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趾外翻怎麼辦?治療處置全解析

小鄭的工作一天要穿高跟鞋站著至少8小時,之前就覺得拇趾隱隱作痛,這天下班回家覺得痛到實在難以忍受,小鄭一脫鞋發現拇指關節內側紅腫,而且一碰就痛,小鄭趕緊到復健科門診就醫,醫師用超音波檢查發現,小鄭是嚴重的拇趾外翻合併拇趾滑液囊炎,跟她的扁平足及高跟鞋有關,建議先以超音波導引將滑囊內的積水抽出,並且搭配復健及徒手運動治療,將根本的問題解決。

什麼是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是許多人足部疼痛的元兇。拇趾外翻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拇趾向第二趾偏移10 ~ 15度,甚至拇趾疊到第二趾。

拇趾外翻疼痛的位置通常是在最凸出的地方,也就是足部跟拇趾交界的蹠趾關節。凸出處可能會有紅腫熱痛,甚至造成拇趾滑液囊炎(Bunion),本身若有周邊神經病變或是免疫功能不佳,要注意局部傷口造成蜂窩性組織炎。

為什麼會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常見的原因包括:

  • 扁平足:內側足弓塌陷,造成拇趾承受內側的壓力,使拇趾向外翻出
  • 關節過動症候群(Hypermobility syndrome):先天筋膜、韌帶和肌肉過於鬆弛,使得關節穩定度較差
  • 類風濕關節炎:免疫系統失控攻擊自身組織,可能造成身體多處關節炎,包括蹠趾關節
  • 鞋具:楦頭窄的鞋子例如高跟鞋及尖頭皮鞋,會持續擠壓蹠趾關節。特別是高跟鞋,前足特別是第一蹠趾關節承受過多壓力,更會造成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怎麼辦?

拇趾外翻的治療方式包括:

  • 挑選楦頭寬度適合自身足部的鞋子,若本身有扁平足則可挑足弓加強支撐的鞋子
  • 輔具:將大拇趾及第二趾分開
  • 乾針治療:放鬆周邊緊繃的肌肉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抽出拇趾滑液囊炎的積水
  • 徒手運動治療:調整大拇趾位置,放鬆緊繃的關節及周邊肌腱韌帶,並且調整步態
  • 居家運動:強化足部肌力及穩定性

拇趾外翻可做的居家運動如下:

結語

拇指外翻是許多人足下的痛,但只要處置得宜,找到根本原因,挑選適合的鞋具並且接受徒手運動治療及居家運動,可以脫離每一步舉步維艱的生活。

動作示範:
仁生復健科診所 爐子軒 物理治療師
仁生復健科診所 黃琦溱 物理治療師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腿外側、足踝外側踩地就痛,別忘了「腓骨肌腱」疾患!

小蘇假日的休閒活動是直排輪及足球,近期迷上三鐵,不時會去路跑,有時還會去跑山。

這幾個星期,小蘇發現跑步時足踝外側會疼痛,時不時腫脹,而且感覺有東西滑過腳踝內側。小蘇印象中沒有腳踝扭到,但是疼痛似乎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小蘇想起之前復健科醫師提醒過她是高足弓,運動強度較高時要注意腓骨肌腱受傷。小蘇連忙到復健科就診,醫師用超音波檢查後,告訴小蘇她的腓骨肌腱撕裂,建議休養並且接受增生療法注射治療,小蘇很懊惱,到底自己的訓練出了什麼問題?這個賽季會不會報銷?

什麼是「腓骨肌群/肌腱」?

腓骨肌群包括腓骨長肌(peroneus longus)及腓骨短肌(peroneus brevis),是足踝外側重要的肌群,負責蹠屈(腳踩地)、足部外翻(腳底向外)及足踝關節活動的穩定性。

腓骨肌群起源於小腿外側,繞過外踝(腳踝外側的凸起)後,腓骨短肌的肌腱接在第五蹠骨的基部,腓骨長肌則是繞過腳底接在第一蹠骨及楔形骨。

為什麼會有腓骨肌腱疾患?

腓骨肌群負責腳踩地的起始動作及足踝穩定,相當容易被過度使用。腓骨肌腱在繞過外踝處的上下有支持帶包覆以維持穩定性,然而若遭受外傷、使用過度或是腓骨肌腱下方的骨槽(groove)太淺,就可能使包覆肌腱的肌腱受損、肌腱受傷撕裂,或是肌腱脫位,統稱為腓骨肌腱疾患(peroneal tendon disorder)。

除了外傷,會造成腓骨肌腱疾患者主要是會對腓骨肌腱造成過度壓力的活動,包括:

  • 跑上坡、或是不平的地面
  • 會快速變換角度的運動,例如足球、籃球
  • 直排輪,特別若是穿著不合腳的裝備

研究顯示,高足弓會使足部壓力分佈較不平均,也因而更容易有腓骨肌腱疾患;此外反覆腳踝扭傷後、不穩定的腳踝,也比較容易產生腓骨肌腱疾患。

腓骨肌腱疾患有什麼症狀?

常見的腓骨肌腱疾患症狀包括:

  • 站立或是走上坡時腳踝外側疼痛
  • 外踝後側到足踝外側、沿著腓骨肌腱有壓痛,甚至紅腫熱
  • 腳背向上或是足部外翻的動作會造成疼痛
  • 若是嚴重的腓骨肌腱炎,不只活動,連腳踝被動外翻內翻都會疼痛
  • 腳踝活動(特別是腳背向上、足部外翻)時「啪」一聲,感覺有東西滑過外踝

 

腓骨肌腱炎/撕裂/脫位怎麼診斷?

