪斜及膝蓋外翻等問題,對髕骨股骨形成壓力。

股四頭肌肌腱及髕骨肌腱都可視為股四頭肌的延伸,重複踩踏的膝蓋彎曲伸直有賴股四頭肌的啟動,因此姿勢不當或訓練量過大都可能造成股四頭肌肌腱炎及髕骨肌腱炎。

髂脛束位於膝蓋外側,如同履帶連接大腿的股骨及脛骨,若過度使用、膝蓋重複伸直彎曲造成髂脛束的穩定功能下降,就可能造成髂脛束症候群。若踏板太低造成踩踏時膝蓋過直,可能造成髂脛束過度摩擦,因此建議踩踏到最低點時,保持膝蓋微彎約30度,減少髂脛束跟周邊組織的夾擠摩擦。

單車運動傷害 – 脊椎

頸椎及腰椎疾患也是單車常見的運動傷害,特別是三鐵運動愛好者,較容易有過多的腰背彎曲,造成脊椎承受較大的壓力。

若已經造成椎間盤突出或脊神經壓迫,會在腰背或頸部彎曲時,誘發肢體的麻痛或無力,這種狀況建議盡快就醫評估治療。若是脊椎中線附近的疼痛,則較可能是小面關節發炎。

可以透過肩頸下背放鬆伸展、穩定背部及腹部核心肌群,強化頸部伸展肌群、提升髖部及大腿後肌的靈活度,降低脊椎的壓力。

單車運動傷害 – 髖臀/會陰

講到單車相關的運動傷害,就不能不提髖部臀部及會陰處的疼痛。坐墊前方的壓迫可能擠壓陰部神經(pudendal nerve),造成恥骨、臀部、會陰部及大腿內側的麻痛,甚至有排尿疼痛、頻尿、性功能障礙等影響。坐骨正對坐墊壓下,可能造成坐骨滑囊炎或近端大腿後肌發炎。解決方法包括調整坐墊形狀、坐墊增加減壓設備,以及最重要的適度休息減少壓迫。

髖部前側的疼痛則常肇因於「髂腰肌症候群」,主要影響到髂肌、腰大肌及髂腰肌滑囊。髂腰肌負責髖關節屈曲及外轉,騎乘單車重複髖部彎曲的動作可能造成髂腰肌發炎,而髂腰肌滑囊作為髂腰肌的緩衝墊,髖部重複屈曲會使髂腰肌持續摩擦滑囊,可能使滑囊發炎。

單車運動傷害 – 阿基里斯腱/蹠骨關節

足部是踩踏單車時的主要著力點,可視為將身體力量轉移到踏板的槓桿。若鞋子太軟、本身有扁平足、足部相對於踏板太後面或是坐墊太低,都可能讓阿基里斯腱承受過大的壓力,造成阿基里斯腱病變或跟骨後滑囊炎甚至產生跟骨骨刺。

若踩踏版主要用前足施力,則可能產生蹠骨關節炎,改善方法是避免小範圍施力,增加足部受力面積。

單車運動傷害 – 手部

手腕長時間以不良姿勢承受身體施加於把手的力量,可能造成正中神經或尺神經壓迫。正中神經病變就是俗稱的腕隧道症候群,症狀是前三指半麻痛;尺神經病變的症狀則是後一指半麻痛。改善方式是加上握把套、適度休息、經常變化握把手的姿勢。

單車運動傷害的治療方法

單車相關的累積性、過度使用運動傷害最重要的是調整訓練量及強度,並且全面檢視騎行姿勢設定,避免持續損傷。若傷害已經造成,下面是醫療端會採取的治療方式: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或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雷射光療等儀器可以幫助肌肉肌腱韌帶等軟組織修復,並且加強局部循環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受傷的筋膜軟組織,並且檢查是否關節不穩定或肌力不足,以運動治療強化相關肌群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若是超音波發現肌腱/韌帶受傷產生積液或關節發炎積水,可以超音波導引將積水抽出,並且將消炎/增生藥物精準注射到病灶;若組織明顯撕裂,則可使用增生療法注射治療,藥物選項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葡萄糖等。若周邊神經壓迫則可能施行神經解套術,減少神經承受的壓力並且啟動修復反應

單車運動傷害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腰背核心肌力及臀中肌相對不足是單車運動傷害常見的原因,可以透過下列運動強化肌力。

結語

單車越來越風行,是很好的休閒或挑戰自我運動,然而單車重複性動作的特質,容易造成累積性的過度使用運動傷害,上路前調整好騎行姿勢,並且強化高度使用的相關肌群,才能享受單車運動而且遠離運動傷害。

陳渝仁醫師的門診資訊

參考資料

  1. Silberman MR. Bicycling injuries. Curr Sports Med Rep. 2013 Sep-Oct;12(5):337-45
  2. Robidoux CG.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e Evaluation of a Cyclist with Overuse Injury. 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 2022 Feb;33(1):15-29
  3. Kotler DH, Babu AN, Robidoux G. Prevention, Evalu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Cycling-Related Injury. Curr Sports Med Rep. 2016 May-Jun;15(3):199-206\
  4. Oja P, Titze S, Bauman A, et al. Health benefits of cycling: a systematic review.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11; 21:496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