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痛、髖部外側痛、膝蓋痛、骨盆前傾,別忘了臀中肌!

時序入秋,在辦公室忙了大半年的芃芃等到了涼爽的季節,要進入馬拉松的賽季準備,一週跑超過50公里是家常便飯。這天結束坐在電腦前忙碌的工作,芃芃的屁股整個下午幾乎都黏在椅子上,終於可以迎風奔馳,沒想到起跑沒多久,芃芃的臀部外側從悶痛逐漸變成劇痛,甚至連腿都抬不起來,慌亂的芃芃連忙諮詢跑團教練,經由教練的轉介,來到復健科門診。醫師請芃芃單腳站立並且超音波檢查後,告訴芃芃她的臀中肌受傷而且有輕度撕裂,要先暫停跑步,調整久坐的狀態並且重新訓練臀中肌。

什麼是「臀中肌」?

臀中肌(gluteus medius)起源於骨盆髂骨的後上緣,終止於股骨外側的髖部大轉子。臀中肌的功能包括:

  • 主要負責髖部外展 (腳從側面抬起的姿勢)
  • 輔助髖部彎曲及伸展 (腳向前及向後抬)
  • 輔助髖部內轉及外轉
  • 與闊筋膜張肌及腰方肌共同維持骨盆穩定

最重要的是,臀中肌對走路、跑步及單腳站立的骨盆穩定性很重要。我們想像步行,支撐腳離地時由於失去地面的支撐,可能會垂下,此時臀中肌出力支撐骨盆,讓對側腳可以順利擺盪出去完成連續步態,同時臀中肌會穩定髖關節並且輔助骨盆旋轉,維持步態順暢穩定。

為什麼會臀中肌受傷?

現代人長時間久坐,臀中肌處於拉長狀態,久而久之會彈性疲乏,而且缺乏用走站跑跳等姿態活化臀中肌,就可能是使臀中肌的肌力下降,或是俗稱的「臀肌失憶症」。此時一旦給予較大的壓力,例如週間久坐上班、只有週末高強度運動,就可能使臀中肌受傷。

此外,在運動風氣越來越盛的今天,許多人努力精進專項運動,例如單車或馬拉松,但針對核心肌群及臀肌的訓練相對不足,因此就容易造成臀中肌受傷甚至撕裂。

臀中肌受傷有什麼症狀?

臀中肌受傷的症狀包括:

  • 髖部外側在走路、跑步、上樓梯、站立或久坐時,有悶痛或刺痛
  • 側躺壓迫受傷側髖部會疼痛
  • 用患側單腳站立時,骨盆傾斜呈現患側高、健側低

當臀中肌受傷無力,身體其他協同肌群包括股四頭肌等會代償承受更多壓力,而本應一同維持骨盆穩定的同側闊筋膜張肌及對側腰方肌也會代償緊繃,甚至造成下背痛。臀中肌無力造成的不當步態,會使膝蓋承受更大壓力,可能造成膝關節退化或臏骨股骨症候群,以及膝蓋外側的髂脛束緊繃,造成髂脛束症候群,連帶使整個下肢的受力不穩,阿基里斯腱、腓腸肌及足底筋膜都可能受傷發炎。

值得一提的是,臀中肌無力跟骨盆前傾有關,骨盆前傾外觀看起來像是「翹臀」,但實際上會使腰椎角度過凹,長期可能使造成骨刺增生、椎間盤突出甚至腰椎神經壓迫,使下肢酸麻或是無力。

臀中肌受傷如何診斷?

若臀中肌受傷,單腳站立會不穩或疼痛,外觀上會骨盆傾斜呈現患側高、健側低。此外,由於臀中肌受傷的疼痛位置跟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髖部大轉子滑囊炎、近端髂脛束受傷及髖關節炎相近,醫師會以肌肉骨骼超音波確認病灶,並且釐清臀中肌是拉傷或是撕裂。

臀中肌受傷的治療方法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肌肉鬆弛劑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雷射光療等儀器可以幫助臀中肌修復及加強局部循環
  • 輔具:若合併下背肌肉疼痛緊繃,可短期使用護腰輔助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臀中肌、下背肌群、髂脛束及周遭筋膜軟組織,並且檢查是否合併骨盆前傾或不穩定,以運動治療強化相關肌群
  • 體外震波:最大的優點是無侵入性,讓能量穿透表皮直達受傷的組織,促進修復,施打的發數與強度及頻率由醫師依臨床狀況建議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若是超音波顯示臀中肌嚴重發炎,可以超音波導引將消炎或增生藥物精準注射到病灶做急性處理;若臀中肌明顯撕裂,則可使用增生療法注射治療,藥物選項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葡萄糖等。研究顯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對嚴重臀中肌撕裂的效果較佳,長期可達到更好的疼痛緩解及生活品質提升

臀中肌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語

臀中肌受傷相當常見,久坐的上班族及運動愛好者都是高危險群。避免維持久坐加上充足運動,並且強化臀中肌及核心肌群,是遠離臀中肌受傷最好的方法!

陳渝仁醫師的門診資訊

參考資料

  1. LaPorte C, Vasaris M, Gossett L, Boykin R, Menge T. Gluteus medius tears of the hip: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Phys Sportsmed. 2019 Feb;47(1):15-20
  2. Lee JJ, Harrison JR, Boachie-Adjei K, Vargas E, Moley PJ. 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s With Needle Tenotomy for Gluteus Medius Tendinopathy: A Registry Study With Prospective Follow-up. Orthop J Sports Med. 2016 Nov 9;4(11)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屁股痛的兇手不一定是梨狀肌,「深臀症候群」全解析

小邱常常工作一整天幾乎沒離開辦公桌幾次,如果不翹二郎腿的話就覺得渾身不對勁。作為舒壓,小邱下班一定會到健身房報到,拳擊有氧、跑步至少一個小時。這天小邱工作到一半覺得右邊接觸到椅子的地方越來越痛,渾身不對勁。活動一下比較好,但只要一坐下來就坐立難安,到了下午甚至連走路都一跛一跛的。小邱記得之前有同事屁股痛,說是梨狀肌症候群,自己會不會也是梨狀肌的問題?

什麼是「深臀症候群」?

臀部屁股痛、甚至有時候麻痛會延伸到下肢,多數人會想到「梨狀肌症候群」。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臀部疼痛並不是單純的梨狀肌出問題,臀部、後髖部、大腿近端這個區域的疼痛,很多時候根源來自臀部深層的肌肉、神經及韌帶等組織,因此近年來醫學上會用「深臀症候群 」(Deep gluteal syndrome)這個詞來取代梨狀肌症候群。

深臀症候群涵括的組織包括:

  • 肌肉:梨狀肌、近端大腿後肌、孖肌、閉孔肌等
  • 韌帶:薦骨粗隆韌帶、薦棘韌帶等

當上述組織受傷,或是壓迫到坐骨神經、陰部神經 (pudendal nerve)等結構的話,造成屁股疼痛或是下肢麻痛無力,就可能是深臀症候群。然而由於症狀跟腰椎神經壓迫很像,醫師會先評估究竟是深臀症候群還是腰椎神經壓迫。

為什麼會有深臀症候群?

據統計,深臀症候群的盛行率約10%。不只困擾久坐的上班族,在運動愛好者也相當常見。

不當的姿勢及運動,造成上述臀部深部組織受傷因而疼痛,甚至發炎腫脹壓迫神經引起神經症狀,都可能引發深臀症候群,下面是可能造成深臀症候群的危險因子:

  • 久坐
  • 翹二郎腿、跪坐、盤腿坐
  • 坐矮板凳
  • 椅子過硬
  • 跑者,特別是有練跑下坡的人
  • 衝刺、踢、跳躍的運動,例如足球、籃球
  • 臀部受過傷,疤痕組織可能壓迫神經

深臀症候群有什麼症狀?

由於深臀症候群牽涉到的組織相當多,症狀表現上會很多元。常見症狀包括:

  • 坐20 ~ 30分鐘臀部逐漸疼痛,而且越來越痛。痛點常在後口袋放皮夾的位置
  • 髖關節活動時,例如走路會疼痛,因此常會跛行
  • 跨大步會痛
  • 走路在腳跟著地的瞬間感覺坐骨附近疼痛
  • 若壓迫到坐骨神經,酸麻痛可能傳到患側下肢
  • 若壓迫到陰部神經,可能造成會陰部、肛門周圍及生殖部位的疼痛

深臀症候群的治療方法

治療深臀症候群最重要的是改善不良習慣,包括久坐、翹腳、盤腿等,才能維持治療的效果。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肌肉鬆弛劑等
  • 物理儀器:深層熱療、電療等儀器可以幫助臀部深處組織放鬆及修復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臀部深層肌筋膜、伸展梨狀肌,並且帶運動治療,目標強化骨盆及髖部周邊的肌群,特別是髖部外展肌群
  • 乾針治療:使用毫針刺激臀部深處組織緊繃的肌肉激痛點放鬆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若是肌肉韌帶的問題,以超音波導引將增生藥物精準注射到病灶,使用的藥物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葡萄糖等;若是神經壓迫,則會考慮以神經解套術注射,鬆開周邊肌肉筋膜的壓迫

深臀症候群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語

臀部疼痛影響生活及工作甚巨,讓人坐立難安、難以專心。只要改掉不良習慣,復健搭配徒手運動訓練,多數人可以擺脫深臀症候群的困擾!