腓骨肌腱疾患透過病史詢問及理學觸診檢查就可以診斷,醫師原則上會使用肌肉骨骼超音波確認腓骨肌腱是發炎或者已經撕裂,並且以動態檢查確認是否有肌腱脫位的狀況。此外,腓骨肌腱疾患可能合併蹠骨的撕裂性骨折或是韌帶損傷,因此以超音波一併評估較為完整。

腓骨肌腱炎/撕裂/脫位的治療方法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乙醯胺酚等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及雷射等儀器可以幫助腓骨肌腱修復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腓骨肌腱及周邊肌腱韌帶,並且以運動治療,足踝穩定肌群
  • 輔具:若有足弓問題,以適當鞋墊調整足部壓力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以超音波導引將增生藥物精準注射到腓骨肌腱發炎或撕裂處,若是脫位則注射到受傷的支持帶,加強腓骨肌腱的穩定性,使用的藥物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葡萄糖等。2014年的臨床研究發現,以PRP注射治療腓骨肌腱疾患,可以促進肌腱癒合,並且長期的功能改善較佳。

腓骨肌腱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語

腓骨肌腱疾患是小腿外側或足踝外側疼痛相當常見的原因,以增生注射修復受損組織,並且以輔具及徒手運動訓練根本調整足踝穩定性及肌力,才能徹底解決腓骨肌腱疾患。

陳渝仁醫師的門診資訊

 

參考資料

  1. Heckman DS, Gluck GS, Parekh SG. Tendon disorders of the foot and ankle, part 1: peroneal tendon disorders. Am J Sports Med. 2009 Mar;37(3):614-25
  2. Park HJ, Cha SD, Kim HS, Chung ST, Park NH, Yoo JH, Park JH, Kim JH, Lee TW, Lee CH, Oh SM. Reliability of MRI findings of peroneal tendinopathy in patients with lateral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lin Orthop Surg. 2010 Dec;2(4):237-43
  3. Dallaudière B, Pesquer L, Meyer P, Silvestre A, Perozziello A, Peuchant A, Durieux MH, Loriaut P, Hummel V, Boyer P, Schouman-Claeys E, Serfaty JM. Intratendinous injection of platelet-rich plasma under US guidance to treat tendinopathy: a long-term pilot study. J Vasc Interv Radiol. 2014 May;25(5):717-23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腳踝足部內側疼痛,當心「脛後肌腱炎」

阿麗最近愛上跑步,一週至少跑10公里。這幾天阿麗發現腳踝內側動了會腫痛, 暖身後好些,但是跑起來之後又會繼續痛。阿麗想說自己又沒扭到腳,應該不久後就會好,然而沒有好轉的跡象,不要說跑步,阿麗連走路都一拐一拐的。聽從跑團教練的建議,阿麗決定到復健科就診。醫師用超音波檢查後跟阿麗說,她是「脛後肌腱炎」,而且還有扁平足。阿麗覺得晴天霹靂,自己活了三十多年才知道有扁平足…

什麼是「脛後肌腱」?

脛後肌(Tibialis posterior)起源於脛骨後外側,穿過小腿後側肌群,繞過脛骨內踝(腳踝內側明顯隆起的突出),主要的脛後肌腱(註:肌肉的末端就是肌腱)接在腳踝內側的舟狀骨,部分脛後肌腱持續前行,接在第二到第四蹠骨及足部的楔骨(cuneiform)及骰子骨(cuboid)。

脛後肌的作用是讓足部做出內翻及向下踩的動作,更重要的是維持內側足弓的動態平衡。脛後肌收縮時能將內側足弓拉起,讓中足後足成為一個穩定的結構,並且讓腓腸肌在步行時更為省力。

為什麼會有脛後肌腱炎?

脛後肌腱就是脛後肌的最末端,接在骨頭的部分。據統計,約3 ~ 10%的人有脛後肌腱炎。脛後肌腱炎的主要成因是長期承受過大的力量,造成微小創傷的累積。此外,脛後肌腱在腳踝內側轉了90度的彎,讓肌腱承受較大的壓力,而此區域的血液循環又相對不好,故容易產生肌腱炎。

要特別一提的是,扁平足的是脛後肌腱炎的高度危險因子,而且互為因果。扁平足的內側足弓塌陷,使脛後肌腱被向下拉離原本的位置,而脛後肌腱負責內側足弓的穩定,一旦受傷又會使足弓的穩定性更差。

其他造成脛後肌腱炎的危險因子包括:

  • 副舟狀骨,意思是天生多一塊舟狀骨,使脛後肌腱附著處不穩定,影響功能
  • 體重過重
  • 運動愛好者
  • 韌帶鬆弛
  • 受過傷,例如腳踝骨折
  • 使用類固醇

脛後肌腱炎有什麼症狀?

有脛後肌腱炎的人通常會在腳踝內側,一直到足部內側疼痛,範圍就像在內踝後方繞一圈。一開始是動了就痛,暖身後好些,但持續活動會繼續痛,疼痛通常跟活動有關。常見症狀包括:

  • 用腳趾站立會痛
  • 上下樓梯、走在不平的地面會痛
  • 足部內側的舟狀骨會明顯突出,影響穿鞋子
  • 難以單腳踮腳尖
  • 平衡感不佳
  • 跛行

什麼是「脛後肌腱失能」?

當脛後肌腱炎嚴重到影響原本的功能,就可能造成脛後肌腱失能,將壓力轉嫁到周邊肌腱韌帶軟組織。現在的觀念是,脛後肌腱炎/脛後肌腱病變/脛後肌腱失能,可以視為同一件事,畢竟肌腱發炎或病變,確實會影響原本應該有的功能。脛後肌腱失能可以分為三級:

  • 第一級:肌腱受傷但尚未影響功能
  • 第二級:肌腱受傷撕裂而且影響功能,影響足部結構
  • 第三級:足部結構變形,造成周邊組織退化
  • 第四級:踝關節退化

脛後肌腱炎的治療方法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或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雷射光療等儀器可以幫助脛後肌腱修復及加強局部循環
  • 輔具:使用鞋墊支撐,減少脛後肌腱受到的壓力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脛後肌腱及足踝周遭筋膜軟組織,並且檢查是否合併踝關節的不穩定/肌力不足,以運動治療強化相關肌群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若是超音波發現脛後肌腱周邊或踝關節積水,可以超音波導引將積水抽出,並且將消炎/增生藥物精準注射到病灶;若脛後肌腱明顯撕裂,則可使用增生療法注射治療,藥物選項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葡萄糖等
  • 手術:若副舟狀骨是持續性脛後肌腱的原因,則會考慮手術將副舟狀骨切除