參考資料

  1. Hu YE, Ho GWK, Tortland PD. Deep Gluteal Syndrome: A Pain in the Buttock. Curr Sports Med Rep. 2021 Jun 1;20(6):279-285
  2. Martin HD, Reddy M, Gómez-Hoyos J. Deep gluteal syndrome. J Hip Preserv Surg. 2015 Jul;2(2):99-107
  3. Park JW, Lee YK, Lee YJ, Shin S, Kang Y, Koo KH. Deep gluteal syndrome as a cause of posterior hip pain and sciatica-like pain. Bone Joint J. 2020 May;102-B(5):556-567.
  4. Kizaki K, Uchida S, Shanmugaraj A, Aquino CC, Duong A, Simunovic N, Martin HD, Ayeni OR. Deep gluteal syndrome is defined as a non-discogenic sciatic nerve disorder with entrapment in the deep gluteal space: a systematic review.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20 Oct;28(10):3354-3364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髖關節疼痛而且彎腰卡住,當心髖關節唇受傷

林杏青 醫師
劉家豪 物理治療師

台灣在東京奧運創下前所未有的好成績,然而許多運動員是帶著傷在場上拼搏。空手道好手文姿云曾在2013亞運的金牌戰中受傷,導致右髖關節唇 (acetabular labrum)破裂,經過持續的復健治療及訓練,終於再回到場上並且站上奧運舞台,箇中辛苦只有選手本人及運動醫學團隊了解。

空手道的踢擊和膝擊都跟髖關節的活動及控制有關,而髖關節過度的活動可能傷及髖關節唇。其實不只運動員,髖關節唇受傷其實是最常見的髖關節內的病變原因,也是髖部疼痛的常見原因。

「髖關節唇」是什麼?

髖關節的形狀像是放在碗裡面的球,碗是骨盆的髖臼,而球則是股骨頭。然而若沒有將股骨頭好好的包覆在髖臼內,就可能造成脫位。髖關節唇是一圈包覆在髖臼周圍的纖維軟骨,負責增加髖臼的深度,增加髖關節的穩定度,而且不讓髖臼及股骨頭在髖部活動時互相碰撞。

常見造成髖關節唇受傷的原因包括:
  • 外傷:最常見,約佔2/3,包括運動傷害、車禍等原因
  • 髖關節退化
  • 髖關節發育不良
  • 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

若髖關節唇受傷,可能會有以下症狀:

  • 髖部深處疼痛或僵硬感:最常見,多在髖部前側及外側,可能會延伸到鼠蹊部或臀部
  • 取決於受傷的位置,活動時髖關節在某些角度感覺卡到甚至疼痛
  • 髖部活動時會有不穩定的感覺,感覺好像要脫位
  • 身體向前彎曲,例如穿脫鞋襪的姿勢,容易誘發疼痛

髖關節唇受傷如何診斷?

髖關節唇受傷的病人,除非合併髖關節退化等其他狀況,否則往往X光是正常的。傳統上,核磁共振 (MRI)搭配磁振關節攝影術可以最明確的診斷髖關節唇受傷。

近年肌肉骨骼超音波的發展,可以幫助醫師在診間就先大致評估髖關節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髖關節唇是髖臼韌帶的延伸,而且髖關節唇受傷常常會合併周遭軟組織的受傷,甚至髖關節積水,肌肉骨骼超音波可以檢查髖關節及周圍的肌腱韌帶。

除了診斷,肌肉骨骼超音波可以輔助超音波導引診斷性注射,意思是將麻醉藥透過超音波導引精準注射到可能的病灶處,如果注射後症狀減輕,該位置就可能是病灶所在。

髖關節唇受傷如何治療?

髖關節唇的血流供應只有在外圈的1/3,內圈的2/3只能依靠外圈擴散進來的養分,因此修復能力較差。

髖關節唇受傷的保守治療包括:

  • 動作調整,需要改變運動訓練的方式。例如深蹲可以以四分之一蹲作為初始訓練的方式以免增加髖關節壓力,弓箭步單腿蹲也可以先不要蹲太低。
  • 超音波導引髖部注射治療,包括增生療法 (例如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及玻尿酸等
  • 物理治療及運動訓練治療:初期可以增加核心肌群的控制與訓練,例如以俯撐、側平板支撐、星星運動做訓練逐漸進階到單腿蹲轉體。心肺功能運動則以游泳、飛輪較為適合 (注意飛輪訓練中要減少髖關節彎曲的幅度,可以把坐墊調高)。

俯撐 (棒式):脊椎中立,身體呈一直線,肩關節大約90度

側平板支撐 (側棒式)

星星運動:側平板支撐下外展髖關節

單腿蹲轉體:髖關節彎曲45度下弓箭步,旋轉軀幹,可配合負重

2020年一個關於髖關節唇受傷青少年運動員的研究發現,上述保守治療能讓69%的運動員回到正常狀態,然而當保守治療失敗,還是需要關節鏡手術介入,修補髖關節唇。

髖關節唇關節鏡手術後的復健訓練,可分為四期:

  • 第一期 (術後第1至4周):降低疼痛及腫脹,開始早期運動介入。初期以拐杖及助行器輔助步行。訓練以墊上運動為主,維持髖關節活動度,例如上述的星星運動,側平板支撐下外展髖關節,每回合10 ~ 20下,一天3回。
  • 第二期 (術後第5至7周):增加關節活動度、肌肉延展性及肌力訓練。弓箭步可以放鬆延展股直肌及腰大肌;側躺做髖關節外展肌群的肌力訓練;平躺單腳拱橋同時訓練核心肌群與髖關節穩定度。

第三期(術後第8至12周):目標是恢復到完全的關節活動度和足夠應付大部分生活起居的肌力,復健運動例如用彈力帶練習側向走,訓練髖外展肌群。

第四期(術後12周以上): 這個時期我們稱之為「回到運動期」,顧名思義就是逐漸回歸原本的專項運動訓練,以文姿云選手的空手道為例,需要大量的身體旋轉、重心轉移、單腳承重,因此在這個時期應開始和教練、醫師、運動防護員或物理治療師討論,依照原本專項運動訓練的方式,稍微降低強度、共同擬定新的訓練菜單。

結語

髖關節唇受傷是復健科門診常見的隱形殺手,不只常見於運動員,一般人也常受髖關節唇受傷之苦。不過經過治療,多數人可以擺脫傷痛回到正常生活,就像文姿云一樣,受傷治癒後依然在賽場上發光發熱。

參考資料

  1. Nashville Sports Medicine and Orthopaedic Center, (2021, March 23). Hip Knee Shoulder Elbow | Sports Medicine. https://nsmoc.com/
  2. Murtha, A. S., Bomar, J. D., Johnson, K. P., Upasani, V. V., & Pennock, A. T. (2020). Acetabular labral tears in the adolescent athlete. 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下背腰部疼痛怎麼辦?全方位治療,復健運動訓練不可少

芝芝上個月搬家,彎腰拿了許多重物之後一直覺得腰背怪怪的,有時候還會痛到屁股,上完整天班更是腰痠背痛,這天連起床都覺得困難,下背僵硬動不了。芝芝心想自己不會還不到30歲就坐骨神經痛了吧?芝芝想會不會跟新的床墊枕頭太軟有關,想換又不知道要買怎麼樣的寢具適合自己,於是決定先到復健科門診解救自己的腰痠背痛,也請教復健科醫師要怎麼挑選床跟枕頭。

下背腰部痠痛的原因

下背腰部疼痛定義上是指從肋骨下緣到骨盆上緣(iliac crest)的區域疼痛,由於下背部疼痛時常延伸到臀部,而且彼此有關聯,因此從肋骨下緣一直到臀部的區域疼痛,都是廣義的下背痛。

下背痛十分常見,據統計超過8成的人一生中至少會經歷過1次下背痛。多數人的下背痛不處理也會自己緩解,然而若持續超過4週,就有可能演變為持續影響生活的慢性下背痛。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急性下背痛即使自行緩解,超過6成的人在發病一年後會時不時復發,原因在於沒有徹底根除下背痛的病因。

下背痛的原因非常多,醫學上一般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機械性下背痛,表示有組織遭受壓迫造成發炎或疼痛的情況,第二類是神經性下背痛,表示疼痛跟神經受到壓迫有關。

  • 機械性下背痛:小面關節炎、薦髂關節炎、腰椎或椎間盤退化、肌肉、韌帶傷害
  • 神經性下背痛:椎間盤凸出造成神經根壓迫、脊椎滑脫甚至導致椎管狹窄

下背痛病人常常不只一個地方出問題,例如可能是小面關節炎合併周遭的肌肉受傷,因此診斷上相對困難。近年來醫師常用診斷性注射(Diagnostic block)輔助診斷,舉例來說,若懷疑病人是腰椎神經根壓迫,可以透過超音波導引注射,將少量局部麻醉藥注射到神經根,若注射後疼痛馬上緩解,就表示病灶是腰椎神經根。

根據過往的統計,超過85%的下背痛找不到明確的原因,稱為非特異性或一般下背痛,近年隨著診斷技術的提升及診斷性注射的使用,越來越多下背痛可以找到比較明確的原因,並且得到適切的治療。

上班環境調整這樣做

研究顯示,上班族工作環境包括電腦桌、椅子及滑鼠的高度及擺設,都會影響肌肉骨骼關節的受力,擺錯位置更會導致下背部疼痛。下面是上班族可以調整工作環境的方法:

  • 坐好坐滿,靠腰靠背

坐到椅子最底部,讓腰背支撐不要懸空;若背後有空洞感,可以加上靠墊。舒服的姿勢應該是腰桿打直、下巴微收,頭部正中不前傾,肩膀放鬆不聳肩。

  • 手肘撐好,手腕輕鬆

桌子的高度應該讓手肘自然以90度垂放在桌上,將上臂的重量轉移到桌上,手肘再向前遠離身體10-15公分以內,避免聳肩。以軟墊支撐手腕,或使用有柔軟凸起支撐手腕的滑鼠墊,以避免手腕過大的壓力壓迫正中神經,造成腕隧道症候群。

  • 螢幕上緣,對齊視線

螢幕的上緣應該對到視線的正前方、與視線平行。螢幕與眼睛的距離約40-70公分,讓肩頸放鬆避免駝背,簡單的測試方法是將電腦常用視窗開好,需要看細節時也不須身體前傾,才是適宜的螢幕與身體距離。

  • 常用設備,靠近身體

鍵盤、滑鼠、平板等需要經常使用的設備勿距離身體太遠,避免手肘過度向外伸展、以及過度拉扯肩膀肌腱。

  • 雙腳放平,輕鬆貼地

椅子的高度應該讓雙腳可以輕鬆自然平放地上,若需要踮腳尖,可能使小腿肌肉緊繃。避免翹二郎腿或盤腿,否則可能使髂脛束、臀肌或梨狀肌過度緊繃甚至造成疼痛。若腳懸空,可以在腳下放置腳凳補償懸空的高度。

臥室調整這樣做

睡眠環境中最影響背部穩定性的是枕頭及床墊。

  • 枕頭:若是側睡,躺下時枕頭的高度要約等於頸部到手臂的距離,讓頸椎及背部肌肉不致彎曲或拉長;若是平躺睡,應讓頸部些微向天空突出,因為頸椎正常幅度就是微彎向前
  • 床墊:若躺著時身體會下陷,則表示床墊可能太軟。因為人體上半身跟下半身的重量不同,建議每半年將床墊頭尾調換,避免床墊受力不平均導致支撐力下降

下背腰部痠痛的治療方法

疼痛的處理方式包括: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肌肉鬆弛劑:短期使用幫助症狀緩解
  • 徒手運動治療:放鬆下背緊繃的肌筋膜,並做頸部活動、肌力及穩定協調度訓練
  • 物理儀器復健治療:以熱療、電療及腰椎牽引等,放鬆緊繃的肌筋膜、促進循環修復
  • 體外震波治療
  • 乾針治療:使用毫針刺激下背周邊緊繃的肌肉激痛點放鬆
  • 超音波導引注射:注射的藥物成分大致分為兩大類,一是消炎類固醇,一是增生治療(高濃度葡萄糖、PRP、羊膜/絨毛膜萃取物等)
  • 針灸、太極、認知行為療法等

除了治標緩解疼痛,我們更希望能治本、根本的脫離疼痛。運動是目前被認為最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方法,至於何種運動對於下背痛最好則沒有定論。皮拉提斯、肌力訓練、核心肌群訓練、穩定協調訓練及有氧運動等都有幫助,建議各種運動都可以嘗試。要特別提醒的是,不是有痛就不能運動,而是要做「經過調整」的運動,因此建議從疾病(下背痛)過渡到正常狀態的這個階段,可以在醫師及治療師團隊的協助下調整運動模式,逐步回歸正常生活。其中紅繩懸吊運動訓練可以強化核心肌群的強度及協調穩定度,是很常使用的治療方法,常用的訓練方式如下。

  • 起始位置:雙手平放於兩旁,膝蓋彎曲呈90度
  • 動作:腳壓紅繩帶子,將臀部抬高至身體呈一直線,並維持5~10秒,回到起始位置
  • 加強版:動作同上,加上兩腿外展訓練目的:訓練背肌、臀肌、核心肌群共同收縮,強化核心穩定度以及後背筋膜鏈

  • 起始動作:雙臂支撐上半身,腹部需給予支撐避免腰部往下塌
  • 動作:腳壓帶子,將臀部抬高至身體呈一直線,並維持5 ~10秒,回到起始位置
  • 加強版:膝蓋彎曲並將身體撐高
  • 訓練目的:訓練胸肌、背肌、臀肌、核心肌群共同收縮,強化核心穩定度以及前背筋膜鏈

下背腰部痠痛的居家復健運動

  • 起始位置:雙手平放於兩旁,膝蓋微彎
  • 動作:將臀部抬高至身體呈一直線,保持正常呼吸,維持3秒,再回到起始位置
  • 訓練目的:強化臀部、腿部肌群肌力。建議每日進行3回合,10次/回合

  • 起始位置:雙手平放於兩旁,訓練側腳平放,對側膝蓋彎曲
  • 動作:訓練側膝蓋伸直,整隻腿抬高約30-60度,維持3秒,再緩緩放下
  • 訓練目的:強化大腿肌群肌力。建議每日進行3回合,10次/回合

結論

下背痛十分常見,影響工作效率及生活品質甚大。多數的下背痛不需要做影像檢查,透過復健、藥物(口服或超音波導引注射)、徒手運動治療可以改善,但最重要的還是找出致病的源頭,改善姿勢及生活環境,並且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才是遠離下背腰部疼痛最快的捷徑。

動作示範:仁生復健科診所 黃靖芝 物理治療師

參考資料

  1. Knezevic NN, Candido KD, Vlaeyen JWS, Van Zundert J, Cohen SP. Low back pain. Lancet. 2021 Jul 3;398(10294):78-92
  2. Gianola, S., Bargeri, S., del Castillo, G., Corbetta, D., Turolla, A., Andreano, A., Moja, L., & Castellini, G. (2021).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s for acute and subacute mechanical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network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6(1), 41–50.
  3. Owen PJ, Miller CT, Mundell NL, Verswijveren SJJM, Tagliaferri SD, Brisby H, Bowe SJ, Belavy DL. Which specific modes of exercise training are most effective for treating low back pain? Network meta-analysis. Br J Sports Med. 2020 Nov;54(21):1279-1287.
  4. Cugliari G, Boccia G. Core Muscle Activation in Suspension Training Exercises. J Hum Kinet. 2017 Mar 15;56:61-71.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髖部外側好痛痛 – 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

阿甘白天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天下班會慢跑至少10公里,然而阿甘前一陣子發現跑步時髖部外側會痛,本來不以為意,最近甚至站著跟爬樓梯都會痛,連側躺壓到也會痛,讓習慣側睡的阿甘夜不成眠。於是今天下班阿甘決定先不跑步,奔向復健科診間,想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是不是電視上說的坐骨神經痛?復健科醫師聽了阿甘的描述,並且以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告訴阿甘他得了「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阿甘很擔心,會不會再也無法跑步了……

什麼是「 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

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 (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是髖部外側疼痛相當常見的病因。

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顧名思義,是因為髖部大轉子周圍的組織出問題,主要包括三大類:

  • 髖部大轉子滑囊炎:髖部大轉子是股骨的一部分,在髖部外側,手在身體兩側自然下垂,手腕對到的地方大約就是髖部大轉子。早期因為疼痛部位在髖部大轉子的周圍,以為髖部外側的疼痛都是大轉子滑囊炎,後來才發現滑囊炎沒那麼多,反而是接下來的臀中肌及臀小肌肌腱病變佔多數,也因而正名為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
  • 臀中肌及臀小肌肌腱病變:臀中肌及臀小肌起源於骨盆,連接到大轉子,負責髖部的外展跟內外轉等動作,因此髖部過度活動可能會造成臀中肌及臀小肌肌腱病變,甚至撕裂。
  • 髂脛束 (iliotibial band):髂脛束從髖部外側一路延伸到小腿外側,近端貼在髖部大轉子上,髖部活動時近端髂脛束會摩擦大轉子,長久下來可能造成作為大轉子與髂脛束之間緩衝的大轉子滑囊發炎,或是把髂脛束自己及周遭的臀中肌及臀小肌肌腱磨到出問題。

如果有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做這些動作時會誘發疼痛:

  • 走路
  • 長時間站立
  • 單腳站
  • 從椅子上站起
  • 上樓梯
  • 側睡,直接壓迫髖部大轉子

通常疼痛很明確在髖部大轉子周圍,如果合併髂脛束的問題,疼痛可能會沿著髖部外側往下延伸到膝蓋;但如果疼痛延伸到髖部前側鼠蹊部或是臀部,就要考慮別的病因。

為什麼會有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

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是常見的髖部外側疼痛原因,研究統計發現高達10 – 25%的人受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所苦,好發於跑者或是中年人,女性比男性多。下面是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的高危險群:

  • 工作需要久站,例如老師
  • 跑者:馬拉松、三鐵選手、跑步機重度使用者
  • 側睡:經年累月的壓迫,真的會壓出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
  • 體重過重
  • 脊椎側彎
  • 同時有髂脛束症候群

一分鐘判斷是不是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

  • 直接按壓

直接按壓疼痛髖部大轉子周圍,若壓到明顯痛點,就可能是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

  • 翹腳測試

正躺,疼痛腳彎曲,腳掌放對側腳的膝蓋上,疼痛腳的膝蓋向下壓,若髖部疼痛,就可能是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

  • 單腳站

以疼痛腳單腳站立30秒,若髖部疼痛,就可能是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

得了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怎麼辦?