脛後肌腱炎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語

脛後肌腱炎是腳踝足部內側疼痛常見的原因,常會合併扁平足。除了將發炎疼痛去除,更要解決根本的原因,例如加上鞋墊支撐或強化足踝肌力,才能根本擺脫脛後肌腱炎的困擾。

參考資料

  1. Ross MH, Smith MD, Mellor R, Vicenzino B. Exercise for 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 and clinical guidelines. BMJ Open Sport Exerc Med. 2018;4(1)
  2. Manske MC, McKeon KE, Johnson JE, McCormick JJ, Klein SE. Arterial anatomy of the tibialis posterior tendon. Foot Ankle Int. 2015 Apr;36(4):436-43
  3. Mann RA, Thompson FM. Rupture of the posterior tibial tendon causing flat foot. Surgical treatment. J Bone Joint Surg Am. 1985 Apr;67(4):556-61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腳後跟疼痛不只有阿基里斯腱,別忘了「跟骨後滑囊炎」

阿珠多年來習慣天天穿高跟鞋,不穿高跟鞋就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看著好多周邊的朋友都在跑步,阿珠決定也買雙跑鞋加入路跑的行列,跑的時候其實覺得鞋子有點緊,不過阿珠不以為意繼續跑。一週後,阿珠發現右腳後跟很痛,明顯比左邊紅腫,跑上坡或踮腳尖時特別痛。記得之前下背痛拖太久沒治療變成坐骨神經痛,阿珠擔心自己是不是阿基里斯腱受傷,決定這次第一時間就要就醫。復健科醫師檢查後跟阿珠說,她是「跟骨後滑囊炎」,而不是阿基里斯腱的問題,建議阿珠要調整穿鞋的習慣。

什麼是「跟骨後滑囊炎」?

滑囊就像緩衝墊,位於彼此會有相對移動的組織之間。例如在肌腱跟骨頭之間,讓肌腱活動時不會摩擦到骨頭。

跟骨後滑囊的位置,顧名思義在跟骨後方、跟骨跟阿基里斯腱之間,讓阿基里斯腱活動時不會摩擦跟骨,同時吸收走路時的衝擊力。當磨擦過度,例如活動過多或是穿太緊的鞋壓迫跟骨後滑囊,就可能造成「跟骨後滑囊炎」產生疼痛。由於位置相近,跟骨後滑囊炎常會跟阿基里斯腱撕裂或阿基里斯腱接骨點病變混淆,而肌肉骨骼超音波就是區分上述疾病的利器。

為什麼會有跟骨後滑囊炎?

跟骨後滑囊炎在運動愛好者及一般人都相當常見。常見的原因包括:

  • 過度訓練,例如長跑
  • 外傷
  • 鞋子不合。穿高筒鞋運動或常穿高跟鞋,可改穿低筒跑鞋及減少穿高跟鞋的時間
  • 扁平足的足弓塌陷,會拉扯跟骨後滑囊,較容易發生滑囊炎
  • 若跟骨有凸起(Haglund’s deformity),會使跟骨及阿基里斯腱之間的空間更小,使滑囊被夾擠而發炎

值得一提的是,跟骨後滑囊炎並不一定都是上述的物理性因素造成,部分跟風濕免疫疾病,例如痛風及類風濕關節炎等相關,超音波下的表現跟物理性因素造成的跟骨後滑囊炎不盡相同。

跟骨後滑囊炎有什麼症狀?

跟骨後滑囊炎常見的症狀包括:

  • 後腳跟疼痛,特別是上坡時
  • 踮腳尖更痛
  • 後腳跟紅腫
  • 跑步著地及踏出的瞬間特別痛

跟骨後滑囊炎的治療方法

治療跟骨後滑囊炎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改善致病因素,例如過度運動、不穿不適合的鞋子等,才能維持治療的效果。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雷射光療等儀器可以幫助跟骨後滑囊炎修復及加強局部循環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跟骨、阿基里斯腱及腳踝周遭筋膜軟組織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若是超音波發現跟骨後滑囊有積水,可以超音波導引將積水抽出,並且將消炎藥物精準注射到病灶;若合併周邊組織受傷撕裂,則可使用增生療法注射治療,藥物選項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葡萄糖等

跟骨後滑囊炎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語

腳後跟疼痛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阿基里斯腱病變,然而跟骨後滑囊炎其實相當常見,治療不難,但是要改變致病原因,例如更換不適合的鞋子或是調整運動的強度及頻率,才是根本脫離跟骨後滑囊炎的方法。

參考資料

  1. Lyman J, Weinhold PS, Almekinders LC. Strain behavior of the distal achilles tendon: implications for insertional achilles tendinopathy. Am J Sports Med. 2004 Mar;32(2):457-61
  2. Brukner P, Khan Karim. 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Ch.32. 3rd edition
  3. Blankstein A, Cohen I, Diamant L, Heim M, Dudkiewicz I, Israeli A, Ganel A, Chechick A. Achilles tendon pain and related pathologies: diagnosis by ultrasonography. Isr Med Assoc J. 2001 Aug;3(8):575-8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神的弱點:阿基里斯腱受傷如何治療、訓練?

             林杏青 醫師

美國網球名將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日前宣布因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傷勢退出法國公開賽;美國職業籃球明星球員凱文‧杜蘭特(Kevin Durant)亦於2019年美國職業籃球聯盟(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總冠軍賽第五戰因阿基里斯腱撕裂而缺席隨後的系列賽,究竟阿基里斯腱的重要性為何?受傷後又該如何治療和預防保健呢?

無堅不摧的阿基里斯腱?

阿基里斯腱位於小腿後肌末端與跟骨相接處,可以幫助我們做踮腳尖的動作,同時也是全身最強壯的肌腱。阿基里斯腱的名稱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戰士阿基里斯,阿基里斯的母親為了讓他的肉體能抵抗任何傷害,因此雙手握著他的腳跟將他浸入泡了能讓人無堅不摧的神河中,唯獨少泡了雙手握住的地方,也就是阿基里斯腱,因此阿基里斯腱成了阿基里斯唯一的弱點,最後他也因此喪命。作為全身最厚實的肌腱, 阿基里斯腱確實強壯,然而受傷的狀況並不少見。

為什麼阿基里斯腱會受傷?