雖然髖部外側疼痛以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及髂脛束症候群為多,但也有可能是髖關節炎,或是腰椎神經壓迫、梨狀肌症候群等問題,因此復健科醫師會評估是否是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或者合併其他病變。

肌肉骨骼超音波可以檢查臀中肌及臀小肌肌腱病變的程度,確認是否有肌腱撕裂或是鈣化。如果有鈣化性肌腱炎,可能會造成髖部外側劇痛。若有髖部大轉子滑囊炎,可能發現滑囊腫大或內有積液。動態超音波檢查則可以確認髖部活動時,髂脛束是否過度緊繃,在摩擦大轉子時造成疼痛或響聲。

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能須安排近一步核磁共振(MRI)檢查,確認是否有骨髓炎或是腫瘤等少見的狀況。

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的治療方法

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的治療重點是調整活動、避免髖部使用過度,以下是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的各種治療方法。

  • 急性期:疼痛難耐時,冰敷髖部大轉子,一次15-20分鐘,一天3-4次。
  • 口服普拿疼 (acetaminophen):作為優先使用的口服止痛藥,副作用較少。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止痛,但勿使用超過兩週,研究顯示可能影響肌腱修復。
  • 動作調整:最重要的一環,不要翹二郎腿、側躺壓到髖部大轉子、久站;避免跑步、爬山、上樓梯、單腳站。
  • 物理儀器復健治療:治療用超音波、低能量雷射、電療、熱療等儀器有止痛或加速組織修復的效果。
  • 徒手復健治療:由治療師執行肌筋膜鬆動、軟組織按摩、髖關節活動度訓練等技術。
  • 體外震波:最大的優點是無侵入性,讓能量穿透表皮直達受傷的組織,促進修復,施打的發數與強度及頻率由醫師依臨床狀況建議。有些病人會問,體外震波跟市面上的按摩槍是不是差不多?我都以車子做比喻,法拉利跟國產車一樣是車子也都會跑,但真的開起來就是有差。震波跟按摩槍確實都是能量,但強度差異很大。2015年的統合分析研究發現,體外震波治療加上居家復健運動,治療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的效果,短期跟長期來說,都比類固醇注射更好!
  • 超音波導引注射:經由超音波導引,復健科醫師可以精準注射、治療患處:
  1. 類固醇:若是髖部大轉子滑囊炎,超音波導引將積液抽出後注射類固醇至滑囊內,可以快速緩解疼痛;然而若是臀中肌、臀小肌肌腱病變,或是髂脛束的問題,因為本質是過度使用而不是發炎,類固醇雖然可以緩解症狀,但是對組織長期來說反而有害,如果痛到受不了時可以考慮類固醇注射暫時度過難關,但要跟醫師好好討論利弊。
  2. 高濃度葡萄糖:利用高濃度葡萄糖刺激肌腱自我修復,優點是對身體不會有任何傷害,但理論上效果比起PRP會差些,且通常需要治療不只一次。
  3. 高濃度自體血小板 (Platelet-rich plasma, PRP):相較於高濃度葡萄糖是刺激組織自我修復,PRP更進一步,直接將生長因子送到需要修復的組織。系統分析研究顯示,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經過PRP注射治療後,3個月內就會有改善,注射後12個月效果持續,因此長期而言是比較建議的治療方法。

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的復健運動

  • 伸展髂脛束
  1. 不痛側手叉腰、腳在前
  2. 痛側手伸直抬高、腳在後
  3. 身體向不痛側彎曲,伸展髂脛束
  4. 維持10秒鐘,然後休息10秒鐘,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 髖部外展肌力訓練
  1. 側躺,腿部繞一圈彈力帶,疼痛側髖部在上
  2. 疼痛側髖部抬高,拉開彈力帶到大腿稍覺緊繃
  3. 維持10秒鐘,然後休息10秒鐘,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 骨盆擺盪運動 (Pelvic rock exercise)
  1. 雙手及雙膝支撐身體,膝蓋在髖部正下方
  2. 背部拱起呈C型,維持10秒鐘
  3. 放鬆,背部打直往地面下沈,維持10秒鐘
  4. 休息10秒鐘,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仁仁好關鍵

  1. 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是常見的髖部外側疼痛原因,最常見的原因是臀中肌及臀小肌肌腱病變,也可能是髖部大轉子滑囊炎或髂脛束過於緊繃
  2. 常見於工作久站、長跑者、習慣側睡、體重過重、脊椎側彎,以及有髂脛束症候群的人
  3. 症狀主要是髖部大轉子周圍疼痛,此外走路、長時間站立、單腳站、從椅子上站起、上樓梯、側睡等動作也會造成髖部外側疼痛
  4. 動作調整是治療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避免復發最重要的部分!體外震波、PRP注射及居家復健運動可治療已經造成的傷害
參考資料
  1. Mani-Babu, S., Morrissey, D., Waugh, C., Screen, H., & Barton, C. (2014). The Effectiveness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in Lower Limb Tendinopath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3(3), 752–761.
  2. Segal, N. A., Felson, D. T., Torner, J. C., Zhu, Y., Curtis, J. R., Niu, J., & Nevitt, M. C. (2007). 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 Epidemiology and Associated Factors.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88(8), 988–992.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髖部前側到鼠蹊部說不出口的痛 – 髂腰肌症候群

婷婷是學校的風雲人物,不僅在田徑代表隊屢創佳績,還從小學習芭蕾舞,但是傳奇的背後有不為人知的隱疾。婷婷從髖部前側到鼠蹊部感覺疼痛緊繃已經一個多月了,本來想說吃消炎藥跟肌肉鬆弛劑就會好,但不僅沒好,疼痛還延伸到大腿內側跟膝蓋周圍,最近連下背部都開始不舒服了。婷婷向爸爸說了她的困擾,爸爸心頭一驚,婷婷的症狀怎麼跟自己這麼類似,最近怎麼坐都覺得不對勁,翹二郎腿才會舒服一些,但是自己只是個苦命無盡加班的上班族,也沒有在運動啊。於是爸爸跟婷婷一起到復健科求診,原來父女倆不約而同地得到「髂腰肌症候群」。

什麼是「髂腰肌症候群」?

「髂腰肌症候群」是很常見造成鼠蹊部到髖部前側疼痛的兇手。髂腰肌症候群主要影響到三個組織:髂肌、腰大肌及髂腰肌滑囊。

髂肌起源於骨盆的髂骨,而腰大肌起源於腰椎,兩條肌肉最後匯聚一起附著在股骨,因此兩條肌肉常常並稱為髂腰肌。髂腰肌主要的功能包括:

  • 屈曲髖關節,意思是髖關節往肚子的方向彎曲,像跑步就會重複屈曲髖部的動作
  • 髖關節外轉,像芭蕾舞者腳尖向外站的動作就是髖關節向外轉出
  • 定骨盆及腰椎

髂腰肌滑囊則是作為緩衝墊的角色,位於髂腰肌腱及髖關節之間,讓髂腰肌在活動時不會跟髖關節直接摩擦。

如果髂腰肌使用過度或太緊繃,鼠蹊部到髖部前側會感覺深層的疼痛,而髖關節屈曲時甚至可能聽到「啪」的聲音,就是髂腰肌腱緊繃到脫位,摩擦到骨頭邊緣。疼痛通常在做需要髖關節屈曲的活動,例如跑步時特別明顯

由於髂腰肌跟腰椎及骨盆的穩定度有關,髂腰肌受傷的病人常常會合併下背痛,甚至因為代償,感覺疼痛延伸到髖部外側、大腿內側、大腿前側到膝蓋,走路跟坐著都覺得怪,下背部到下肢感覺左右不對稱,而因為一抬起大腿就痛,所以步伐不自主變小,減少髖關節屈曲,休息的話疼痛會改善。

對作為緩衝墊的髂腰肌滑囊來説,髂腰肌讓髖部做屈曲的動作,會一直摩擦滑囊,長期過度使用會使髂腰滑囊發炎,甚至滑囊積水腫脹,此時無法作為緩衝,反而阻礙髂腰肌的活動,讓髖部屈曲時疼痛。

由於髂腰肌症候群的疼痛部位常常包括鼠蹊部,是比較害羞的部位,對許多人來說是說不出口的疼痛,哪些人容易受這種不能說的疼痛所苦呢?

為什麼會有髂腰肌症候群?

髂腰肌症候群其實很常見,可能因為影響部位比較隱私,很多病人比較難以啟齒,甚至醫師也會忽略,以下是髂腰肌症候群的高危險群:

  • 需要反覆而且快速髖部彎曲伸直的運動,例如馬拉松、田徑選手、三鐵選手,長期過度使用髂腰肌,可能造成髂腰肌症候群,甚至髂腰肌腱撕裂
  • 芭蕾舞者有髖部快速活動及腳尖向外的髖關節外轉動作,也是髂腰肌症候群的高危險群
  • 長時間坐著的上班族,因為髂腰肌長期處於縮短狀態,常會過度緊繃
  • 髖部手術過後
  • 髖部受過外傷或撞擊

如果看到這裡,你擔心自己是髂腰肌症候群,我們做兩個動作快速判斷是不是髂腰肌症候群。

一分鐘判斷是不是髂腰肌症候群

  • 髖部屈曲測試
  1. 坐在椅子上,手放在疼痛側的大腿
  2. 大腿向上抬,同時手向下壓,維持坐姿,大腿跟手互相對抗
  3. 若誘發鼠蹊或髖部疼桶,則可能是髂腰肌症候群

  • 青蛙腿測試
  1. 躺在瑜伽墊上,雙腳伸直
  2. 腳跟碰腳跟,髖部彎曲呈類似青蛙腿的姿勢
  3. 若在雙腳伸直姿勢變成青蛙腿姿勢途中誘發鼠蹊或髖部疼痛,則可能是髂腰肌症候群

得了髂腰肌症候群怎麼辦?

鼠蹊及髖部前側疼痛,確實最常見的原因是髂腰肌症候群,然而腰椎神經壓迫、周邊神經壓迫或是髖關節關節炎,都可能有類似的疼痛分佈,因此復健科醫師必須評估是否真的是髂腰肌症候群。

肌肉骨骼超音波這個時候是很重要的武器。一則可以評估髂腰肌的受傷程度,是否有肌腱增厚或是撕裂的情況,而髂腰肌滑囊若有發炎,可能看到滑囊內有積液或血流增加。而如果在髖部活動時會聽到「啪」的聲音,則可以用動態超音波評估,確認髖部活動時,髂腰肌是否摩擦到骨頭,因而發出聲音。

若懷疑傷及髖關節或股骨頭壞死的情形,醫師可能會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做進一步確認。但眾所皆知的是,核磁共振檢查排程曠日費時,常常排到檢查時,病也好了,這個時候可以考慮的是「診斷性注射 (diagnostic block)」。診斷對醫師來說每次都是考驗,很多時候是有80%的可能性是診斷A,有20%的可能性是診斷B,此時醫師會先建議診斷A的治療方法,但如果病況較為嚴重或是需要快點好,就可以使用診斷性注射,直接透過超音波導引,將麻醉藥物注射到診斷A的病灶,如果注射之後疼痛緩解,就是診斷A無誤。

髂腰肌症候群的治療方法

髂腰肌症候群是相對好治療的病,只要調整活動、避免過度使用髂腰肌,慢慢就會改善,以下是髂腰肌症候群的各種治療方法:

  • 急性期:疼痛難耐,做上面的快速檢查動作確認疼痛部位後冰敷。一次15 ~ 20分鐘,一天3 ~ 4次。
  • 口服普拿疼 (acetaminophen):作為優先使用的口服止痛藥,副作用較少。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止痛,但勿使用超過兩週,研究顯示可能影響肌腱修復。
  • 肌肉鬆弛劑:放鬆緊繃的髂腰肌及相關的肌群,緩解症狀。
  • 動作調整:最重要的一環。運動族群減少髖部屈曲動作,而久坐族群每30分鐘就要起來活動一下,否則邊治療邊受傷,很難完全痊癒。
  • 物理儀器復健治療:深層熱療、治療用超音波、電療等儀器有止痛或加速組織修復的效果。要注意的是治療區域離生殖器官很近,如果有懷孕的可能或是有子宮內避孕器,請記得跟醫師說。
  • 徒手復健治療:由治療師執行髖關節鬆動或是軟組織按摩等技術。
  • 超音波導引注射:經由超音波導引,復健科醫師可以精準注射、治療患處:
  1. 類固醇:髂腰肌滑囊炎若有積液,透過超音波導引將積液抽出,再注射類固醇到滑囊,可以快速緩解症狀,但類固醇要避開肌腱,以免造成組織脆化。
  2. 高濃度葡萄糖:利用高濃度葡萄糖刺激髂腰肌自我修復,優點是對身體不會有任何傷害,但理論上效果比起PRP會差些,且通常需要治療不只一次。
  3. 高濃度自體血小板 (Platelet-rich plasma, PRP):相較於高濃度葡萄糖是刺激組織自我修復,PRP更進一步,直接將生長因子送到需要修復的組織,若明確發現肌肉或肌腱撕裂,PRP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髂腰肌症候群的復健運動

維持股四頭肌的肌力來保護膝蓋的重要性已經廣為人知,然而研究發現,髂腰肌的肌肉大小流失速度,在中老年人其實比股四頭肌還快!有鑒於髂腰肌與腰椎穩定性及髖部活動度的重要關聯,髂腰肌的肌力訓練其實相當重要。因此,就算你不是髂腰肌症候群的病人,下面的復健運動也對你很重要,跟著一起做吧!

  • 髂腰肌及股四頭肌伸展
  1. 趴著,在瑜伽墊上或木板上,不要趴在彈簧床上
  2. 疼痛腳向上伸展到覺得緊繃的程度,並且膝蓋彎曲90度
  3. 維持10秒鐘,然後休息10秒鐘,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 髖部外轉肌力訓練 
  1. 正躺,疼痛側的腳靠牆
  2. 膝蓋彎曲90度,髖關節向外轉,出力頂牆壁,到覺得緊繃的程度
  3. 維持10秒鐘,然後休息10秒鐘,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 髖部內轉肌力訓練
  1. 正躺,面對牆
  2. 疼痛腳抬起,腳掌側面貼牆
  3. 髖關節向內轉,腳掌作為施力點在牆上,髖部內轉出力到覺得緊繃的程度
  4. 維持10秒鐘,然後休息10秒鐘,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 迷你深蹲
  1. 站在椅子後方,雙腳打開與肩同寬,手扶椅背
  2. 上半身挺直,想像後方有椅子蹲下到大腿稍微緊繃的程度
  3. 維持2秒鐘,然後大腿出力將身體打直,維持2秒鐘再蹲下
  4. 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仁仁好關鍵

  1. 髂腰肌症候群常見的疼痛區域是鼠蹊部到髖部前側,可能會延伸到髖部外側、大腿內側及大腿前側到膝蓋。
  2. 經典的症狀是走路跟坐著都覺得怪,下背部到下肢感覺左右不對稱,一抬起大腿就痛,所以步伐不自主變小,休息則疼痛會改善。
  3. 動作調整是最重要的。若有髂腰肌滑囊炎可以超音波導引抽吸注射治療,若有髂腰肌受傷則可以超音波導引增生注射治療。
參考資料
  1. Dydyk AM, Sapra A. Psoas Syndrome. [Updated 2021 Feb 23].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1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1701/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動完大腿後側好痛,小心大腿後肌拉傷

東京奧運後,台灣掀起一片羽球熱,洋洋也加入了學校的羽球隊,希望有天能站上奧運賽場。然而一次比賽衝刺救球,洋洋聽到啪的一聲,然後大腿後側開始腫痛,走路也一拐一拐。洋洋走往醫務室的路上遇到足球隊的同學阿昌,聽阿昌說足球隊也很多人會大腿後側疼痛,阿昌之前去看復健科醫師時,醫師說是大腿後肌拉傷而且有輕微撕裂,洋洋心頭一驚,擔心自己的奧運之路會不會受到影響…

「大腿後肌」是什麼?

大腿後肌 (hamstring muscle),又名膕旁肌。顧名思義,是位於大腿後側的肌肉群,由三條肌肉組成:

  • 股二頭肌 (biceps femoris):名為「二頭」,是因為有長頭跟短頭;長頭起源於坐骨,短頭起源於股骨,兩者合併後接在腓骨
  • 半腱肌 (semitendinosus):起源於坐骨,末端在脛骨
  • 半膜肌 (semimembranosus):起源於坐骨,末端在脛骨

大腿後肌主要的功能是伸展髖關節(大腿向後伸展、足球踢球前起腳的姿勢)以及彎曲膝蓋。此外,大腿後肌也負責髖關節的內轉(半腱肌及半膜肌)以及外轉(股二頭肌)功能。因此,大腿後肌跟髖關節及膝關節的穩定度有關。

以功能來說,大腿後肌最常出力的動作是走路及跑步時的減速,以及快速跑動時的變換方向。

看文字敘述比較困難,我們想像一下跑步時,前腳的髖關節彎曲向肚子的方向、下肢向前,但是下肢不可能無止盡的向前,這時大腿後肌就要負責減速,將髖關節拉往背部的方向,並且將膝蓋彎曲。而足球踢球也是,全力將球踢出之後,大腿後肌要負責煞車將下肢拉回來。

然而,大腿後肌在拉長狀態下的收縮 (eccentric contraction),可能因過度拉長肌纖維而造成傷害,其中股二頭肌是最常受傷的肌肉。

大腿後肌受傷通常是在運動快速跑動或突然轉換方向時發生,可能會聽到「啪」一聲或是大腿後側紅腫熱痛,若是肌肉撕裂從斷端回彈,則可能會有局部凹陷。值得注意的是,坐骨神經緊鄰大腿後肌,因此若大腿後肌拉傷腫脹,有可能壓迫坐骨神經,造成下肢麻痛。

為什麼大腿後肌會拉傷?

肌肉拉傷佔運動傷害的30%,而運動傷害造成的肌肉拉傷中最常見的就是大腿後肌,據統計,大腿後肌受傷佔急性運動傷害的8 ~ 25%。

大腿後肌受傷的危險因子分為無法改變及可以改變因素兩類:

  • 無法改變因素
  1. 曾經大腿後肌拉傷過
  2. 腳踝扭傷過
  3. 年紀過大,澳洲在美式足球員的研究發現,超過23歲的運動員大腿後肌受傷的機會比較年輕的球員多出1.3 ~ 3.9倍。聽起來很殘酷,但年紀上升,肌肉纖維確實會退化。
  • 可以改變因素
  1. 大腿後肌肌力不足 (相對於對側大腿後肌或同側股四頭肌)
  2. 暖身不足
  3. 訓練量過大
  4. 腳踝不穩定
  5. 特定運動:跑步、羽球、足球、籃球、美式足球

一分鐘判斷是不是大腿後肌拉傷

  • 直接按壓

按壓大腿後肌群的三條肌肉,特別是坐骨及膝蓋後側,如果有痛的話,可能是大腿後肌受傷

  • 髖膝牽拉測試

躺著,將髖關節及膝關節彎曲到極限,再由施測者快速將髖關節及膝關節伸直,若過程中在坐骨感覺疼痛,就可能是近端的大腿後肌受傷

大腿後肌拉傷怎麼辦?