阿基里斯腱傷害常發生在男性、年齡大於三十歲、體重過重、有糖尿病、小腿後肌緊繃或肌耐力不足 、膝關節或髖關節周圍肌群穩定度不佳的人。在訓練因素方面,過高的運動量常常是主因。所謂過高的運動量包含運動強度及時間,例如平常只是在平地慢跑的人突然進行越野衝刺、或是平常只在運動場跑十分鐘的業餘跑者突然參加十公里馬拉松路跑。

運動時的裝備,如不當的鞋具常常也是造成傷害的原因。此外,像是籃球、網球這類需要快速變換行進方向角度的運動,也是造成阿基里斯腱受傷的危險因子。

避免只做一種運動

不同運動之間相互搭配訓練,可以避免同一種傷害的耗損反覆累積。譬如馬拉松跑者可以在訓練期間同時搭配游泳、瑜珈、重量訓練,來達到訓練心肺功能、肢體穩定控制、柔軟度、肌力等的效應,又避免運動本身的微創傷在身體還沒休息夠、組織能變強之前,不斷耗損。

如何診斷阿基里斯腱傷害?

多數時候,復健科醫師經由理學檢查如觸診就可以診斷阿基里斯腱傷害。肌腱在X光下無法成像,因此X光的角色有限。高解析度肌肉骨骼超音波是影像診斷阿基里斯腱傷害的首選,復健科醫師可以用肌肉骨骼超音波快速診斷阿基里斯腱的受傷及發炎程度;核磁共振檢查也可以評估阿基里斯腱傷害的程度,然而通常等待檢查的時間過長,比不上超音波檢查即時。

治療的第一步:止痛

疼痛緩解的方法,除了傳統的止痛藥及物理治療,復健科醫師可以在高解析度肌肉骨骼超音波導引下,將藥物精準注射到阿基里斯腱的發炎或撕裂處,達到疼痛緩解及組織修復的效果。有些研究指出,體外震波也對阿基里斯腱傷害有止痛及治療效果。

類固醇可以快速緩解疼痛,然而類固醇可能造成組織結構弱化甚至更容易肌腱斷裂,因此不建議過度使用。增生療法例如高濃度葡萄糖及高濃度自體血小板可以增加局部生長因子,復健科醫師可經由超音波導引將藥物精準注射到病灶處,達到止痛及組織修復的效果。

受傷後還可以繼續運動嗎?

除非因為阿基里斯腱嚴重斷裂尚未開刀、或嚴重疼痛到即使把重心放在沒受傷的腳上都無法站立,在急性疼痛發炎開始降低時大多數人都可開始進行訓練。當然每個人受傷的情形不同,是否適合開始還是需要由醫師綜合影像和臨床表現進行專業判斷。

和其他所有肌鍵傷害一樣,逐漸承重的運動除了本身就有降低發炎水腫、止痛的效果,更有助於受傷處的肌腱和周圍的肌肉變得更強壯。剛開始訓練時或訓練進階時稍微產生疼痛是正常反應,不代表患處變得更糟。運動時產生的疼痛一般以「受傷時最疼痛的狀況」的40%疼痛為許可範圍,如果疼痛超過這個狀況,可減少踮腳支撐的幅度或反覆次數。

阿基里斯腱受傷後肌力訓練

第一期:膝蓋伸直以及微彎下訓練用雙腳腳尖反覆站立支撐體重

訓練期間以腳尖撐起身體重量站立再放下,建議可以每天每種(伸直/微彎)做兩組,每組三回合各十五下。在疼痛逐漸減少和越做越輕鬆時,把重心放到受傷的腳上。
第二期:膝蓋伸直以及微彎下訓練用單腳腳尖反覆站立支撐體重

訓練期間以腳尖撐起身體重量站立再放下,建議可以每天做兩組,每組三回合各十五下。越來越輕鬆時也可以加上負重,如手持啞鈴慢慢增重。

第三期:膝蓋伸直以及微彎下訓練用單腳腳尖,在階梯(或小凳子)邊緣反覆站立支撐體重
訓練期間以腳尖撐起身體重量站立再放下,建議可以每天做兩組,每組三回合各十五下。越來越輕鬆時也可以加上負重,如手持啞鈴慢慢增重。
伸展運動放鬆腿後肌
在膝蓋伸直及微彎下進行腿後肌拉筋,建議拉到有點緊繃感,每次持續三十秒到一分鐘。

結語

雖然我們沒有能讓身體無堅不摧的聖水,不過如同所有受傷後的恢復原則,透過循序漸進的休息、消炎止痛,之後逐漸訓練活動度直到恢復正常,然後訓練肌力和肌耐力,再訓練敏捷、協調、爆發力, 我們可以走過傷害,重返生活及賽場。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一早踩下就腳底痛-足底筋膜炎前因後果大解析

志明是補教業的明星老師,線上跟線下課程通包,每天站著教學及錄影的時間少說10個小時。近期忙到運動越來越少、飲食不正常,體重直線上升,志明發現除了褲子穿不下,腳底也痛了起來。

志明最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腳踩到地上都像是酷刑,之後慢慢好一些,但是站了一整天之後,回來的不是正直與善良,而是腳底痛。

志明再也受不了,趕緊掛了復健科門診,復健科醫師告訴志明,他得了「足底筋膜炎」!要控制體重、也不能再連續站那麼長的時間了,此外還發現志明有扁平足。志明心想:「我活到四十歲才知道自己有扁平足,那我不就白當兵了,哭哭…」

什麼是「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 (plantar fascia)」是從腳底的跟骨延伸到前足的纖維組織,強健又有彈性,因此就像是足底的緩衝墊,平時支撐身體的重量,在我們跳躍或是走在崎嶇的路面上時,也能吸收壓力。

如果長期過度使用、受力過大,日積月累的微小磨損,會造成足底筋膜的緻密纖維組織退化,並且增生出不夠強健的細胞。因此足底筋膜會增厚想幫忙,但可惜的是增厚的是不夠強壯、幫不上忙的組織。

如同髕骨肌腱炎不是肌腱發炎,足底筋膜炎不是筋膜「發炎」,實驗發現足底筋膜炎病人的足底筋膜主要是退化跟增生的細胞,其實沒有發炎細胞。因此醫學界普遍認為足底筋膜炎應該正名為「足底筋膜病變」,但是足底筋膜炎的名聲太過響亮,所以我們先用足底筋膜炎這個名詞。但是請記得,足底筋膜炎不是發炎,這牽涉到我們後續討論的治療方法。