就醫前的急性期處理依照PRICE原則:

  • P (protection):保護患處,例如用護具固定患處,或是使用拐杖走路,避免扭傷的腳踝持續著地受力。
  • R (rest):休息,減少運動或活動量,但並不是完全不動,患處還是需要稍微活動,加速循環及修復。
  • I (ice):冰敷減少腫脹,一次10-15分鐘,每次間隔1-2小時。注意勿使表皮凍傷或產生感覺麻木的狀況。
  • C (compression):使用彈性繃帶加壓患處,減少腫脹並有支撐效果。注意不要綁太緊導致肢體麻木或表皮顏色改變。
  • E (elevation):抬高患處,加速組織液回流減少腫脹。

緊急處置後,建議至復健科門診做進一步的評估。肌肉骨骼超音波在大腿後肌拉傷是第一線的首選,特別是在急性期,可以看到肌肉肌腱撕裂、血塊積血,甚至撕裂性骨折。撕裂性骨折主要見於肌腱或韌帶接在骨頭處,因為拉力過大而將骨邊緣拉起一塊。因為大腿後肌是很強壯的肌肉,因此坐骨被拉出撕裂性骨折,在運動員並不少見。

若在慢性期或是懷疑深層的肌腱肌肉交界處撕裂,則會考慮安排核磁共振檢查 (MRI),然而安排核磁共振曠日費時,復健科醫師會在診間先用肌肉骨骼超音波確認是否有肌肉肌腱撕裂、血塊積血、撕裂性骨折等狀況,若有積血,馬上抽出可以加速復原。

X光在青少年運動員比較需要,因為青少年的骨骼尚未發育完成,大腿後肌受傷合併撕裂性骨折的機會較高,然而多數情況,肌肉骨骼超音波就足以診斷。一個關於年輕運動員的研究發現,在撕裂性骨折的診斷上,肌肉骨骼超音波的敏感度比X光更高。

大腿後肌受傷分成三級:
  • 第一級 (mild):肌肉肌腱腫脹疼痛,肌力沒有下降,或些許下降
  • 第二級 (moderate):肌纖維部分撕裂,疼痛且肌力下降
  • 第三級 (severe):肌纖維完全撕裂,肌力消失,且合併大塊血腫

現在知道分級了,那要怎麼治療呢?

大腿後肌拉傷的治療方法

  • 急性期: 依上述的PRICE原則處理,過往研究認為受傷後2 ~ 6天避免受傷處的活動可以降低肌肉產生疤痕及再受傷的機率,因此建議視受傷的程度,受傷後2 ~ 6天內避免伸展及復健運動,不過2022年最新的研究建議,大腿後肌受傷5天後就早期從事肌力訓練,可以讓大腿後肌受傷的病人更快回到運動場上。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非類固醇消炎藥可能會延遲受傷組織的癒合,影響肌肉強度甚至功能,不過研究顯示對大腿後肌受傷而言,可短期幫助急性止痛,只要使用不超過7天,原則上不會影響肌肉肌腱修復。
  • 護具:壓力褲、束套、繃帶等使用上要注意勿太緊影響血液循環,避免造成腔室症候群 (compartment syndrome)
  • 物理儀器復健治療:治療用超音波、低能量雷射、電療、熱療等儀器有止痛或加速組織修復的效果。
  • 徒手復健治療:由治療師執行肌筋膜鬆動、軟組織按摩等技術。
  • 體外震波:最大的優點是無侵入性,讓能量穿透表皮直達受傷的組織,促進修復並且減少疼痛因子的釋放。震波施打的發數與強度及頻率由醫師依臨床狀況建議。要提醒的是,體外震波的能量很強,因此施打震波後可能會有局部腫脹甚至瘀血的情形,短期甚至比施打之前更痛,這是一個過程,不用過度擔心。
  • 超音波導引注射:經由超音波導引,復健科醫師可以精準注射、治療患處。可能使用的藥物如下:
  1. 類固醇:雖然類固醇可以快速消炎緩解症狀,但可能會減少纖維母細胞的生成,影響組織修復,因此急性大腿後肌受傷不建議使用局部類固醇注射,如果痛到受不了很想注射類固醇暫時度過難關,務必跟醫師討論利弊。
  2. 高濃度葡萄糖:利用高濃度葡萄糖刺激大腿後肌自我修復,優點是對身體不會有任何傷害,但理論上效果比起PRP會差些,且通常需要治療不只一次。
  3.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Platelet-rich plasma, PRP):相較於高濃度葡萄糖是刺激組織自我修復,PRP更進一步,直接將生長因子送到需要修復的組織。研究發現,急性第一度及第二度大腿後肌受傷使用PRP治療後,能讓運動員更快回到場上,也不會增加6個月內再受傷的機率。
  4. 羊膜萃取物:羊膜萃取物是較新的治療方法,富含胎膜中萃取出的生長因子、膠原蛋白、細胞激素等促進組織修復的物質。跟PRP最大的差別在於,年紀較大的人,自體PRP內含的生長因子及修復物質比不上年輕人,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而羊膜萃取物是來自初生嬰兒的胎盤,因此生長因子跟營養物質不成問題,而胎膜是母體跟嬰兒之間的橋樑,自然沒有抗原排斥的問題,因而不用擔心異體組織的排斥。動物實驗發現,羊膜萃取物配合運動訓練,能讓加速受傷後的肌肉修復,因此羊膜萃取物可能可以作為復健計畫的一環,加速修復。
  • 手術:多數大腿後肌的受傷可以透過休息及上述治療方式處理,然而若是大腿後肌的近端完全撕裂,或是遠端的部分或完全撕裂,就可能要考慮手術修補。

大腿後肌拉傷的復健運動

  • 大腿後肌伸展 (靜態)
  1. 患側腳伸直,腳跟放在高起來的平面
  2. 手壓膝蓋,伸展患側大腿後肌
  3. 維持10秒鐘,然後休息10秒鐘,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 大腿後肌伸展 (動態)
  1. 雙手叉腰或扶牆壁
  2. 患側腳慢慢抬高到覺得緊繃的高度,再放下
  3. 10個來回後休息1分鐘
  4. 一個循環做3次,一天做3個循環

  • 大腿後肌肌力訓練
  1. 正躺,彎曲患側髖部呈90度,雙手抓膝蓋後側固定大腿
  2. 逐漸將小腿伸直,直到大腿後肌感覺痛就停止,再彎曲膝蓋回到起始姿勢
  3. 12個來回後休息1分鐘
  4. 一個循環做3次,一天做2個循環

  • 潛水式
  1. 患側單腳站立,膝蓋微彎,軀幹打直
  2. 身體向前,髖關節彎曲約90度,雙手向前伸,不痛的腳抬高
  3. 回到起始姿勢
  4. 一個循環做6次,一天做3個循環

什麼時候可以運動?

大腿後肌受傷後最快可以2週回到場上,也可能一轉身就是永遠無法繼續奔馳。差別在於受傷的程度以及後續的復健。運動傷害的復健計畫不脱幾個步驟:

  • 疼痛及傷害處理:休息、物理治療、增生注射治療等
  • 活動度、本體感覺、肌力訓練
  • 逐步運動,慢慢增加強度及頻率
  • 回到競技賽場

每個人的受傷程度跟恢復時間都不一樣,循序漸進的復健治療再回到場上,才是長久之道。

仁仁好關鍵

  1. 大腿後肌由三條肌肉組成,主要的功能是髖關節伸展(大腿向後伸展、足球踢球前起腳的姿勢)、膝蓋彎曲、髖關節的內外轉,也跟髖關節及膝關節的穩定度有關
  2. 肌肉拉傷佔運動傷害的30%,而運動傷害造成的肌肉拉傷中最常見的就是大腿後肌
  3. 大腿後肌受傷急性期以PRICE原則處理
  4. 第一度及第二度的大腿後肌受傷以保守治療為主,視受傷情形可以增生療法注射介入,包括PRP、羊膜萃取物、高濃度葡萄糖
  5. 大腿後肌受傷最快可以2週回到場上,也可能永遠無法繼續奔馳,重點在循序漸進復健治療
參考資料
  1. Heiderscheit, B. C., Sherry, M. A., Silder, A., Chumanov, E. S., & Thelen, D. G. (2010). Hamstring Strain Injuries: Recommendations for Diagnosis, Rehabilitation, and Injury Prevention.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40(2), 67–81.
  2. Seow, D., Shimozono, Y., Tengku Yusof, T. N. B., Yasui, Y., Massey, A., & Kennedy, J. G. (2020). 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Hamstring Inju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ith Best-Worst Case 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9(2), 529–537.
  3. Sheth, U., Dwyer, T., Smith, I., Wasserstein, D., Theodoropoulos, J., Takhar, S., & Chahal, J. (2018). Does Platelet-Rich Plasma Lead to Earlier Return to Sport When Compared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 Acute Muscle Inju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rthroscopy: The Journal of Arthroscopic & Related Surgery, 34(1), 281–288
  4. Lazović, D., Wegner, U., Peters, G., & Gossé, F. (1996). Ultrasound for diagnosis of apophyseal injuries. 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 3(4), 234–237.
  5. Vermeulen, R., Whiteley, R., Van der Made, A. D., Van Dyk, N., Almusa, E., Geertsema, C., Targett, S., Farooq, A., Bahr, R., Tol, J. L., & Wangensteen, A. (2022). Early versus delayed lengthening exercises for acute hamstring injury in male athlete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薦髂關節 —下背痛的沈默殺手

好不容易熬過懷孕及生產,就在玲玲覺得自己終於度過這一關的時候,左邊下背到臀部的區域疼痛越來越明顯,從轎車跨步出來時,感覺像是卡住,但玲玲沒有下肢無力或麻木的感覺,上網查資料也不像坐骨神經痛。玲玲決定到復健科就診,聽了玲玲的描述,醫師問玲玲是不是在懷孕的後期就有這種症狀?玲玲仔細回想,才想起確實生產之前2 ~ 3週就開始出現下背到臀部之間的疼痛。醫師為玲玲做了些檢查,告訴玲玲她的疼痛起源於「薦髂關節」。

什麼是「薦髂關節」?