足底筋膜炎經典的症狀有幾個:

  • 早晨起來第一腳踩地劇痛,提醒你新的一天的到來
  • 休息一陣子之後以為好多了,但一踩地就打回原形
  • 工作活動時還好,但辛勤工作一天結束後,又開始痛提醒你它的存在

如果你有上述症狀,你很有可能有足底筋膜炎。

為什麼會有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佔足部疾病的大宗,每100個人就有一個受其所苦。足底筋膜炎最常見於兩大族群:

  • 40到60歲的中年族群,足底長期承受累積性的傷害,包括久站或是休閒運動,都會傷害足底筋膜。
  • 年輕族群,主要跟運動有關,例如跑步、籃球、網球、芭蕾等等。

足跟承受身體1.1倍的重量,跑步時離地瞬間甚至要承受體重兩倍的重量,因此如果體重太重,對足底筋膜是很大的負擔。研究發現,體重過重 (BMI > 27)是足底筋膜炎最大的危險因子。

體重過重、久站、對足底有衝擊性的運動可能會造成足底筋膜炎很多人知道,但有兩件事情是常被忽略的:

  • 足型

足跟到腳趾有一個重要的支撐構造稱為縱向足弓,而足底筋膜也是縱向足弓的一部分。如果你有扁平足或高足弓,表示縱向足弓的結構改變,會使足底筋膜的受力不均勻,長久對足底筋膜累積的微小傷害就會變成足底筋膜炎。很多人會說我的腳沒有很扁啊,明明還有看到足弓,而且我也有當兵啊!其實扁平足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概念,有人確實很扁,有些人是要踩地才看得出是扁平足。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扁平足嗎?請到復健科門診,我們細細端詳。

  • 鞋子

鞋子的重要性常常被低估。不合腳或是支撐力不足的鞋子,不僅對我們沒有保護,還可能造成傷害。舉例來說,如果你是扁平足,需要的是有支撐力的鞋子,而不是踩下去軟軟很舒服的鞋子。有記憶鞋墊而且一凹就彎的鞋子一開始穿起來確實很舒服,但如果你是扁平足或高足弓,這種鞋穿久了反而會更不舒服,因為它只是順著你現有的腳型去貼合,沒辦法補你的不足。

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腳底痛其實藏著大學問?

一分鐘判斷是不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的快速判斷是相對簡單的:
  1. 抓腳趾,將腳往腳背的方向拉,拉緊足底筋膜
  2. 從足跟靠大腳趾側開始,沿著足底一路往大腳趾的方向按壓
  3. 如果有痛點,就可能是足底筋膜炎

得了足底筋膜炎怎麼辦?

足底的疼痛不一定都是足底筋膜炎,復健科醫師會評估是不是其實是其他疾病,例如薦椎或周邊神經壓迫、肌腱炎、跟骨後滑囊炎等等。

肌肉骨骼超音波是檢查足底筋膜炎很好的工具,在復健科診間就可以即時檢查。超音波可以量測足底筋膜的厚度,厚度大於0.4公分就很可能是足底筋膜炎。此外超音波還能檢查足底筋膜的完整性,看是不是有撕裂或是組織退化的情形。在足底筋膜接到跟骨的地方,很多時候會看到骨刺,但先別驚慌,骨刺是細微創傷的結果,不是疼痛原因。研究發現,足底筋膜炎的病人常在另一腳也發現骨刺,但是沒有症狀,所以足底筋膜的骨刺是提醒我們,足底筋膜承受過度的壓力很辛苦,但骨刺本人不是造成我們疼痛的兇手

X光檢查非必要,但若經過六週的保守治療而且沒有改善,就要考慮接受X光,甚至骨骼掃瞄評估是否有跟骨的壓迫性骨折。

上面提到足型跟鞋子的問題,如果不確定你的足型如何或是鞋子適不適合你的腳,請帶著你的腳跟常穿的鞋子到診間,讓復健科醫師幫你評估。

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方法

足底筋膜炎若適當治療不會變成終身的困擾,統計來說,9成以上的病人經過保守治療可以痊癒,但通常要花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原則上發病6週內治療效果較好,如果拖著變成慢性,治療的效果較難預期,所以請不要放棄治療,救救你的足底筋膜:

  • 急性期:疼痛難耐,做上面的快速檢查動作確認疼痛部位後冰敷。一次15 ~ 20分鐘,一天3 ~ 4次。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消炎藥常用於短期止痛,聰明的你應該有想到,既然足底筋膜炎不是發炎,那消炎藥有效嗎?研究告訴我們,效果確實不好,只能暫時緩解疼痛。建議不要使用超過2 ~ 3週,還是要把根本的原因處理掉。
  • 生活型態調整:「減重」是最重要的一環,低標是BMI < 27。此外,久站的時間要減少,對足底有衝擊性、需要全力跳躍的運動也要減少,否則邊治療邊受傷,很難完全痊癒。
  • 鞋子:有足弓支撐而且足跟部位堅固的鞋子比較好;此外在室內也不要赤腳走路,也不要穿一般室內拖,可以選擇例如Crocs這類較為堅固的鞋子或涼鞋。起床踩地的第一腳不要直接著地,踩在鞋子上會比較沒那麼痛。
  • 鞋墊:根據足型作量身定做的鞋墊,是矯正足底受力最簡單的方法,例如你是扁平足,將足弓墊高,足底筋膜承受的重量就可以分散出去。除了足弓,通常足底筋膜炎的人還會有其他的足型問題,多半可以透過鞋墊矯正。
  • 物理儀器復健治療:治療用超音波、低能量雷射、電療、熱療等儀器有止痛或加速組織修復的效果。
  • 體外震波:最大的優點是無侵入性,讓能量穿透表皮直達受傷的組織,促進修復,施打的發數與強度及頻率由醫師依臨床狀況建議。足底筋膜炎一般需要施打至少3次、一次至少2,000發。施打震波時的疼痛很難避免,是種深入骨頭的痠痛,畢竟打入的能量很高。效果上,研究指出體外震波的短期止痛效果比不上類固醇注射,但是長期來說對於疼痛跟功能改善都比較好。體外震波跟市面上的按摩槍有什麼不一樣?大概就像法拉利跟國產車有什麼不一樣是類似的概念。
  • 超音波導引注射:經由超音波導引,復健科醫師可以精準注射、治療患處:
  1. 類固醇:可以快速緩解疼痛,但是長期來說對組織反而有害,因為類固醇對發炎疾病有效,但足底筋膜炎基本上是受傷退化,而不是發炎。如果痛到受不了時可以考慮類固醇注射暫時度過難關,但要跟醫師好好討論利弊,最差的情況是造成組織脆化,甚至足底筋膜斷裂。
  2. 高濃度葡萄糖:利用高濃度葡萄糖刺激足底筋膜自我修復,優點是對身體不會有任何傷害,但理論上效果比起PRP會差些,且通常需要治療不只一次。
  3.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Platelet-rich plasma, PRP):相較於高濃度葡萄糖是刺激組織自我修復,PRP更進一步,直接將生長因子送到需要修復的組織。我跟林口長庚復健科的醫師們2019年發表在美國復健醫學期刊的統合研究發現,PRP對於足底筋膜炎的止痛及功能改善長期效果都顯著比類固醇更好,因此以PRP治療足底筋膜炎長期而言,絕對是比類固醇更好的選擇。我們的研究成果還是當期期刊的總編輯精選 (Editor’s choice),並且作為美國醫師的繼續教育內容,算是小小的為台灣爭點光。
  4. 羊膜/絨毛膜萃取物:羊膜/絨毛膜萃取物是較新的治療方法,富含胎膜中萃取出的生長因子、膠原蛋白、細胞激素等促進組織修復的物質。跟PRP最大的差別在於,年紀較大的人,自體PRP內含的生長因子及修復物質比不上年輕人,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而羊膜/絨毛膜萃取物來自初生嬰兒的胎盤,因此生長因子跟營養物質不成問題,而胎膜是母體跟嬰兒之間的橋樑,自然沒有抗原排斥的問題,因而不用擔心異體組織的排斥。有研究發現,單次的羊膜/絨毛膜萃取物注射對於足底筋膜炎的疼痛及功能都有改善。
  • 手術:在各種保守治療效果越來越好的今天,足底筋膜炎極少會需要手術,除非治療6 ~ 12個月還是沒有改善,才會評估是否需要手術。

足底筋膜炎的復健運動

足底筋膜炎的居家復健運動主要著重在足底、小腿肌肉伸展,以及腳踝跟腳趾活動,要提醒的是,復健運動的原則都是不要做到覺得疼痛,大概有些緊繃痠痛感就好。逐一介紹如下:

  • 足底筋膜伸展
  1. 坐在椅子上,疼痛的腳做翹二郎腿姿勢
  2. 手抓疼痛腳的腳趾根部,往腳踝的方向拉,拉到感覺足弓緊繃
  3. 維持10秒鐘,然後休息10秒鐘,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 小腿肌肉伸展及肌力訓練
  1. 坐在地上,腳打直,上半身直立
  2. 用彈力帶或毛巾一端繞過腳底,一端由兩手抓著
  3. 手拉彈力帶或毛巾,將腳往身體方向拉到足底緊繃,維持10秒鐘,休息10秒鐘
  4. 腳往腳底的方向踩,像是踩油門的動作,維持10秒鐘,休息10秒鐘
  5. 上述動作一個循環做5次,一天做3個循環

  • 足踝活動度訓練

腳伸直,腳往下壓像是自由式打水的腳,足踝在空中畫圈10秒鐘,然後休息10秒鐘,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 腳趾肌力訓練

腳趾抓地上的毛巾,反覆做抓毛巾、鬆開的動作,持續1 ~ 2分鐘,一天做3次。

  • 腳跟提起
  1. 疼痛的腳在階梯邊緣,腳的後半部懸空單腳站立
  2. 身體重量放下,讓疼痛腳的後半部下沉比前半部低,維持2秒鐘
  3. 疼痛腳出力撐起身體,讓疼痛腳的後半部抬起比前半部高,維持2秒鐘
  4. 一個循環做6次,一天做3個循環

仁仁好關鍵

  1. 足底筋膜炎不是筋膜「發炎」,而是使用過度或足底受力不當造成的退化,更恰當的名字是「足底筋膜病變」
  2. 足底筋膜炎典型的症狀包括:
    ?早晨起來第一腳踩地劇痛
    ?休息一陣子之後以為好多了,但一踩地又痛
    ?工作活動時還好,工作一天後又開始痛
  3. 很多足底筋膜炎的人其實是扁平足或高足弓
  4. 類固醇注射可以快速止痛但長期不好
  5. 體外震波或是增生療法 (PRP)對足底筋膜的修復長期來說較好
參考資料
  1. Chen, Y. J., Wu, Y. C., Tu, Y. K., Cheng, J. W., Tsai, W. C., & Yu, T. Y. (2019). Autologous Blood-Derived Products Compared With Corticosteroids for Treatment of Plantar Fasciopathy.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98(5), 343–352.
  2. Nahin, R. L. (2018). Prevalence and Pharmaceutical Treatment of Plantar Fasciitis in United States Adults. The Journal of Pain, 19(8), 885–896.
  3. Gollwitzer H, Saxena A, DiDomenico LA, et al. Clinically relevant effectiveness of focused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lantar fasciit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multicenter study.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5; 97:701.
  4. Cazzell, S., Stewart, J., Agnew, P. S., Senatore, J., Walters, J., Murdoch, D., Reyzelman, A., & Miller, S. D. (2018).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Micronized Dehydrated Human Amnion/Chorion Membrane (dHACM) Injection Compared to Placebo for the Treatment of Plantar Fasciitis. Foot & Ankle International, 39(10), 1151–1161.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腳踝扭傷翻船,腳踝痛怎麼辦?