「薦髂關節」是人體中軸最大的關節,位於骨盆,連接薦骨(sacrum)及髂骨(iliac bone)。薦髂關節正常狀況下活動度不大,各方向都只有2 ~ 4公厘的活動範圍。薦髂關節周圍由許多韌帶及肌肉包覆,讓薦髂關節有足夠的穩定性,並且可以抵抗剪力(註:剪力是指不同方向的橫向外力)。

由於薦髂關節位於軀幹跟下肢的交界,脊椎、恥骨、髖關節等周圍的構造都跟薦髂關節的穩定度有關,若周邊肌肉力量不足或韌帶鬆弛,都可能造成薦髂關節不穩定、失能,甚至疼痛。薦髂關節的活動度過大、鬆弛,或是關節活動度過低,都可能使薦髂關節失去功能,無法正常作為身體的轉運站,造成疼痛。一般常將這種狀況稱為薦髂關節痛或薦髂關節失能(sacroiliac joint dysfunction)

為什麼會薦髂關節痛/薦髂關節失能?

有研究指出,下背到臀部的疼痛高達3成可能來自薦髂關節。薦髂關節痛的特色是疼痛位置在髂骨內側,最遠可能延伸到大腿後側,疼痛感可能是鈍鈍的、也可能是尖銳像是射出的疼痛,通常是單側疼痛,疼痛位置不會高於繫皮帶的位置。若有下列狀況,較可能會有薦髂關節痛:

  • 懷孕:懷孕期間分泌的雌激素及鬆弛素,以及成長的胎兒,會使薦髂關節鬆弛、活動度過大
  • 不愛活動、久坐的生活型態,或骨盆骨折:薦髂關節活動度下降,甚至關節僵硬
  • 體重過重
  • 直接撞擊的外傷
  • 退化性關節炎
  • 僵直性脊椎炎
  • 脊椎側彎
  • 長短腳
  • 腰椎開刀固定手術過

如果薦髂關節不穩定甚至關節位置錯位,本來薦髂關節該承受的重力可能轉移到周圍組織,例如下背、臀部、鼠蹊部、大腿後側或腹部,造成這些區域疼痛。

下列動作可能造成薦髂關節痛:

  • 從坐到站的動作
  • 跑步
  • 登階梯、爬山

薦髂關節痛雖然知名度不高,但其實是許多人下背痛的罪魁禍首。

一分鐘檢查薦髂關節

若下面兩個測試會誘發薦髂關節疼痛,疼痛就有可能來自薦髂關節:

薦髂關節痛怎麼辦?

薦髂關節痛/薦髂關節失能是「臨床診斷」,意思是醫師根據症狀及身體檢查就可以作出診斷。X光對於50歲以上的薦髂關節痛病人意義不大,原因是許多50歲以上的人薦髂關節都有退化,然而這個退化多半不是造成疼痛的兇手。電腦斷層(CT)及核磁共振(MRI)的重要性在於評估薦髂關節痛是否跟其他部位的病灶有關,例如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髖關節骨折、多發性骨髓瘤等等。

若疼痛常在晚上,而且近期體重快速下降,可能要考慮惡性腫瘤。若早晨起床薦髂關節有僵硬感、活動後會比較舒服,則要考慮自體免疫疾病,例如僵直性脊椎炎(AS)。

薦髂關節痛的可能原因太多,因此醫師常使用診斷性注射,意思是在超音波導引下,將局部麻醉藥及治療藥物注射到薦髂關節,若注射後能減緩70%以上的疼痛,就代表病灶確實是薦髂關節,如此可以達到診斷兼治療的效果。

薦髂關節痛的治療方法

薦髂關節痛的治療會先以保守治療開始,包括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物理儀器治療(熱電療及雷射等)、徒手治療等。生活型態的調整,包括體重控制、勿彎腰抬重物,以及運動訓練等,才是避免薦髂關節痛再犯最重要的關鍵。

若以上治療仍無法緩解薦髂關節痛,可考慮以超音波導引注射薦髂關節及周邊神經韌帶,醫師會視狀況建議以消炎或是增生治療為主。近期興起的熱凝療法(radiofrequency ablation)可燒灼支配疼痛的神經讓疼痛減緩,部分研究建議,若超音波導引注射的效果不佳,可考慮使用熱凝療法,一般認為效果可以持續到6個月。

薦髂關節痛的復健運動

薦髂關節痛復健運動的重點是伸展薦髂關節周圍組織及薦髂關節,包括股四頭肌、髂腰肌、大腿後肌、闊背肌等,並且強化核心穩定,建議的運動包括:

  • 髂腰肌伸展

  • 股四頭肌伸展

  • 大腿後肌伸展

  • 薦髂關節伸展

  • 橋式 (臀橋)

結語

薦髂關節痛/薦髂關節失能是常見卻被低估的下背痛原因,懷孕、外傷及腰椎手術後的薦髂關節等都可能造成薦髂關節疼痛。透過生活調整、復健治療、運動訓練以及超音波導引注射,可以處理多數的薦髂關節痛,不必走到傳統上要開刀將薦髂關節固定的結局。

參考資料

  1. Raj MA, Ampat G, Varacallo M. Sacroiliac Joint Pain. [Updated 2022 Feb 12].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2. Yang AJ, Wagner G, Burnham T, McCormick ZL, Schneider BJ.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Chronic Posterior Sacroiliac Joint Complex Pai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Pain Med. 2021 Jul 25;22(Suppl 1):S9-S13
  3. Berthelot JM, Maugars Y. Provocative sacroiliac joint maneuvers and sacroiliac joint block are unreliable for diagnosing sacroiliac joint pain. Joint Bone Spine. 2006 Jan;73(1):17-23
  4. Hansen HC, McKenzie-Brown AM, Cohen SP, Swicegood JR, Colson JD, Manchikanti L. Sacroiliac joint interven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Pain Physician. 2007 Jan;10(1):165-84.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健身後為什麼「屁股痛」?談臀肌拉傷

練出結實的蜜桃臀是許多健身愛好者的目標,然而翹臀還沒練成,就因為健身不當,先造成臀部疼痛到復健科診間報到的狀況十分常見。究竟要如何避免臀部肌肉拉傷? 受傷之後要怎麼處理呢?

臀部組成面面觀

臀部主要由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深層的梨狀肌以及穩定骨盆的薦椎結節韌帶(sacrotuberous ligament)等結構組成,主要負責髖部的活動,以及穩定髖關節跟骨盆。

提到臀部疼痛,很多人會先想到梨狀肌症候群;不過臀大肌 (gluteus maximus)拉傷造成的臀部疼痛其實更為常見。臀大肌是臀部最大的肌肉,負責髖部的伸展以及股骨外轉,更與髖關節及膝關節的外側穩定度有關,因此若臀大肌拉傷,不只坐著疼痛,髖部活動也可能誘發疼痛。

如何正確健身,才不會拉傷臀肌?

健身前的暖身及伸展讓你減少運動傷害的機會,正確的訓練以及帶給你好身材,錯誤的訓練方法讓你屁股好痛痛。

臀肌容易拉傷的健身動作姿勢包括:

  • 壺鈴擺盪 – 甩的時候身體勿被壺鈴重量帶著走;應該要背部及臀部核心用力撐住。
  • 硬舉 – 避免拱背,應由臀肌啟動,核心用力維持穩定,保持背部打直。
  • 深蹲 – 避免骨盆過度前傾或後傾及背部彎曲。

下面以深蹲為例,示範正確姿勢的要領以及要避免的動作:

深蹲 (squat)

動作要領

  • 雙腳與髖部同寬
  • 核心肌群出力維持上半身挺直且穩定
  • 想像後方有椅子,臀部向後坐下而胸部往前,重量應平均分配在兩腳之間
  • 臀部收縮,膝蓋微往外推,保持腳板著地
  • 蹲下時感覺大腿前側股四頭肌出力緊繃,不要追求要蹲到很低,在活動度允許範圍就有訓練效果
⭕正確示範:背部跟小腿大約成平行,平均分散壓力給膝蓋跟髖骨

✘錯誤示範:身體太前傾,造成下背及髖骨壓力過大

臀部疼痛怎麼辦?