安安在一次搶籃板落地時不慎踩到隊友的腳,腳踝翻船扭到。安安想起急性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PRICE (保護患處、休息、冰敷、加壓、抬高),於是趕緊緊急處理,儘管腫脹慢慢消退,但走起路來還是覺得腳踝怪怪的甚至不穩,又剛好遇到疫情不敢去看診。三個月過去,雖然疫情穩定、籃球場也開放了,安安還是沒辦法從事最愛的籃球運動。安安決定到復健科就診,復健科醫師檢查後告訴安安,他腳踝的韌帶有撕裂。安安擔心自己會不會再也無法在籃球場奔馳……

認識腳踝扭傷

腳踝扭傷是很常見的肌肉骨骼意外傷害,也是常見的運動傷害,其中以腳踝外側的扭傷最為常見,常是運動時腳踝內翻、即俗稱的「翻船」造成,也常肇因於樓梯踩空、踩到石頭,或是行走於不平的地面。

腳踝扭傷的危險因子包括:

  • 內在因素:腳踝活動度不佳、平衡感/本體感覺不佳、反覆腳踝扭傷
  • 外在因素:特定運動,包括排球、籃球、羽球、桌球等

腳踝扭傷的分類

腳踝扭傷依照受傷區域及受傷原因分為三類

  • 外側腳踝扭傷

腳踝扭傷最常發生在外側,原因是腳掌向下、腳底向身體內側的方向旋轉,造成腳踝外側的韌帶受傷,包括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跟腓韌帶(Calcaneofibular ligament; CFL)、以及後距腓韌帶 (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PTFL)。其中前距腓韌帶常是第一個受傷的韌帶,若傷害的力道更強,則可能傷及跟腓韌帶及後距腓韌帶,造成腳踝不穩甚至周遭肌腱或神經傷害。

  • 內側腳踝扭傷
腳踝內側的三角韌帶是腳踝最強壯的韌帶,因此很少會傷及這個區域。劇烈的腳踝外翻(腳底向身體外側旋轉)可能會傷及三角韌帶,甚至造成腓骨內踝的撕裂性骨折。

  • 高位腳踝扭傷

高位腳踝扭傷佔腳踝扭傷近10%,常見於接觸型的高強度運動,例如足球、橄欖球。可能傷及前下脛腓韌帶(an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AITFL)及遠端脛腓骨的骨間膜 (interosseous membrane)。由於高位腳踝扭傷傷及的組織對於腳踝穩定性特別重要,高位腳踝扭傷的病人容易反覆腳踝扭傷

腳踝扭傷的分級

  • 第一度:腳踝韌帶過度伸展或些微撕裂,不影響腳踝穩定度,儘管輕度疼痛,可以正常行走
  • 第二度:韌帶部分撕裂,腳踝不穩且活動度受限,走路會疼痛
  • 第三度:韌帶完全撕裂,腳踝劇烈疼痛腫脹,無法步行

一分鐘檢查腳踝扭傷

  • 觀察+按壓
  1. 觀察踝關節(talocrural joint)處是否有腫脹及壓痛
  2. 按壓整段腓骨、遠端脛骨、足部及阿基里斯腱,看是否有壓痛點

  • 前拉測試
  1. 施測者一手抓受試者的小腿,一手抓足跟
  2. 固定小腿、抓足跟的手逐漸向腳趾方向拉
  3. 比較兩腳的腳踝活動度,若受傷腳踝向前移動較多,可能是前距腓韌帶撕裂
  4. 前拉測試在急性期較不準,受傷4 ~ 5天後施測較佳

  • 距骨傾斜測試
  1. 施測者一手抓受試者的小腿,一手抓足跟
  2. 固定小腿、抓足跟的手將足底翻向身體內側
  3. 比較兩腳的腳踝活動度,若受傷腳踝活動角度較大,可能是前距腓韌帶或跟腓韌帶受傷
  4. 距骨傾斜測試在急性期較不準,受傷4 ~ 5天後施測較佳

腳踝扭傷怎麼辦?

研究發現,急性腳踝扭傷到急診就診的病人中,不到15%合併骨折。若符合下列兩點,則建議照腳踝X光。

  • 腓骨內或外踝疼痛 (腳踝內外側的凸起)
  • 從腓骨內或外踝骨頭處一路向上壓6公分有壓痛點,或痛到走四步都不行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腳踝扭傷常合併足部受傷,因此要一併評估。

肌肉骨骼超音波讓復健科醫師可以快速在診間檢查腳踝韌帶,並且確認是否傷及肌腱甚至骨裂。若有急性的踝關節積液或積血,也可透過超音波導引將血水抽出,先緩解症狀並且避免血水對關節造成的傷害。

腳踝扭傷的治療方法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非類固醇消炎藥可短期幫助急性止痛,但可能會延遲受傷組織的癒合,建議不要連續使用超過7天。
  • 固定:第一度扭傷通常使用彈性繃帶固定數日即可;第二及第三度扭傷則需使用較穩定的護具保護,視受傷情況,甚至需要固定數週。要注意的是,即使固定腳踝,適度的早期的復健運動對恢復有幫助。
  • 物理儀器復健治療:電療、熱療等儀器有止痛或加速組織修復的效果。
  • 徒手復健治療:由治療師執行關節鬆動、軟組織按摩等技術。研究發現,徒手治療合併運動治療可以減少腳踝扭傷的急性疼痛
  • 超音波導引注射:經由超音波導引,復健科醫師可以精準注射、治療患處。可能使用的藥物如下:
  1. 類固醇:當關節內有急性積水或積血,可透過超音波導引將積液抽出,再注射少量類固醇消炎
  2. 高濃度葡萄糖:若有腳踝韌帶或肌腱受傷,可注射高濃度葡萄糖刺激軟組織自我修復,優點是對身體不會有任何傷害,但理論上效果比起PRP會差些,且通常需要治療不只一次
  3.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Platelet-rich plasma, PRP):相較於高濃度葡萄糖是刺激組織自我修復,PRP更進一步,直接將生長因子送到需要修復的組織。有研究發現,單次PRP注射可以使腳踝扭傷的疼痛及功能在受傷初期有較佳的恢復。也有個案報告發現,PRP注射可促進撕裂的前距腓韌帶修復
  4. 羊膜/絨毛膜萃取物:羊膜/絨毛膜萃取物是較新的治療方法,富含胎膜中萃取出的生長因子、膠原蛋白、細胞激素等促進組織修復的物質。跟PRP最大的差別在於,年紀較大的人,PRP內含的生長因子及修復物質比不上年輕人,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而羊膜/絨毛膜萃取物是來自初生嬰兒的胎盤,因此生長因子跟修補組織的材料一應俱全;而胎膜是母體跟嬰兒之間的橋樑,自然沒有抗原排斥的問題,因而不用擔心異體組織的排斥
  • 手術: 多數腳踝扭傷可以透過保守治療回到正常狀態。然而下列情形會考慮手術治療。
  1. 工作會對腳踝施加巨大壓力
  2. 肌腱斷裂
  3. 經過復健治療及運動訓練,腳踝依然不穩定
  4. 骨折

腳踝扭傷的復健運動

第一度及第二度腳踝扭傷在疼痛及腫脹緩解後,受傷後一週內就可以開始循序漸進從事復健運動。從關節活動度、肌力強化,一直到特定動作訓練,復健運動的時間可能持續數週,直到腳踝可以無痛且活動自如。

腳踝扭傷後的復健運動是功能回復的關鍵,很多人腳踝扭傷後留有舊傷,就是因為沒有確實做好復健運動。一個關於第二度腳踝扭傷的海軍陸戰隊隊員的研究發現,有接受復健運動的人比沒有的人快上好幾個月回到正常工作。

第一階段

  • 阿基里斯腱伸展
  1. 面對牆壁,手臂平行地面,手掌貼牆
  2. 好腳靠近牆,膝蓋微彎
  3. 患側下肢伸直、遠離牆壁,腳掌貼地,感覺小腿及阿基里斯腱些微緊繃
  4. 維持10 ~ 30秒
  5. 兩腳交換,伸展好腳的小腿及阿基里斯腱
  6. 一個循環一腳做3 ~ 5次,一天做3個循環

  • 足踝活動度訓練 (1)
腳伸直,腳往下壓像是自由式打水的腳,足踝在空中畫圈10秒鐘,然後休息10秒鐘,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 足踝活動度訓練 (2)

以腳踝為圓心,用大腳趾在空中寫A、B、C;一個循環做3輪,一天做3個循環

第二階段

  • 腳踝肌力訓練 (1)
  1. 彈力帶繞過腳底,兩手抓彈力帶的兩端
  2. 腳出力踩彈力帶,跟抓彈力帶的手出力互相對抗,腳踝不動
  3. 維持10秒鐘,休息10秒鐘
  4. 一個循環做5次,一天做3個循環

  • 腳踝肌力訓練 (2)
  1. 彈力帶繞過腳背,兩端固定
  2. 腳背向身體方向出力,跟彈力帶互相對抗,腳踝不動
  3. 維持10秒鐘,休息10秒鐘
  4. 一個循環做5次,一天做3個循環

  • 腳趾肌力訓練

腳趾抓地上的毛巾,反覆做抓毛巾、鬆開的動作,持續1 ~ 2分鐘,一天做3次

第三階段

  • 平衡穩定訓練
  1. 雙手抱胸、患側單腳站立5秒鐘,再雙腳站5秒鐘
  2. 穩定度沒問題即可改站在不平穩的地面 (例如墊子)
  3. 一個循環做5次,一天做3個循環

何時可以回到工作/運動場上?

多數第一度及第二度腳踝扭傷可以在受傷2週後回到一般工作,但要避免久站及拿重物,一般來說3 ~ 4週可以完全正常生活。較嚴重的腳踝扭傷則需3 ~ 4週回到一般工作,6 ~ 8週正常生活。

順利回到正常生活的前提是循序漸進規律復健,研究發現,有做腳踝活動度、肌力及平衡穩定訓練的病人,相較於什麼都不做等待自然康復的病人,腳踝的穩定性較佳,也比較不會反覆腳踝扭傷。

回到正常運動之前,需要重新適應專項運動的特定動作。舉羽球為例,需要快速的方向變換及變換速度,對腳踝是很大的壓力,可以考慮從事為足球員設計的暖身訓練 – FIFA 11+,綜合性訓練下肢的肌力、平衡及穩定度,並且強化核心肌群。

仁仁好關鍵

  1. 腳踝扭傷是很常見的肌肉骨骼意外傷害,也是常見的運動傷害,其中以外側扭傷最為常見,常是運動時腳踝內翻 (俗稱翻船)、樓梯踩空、踩到石頭、不平的地面造成扭傷
  2. 腳踝內側的三角韌帶是腳踝最強壯的韌帶,因此很少會傷及這個區域
  3. 高位腳踝扭傷佔腳踝扭傷近10%,常見於接觸型的高強度運動,例如足球、橄欖球
  4. 肌肉骨骼超音波讓復健科醫師可以快速在診間檢查腳踝韌帶,並且確認是否傷及肌腱甚至骨裂。若有急性的踝關節積液或積血,也可透過超音波導引將血水抽出,先緩解症狀並且避免血水對關節造成的傷害
  5. 若腳踝扭傷合併肌腱或韌帶撕裂,急性期過後可考慮接受增生注射治療
  6. 第一度及第二度腳踝扭傷在疼痛及腫脹緩解後,受傷後一週內就可以開始循序漸進從事復健運動。從關節活動度、肌力強化,一直到特定動作訓練
  7. 腳踝扭傷後的復健運動是功能回復的關鍵,很多人腳踝扭傷後留有舊傷,就是因為沒有確實做好復健運動
參考資料
  1. Accuracy of Ottawa ankle rules to exclude fractures of the ankle and mid-foot: systematic review. (2003). BMJ, 327(7405), 17-a.
  2. Bleakley, C. M., O’Connor, S. R., Tully, M. A., Rocke, L. G., MacAuley, D. C., Bradbury, I., Keegan, S., & McDonough, S. M. (2010). Effect of accelerated rehabilitation on function after ankle sprain: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340(may10 1), c1964.
  3. Doherty, C., Bleakley, C., Delahunt, E., & Holden, S. (2016).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acute and recurrent ankle sprain: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with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1(2), 113–125.
  4. Loudon, J. K., Reiman, M. P., & Sylvain, J. (2013). The efficacy of manual joint mobilisation/manipulation in treatment of lateral ankle sprains: a systematic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8(5), 365–370
  5. Blanco-Rivera, J., Elizondo-Rodríguez, J., Simental-Mendía, M., Vilchez-Cavazos, F., Peña-Martínez, V. M., & Acosta-Olivo, C. (2020). Treatment of lateral ankle sprain with platelet-rich plasma: A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y. Foot and Ankle Surgery, 26(7), 750–754.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