雖然健身造成的臀部疼痛以肌肉拉傷占多數,若疼痛若數日沒改善還甚至惡化,建議至復健科門診由醫師評估。復健科醫師會評估肌肉受傷狀況、是否有周遭肌腱滑囊發炎,以及臀部疼痛是否與椎間盤或腰椎神經壓迫有關;值得一提的是,臀部疼痛表現的神經壓迫並不少見。

臀肌拉傷建議急性期先休息暫停運動,視恢復情況逐步恢復訓練。醫師會開立復健治療處方及藥物,並且建議適合的運動治療,包括伸展及肌力訓練。

若懷疑肌肉肌腱撕裂或是坐骨臀肌滑囊炎(ischiogluteal bursitis),復健科醫師會以超音波檢查,並視嚴重度建議是否施做超音波導引注射

對於嚴重或慢性的臀肌拉傷,可以考慮以超音波導引,施作增生療法(包括PRP及高濃度葡萄糖)。有研究顯示,在嚴重肌肉拉傷的狀況下,相較於單純復健治療,接受復健治療加上PRP注射的病人,疼痛恢復比較快,回到運動場上的時間也更快。

臀肌拉傷痊癒沒?我好想健身!

從肌肉受傷到回到運動場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建議在復健科醫師與治療師的陪伴下,視恢復情況逐步加強運動強度,以防尚未順利康復,就又面臨下一次的受傷。

下面是一些在恢復期要注意的要點:

  • 一次訓練15-20分鐘即可,可以少量多餐,逐步加強肌力
  • 恢復期肌力訓練強度可以到肌肉緊繃或酸痛,勿到造成疼痛不適的強度
  • 建議參考下列三組臀肌拉傷恢復期的運動訓練

側躺舉腿式 (Side lift)

  • 起始姿勢:側躺雙腳微開平行於地面,膝蓋面向前方,側腹些微用力抬離地面。

  • 吸氣準備,吐氣時身體穩定不動將上方腳打開,吸氣再放鬆回來。一組10下,一天做3-5組。

俯身提臀式 (Heel squeeze)

  • 起始姿勢:雙手交疊在額頭下,膝蓋彎曲並打開,腳跟相碰。

  • 吸氣準備,吐氣時臀部出力將大腿離地,吸氣再放鬆回來,一組10下,一天做3-5組。

臀推式 (hip thrust)

  • 背部靠瑜珈球或肩胛下緣靠著不會移動的平面;吸氣準備,吐氣時腳跟著地出力加上臀部及  核心肌群收縮,向上撐起身體;吸氣再放鬆回來,一組10下,一天做3-5組。
  • 小提醒:頸部放鬆勿彎曲、勿下背拱起。

結語

隨著健身風氣的風行,臀部肌肉拉傷在復健科診間越來越常見。以正確的姿勢訓練臀肌,避免蜜桃臀未練成, 反而先受傷了。真的受傷也別遲疑,到復健科就診,以防變成舊傷持續,屁股好痛痛。

參考資料
  1. Frank, R. M., Slabaugh, M. A., Grumet, R. C., Virkus, W. W., Bush-Joseph, C. A., & Nho, S. J. (2010). Posterior Hip Pain in an Athletic Populati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ptions. Sports Health: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2(3), 237–246.
  2. Rossi, L. A., Molina Rómoli, A. R., Bertona Altieri, B. A., Burgos Flor, J. A., Scordo, W. E., & Elizondo, C. M. (2016). Does platelet-rich plasma decrease time to return to sports in acute muscle tea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
(本文同步刊登於康健網站 – 醫生這樣說)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坐立難安的坐骨神經痛 ,跟你想的不一樣!

作者:陳渝仁 醫師

一一一林杏青 醫師

志明一手摸著腰,一手摸著臀部步履蹣跚地走入復健科診間,

「醫師我背痛而且臀部跟大腿都痠麻,我是不是…」志明還沒坐好就焦急的問。
「你擔心是坐骨神經痛,是嗎?」醫師比志明還快說出他心裏的疑惑。
「對啊,我痛幾個星期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我是坐骨神經痛嗎?」志明眉頭深鎖。
「你的症狀很常見,但未必都是坐骨神經的問題,我們來檢查一下。」
志明看到醫師的誠懇與自信,覺得自己的病痛應該有救了。

什麼是「坐骨神經痛」?

下背痛是十分常見的主訴,據統計有八成的人一生中至少會經歷過一次下背痛。下背及臀部由於位置相近,症狀很多時候會重疊。痠麻痛若從下背、臀部延伸到下肢,由於某歷久不衰廣告的魔力,多數人直覺想到的是「坐骨神經痛」。

其實坐骨神經痛並不等於坐骨神經病變,而是形容痠麻痛沿著坐骨神經的走向,從下背、臀部一直延伸到大腿甚至小腿及足部的這個「症狀」。如果不是坐骨神經的問題,那原因到底是甚麼呢?

痛痛哪兒來?

坐骨神經痛來自坐骨神經直接受壓迫的比例不高。造成「坐骨神經痛」症狀的原因可以分成兩類:

  • 神經脊椎關節相關:

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根壓迫、腰椎關節退化、脊椎滑脫甚至導致椎管狹窄 、薦髂關節炎

  • 肌肉韌帶相關:

梨狀肌、臀肌或股二頭肌發炎拉傷、韌帶問題 (例如髂腰韌帶)

其實,以上列出的只是一部分的原因,其他例如內臟問題、感染甚至腫瘤等狀況都要列入考慮。看到這裡覺得困惑越來越多?沒關係,復健科醫師的專業足以解答你大部分關於「坐骨神經痛」症狀的的疑問。

「坐骨神經痛」需要照X光或核磁共振嗎?

美國疼痛學會建議針對一般性下背痛,不要常規性開立X光檢查。復健科醫師先會針對症狀做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測試,做出診斷及治療.若有間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或是嚴重神經學症狀,可能安排進階影像檢查。如果已經循序漸進診療,還是找不到確切的兇手,就會考慮接下來要介紹的檢查暨治療方法——診斷性注射(diagnostic block)

什麼是診斷性注射?

每個病人的狀況都不一樣,診斷病因對醫師常常是挑戰。當基本的診斷治療甚至高階的核磁共振檢查都做了,還是找不到肇因的狀況是有可能的,原因是影像檢查也有它的極限。若醫師判斷有需求,診斷性注射可以扮演救兵的角色。

舉例來說,如果懷疑兇手是腰椎神經根壓迫,復健科醫師會透過超音波導引注射,將少量局部麻醉藥(可能加上其他藥劑)注射到嫌疑部位。麻醉藥作用之後如果疼痛緩解,就真相大白,知道是腰椎神經壓迫造成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如果注射時除了局部麻醉藥也有加入治療藥物,那就一石二鳥,診斷治療雙效合一了。

運動訓練

下背痛要練核心肌群已經幾乎是人人皆知,然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不同類型的運動可以訓練不同的肌群協調穩定度,綜合性的訓練效果可能更好,建議跟復健科醫師及治療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運動。

皮拉提斯(Pilates)近來十分風行,也有科學證據佐證皮拉提斯訓練對於下背痛的幫助,以下介紹幾個簡單而居家可以自行練習的皮拉提斯訓練:

1. 肩橋預備式 (Shoulder bridge preparation)

● 起始姿勢:雙腳與肩同寬,彈力環向外撐開,背部保持平貼地面。

● 雙腿外側套上彈力環並保持向外撐環,腹、臀部收緊讓大腿與身體保持一直線,胸部以上保持放鬆,一組10下,一天做3-5組。

● 小叮嚀:過程中不要憋氣,維持呼吸,彈力環也可用彈力帶代替。

2. 腹部預備式(AB preparation)

● 起始姿勢:雙腳與肩同寬,背部保持平貼地面。

● 微收下巴,雙臂與地面平行,腹部收緊,依序將頭、上背抬離地面直至肩胛骨下緣微離地,一組10下,一天做3-5組。

3. 跪撐膝離地 (Modified leg pull front preparation)

● 起始姿勢:四足跪姿,雙腿與肩同寬,四肢垂直於地面,背部保持一直線。

● 維持背部一直線的同時收緊腹、臀部讓膝蓋離地,一下做15-30秒,一組5下,一天做3組。

疼痛心理

許多疼痛和傷害的程度並非正比,影像上呈現椎間盤突出的結果許多時候也並不一定造成疼痛。研究顯示椎間盤突出的大小和疼痛本身並沒有非常直接的關係,不一定越大的恢復越不好,因此也不一定能夠用不同追蹤核磁共振來代表疾病程度的好壞。慢性疼痛也同時涉及睡眠、壓力、情緒等因素。現有的研究也告訴我們,適度運動本身就對疼痛有些幫助。

結語

下背痛的治療對復健科醫師而言並不容易,面對難以治療的下背痛時,診斷性注射是可以考慮的診斷兼治療方法。運動治療及肌力訓練永遠不嫌少,醫病一同對抗下背痛,才能讓坐骨神經痛無所遁形。

動作示範:傅荻喬物理治療師

參考資料
  1. Maher, C., Underwood, M., & Buchbinder, R. (2017).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The Lancet, 389(10070), 736–747.
  2. Yamato, T. P., Maher, C. G., Saragiotto, B. T., Hancock, M. J., Ostelo, R. W. J. G., Cabral, C. M. N., Menezes Costa, L. C., & Costa, L. O. P. (2015). Pilates for low back pain.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本文同步刊登於康健網站 – 醫生這樣說)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