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舉高肩膀疼痛無力、側睡壓肩膀劇痛,當心旋轉肌撕裂!

藝人徐若瑄日前肩膀劇烈疼痛,而且疼痛延伸到手肘,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是旋轉肌撕裂,進而接受治療。究竟什麼是旋轉肌?旋轉肌撕裂有什麼症狀,又該如何治療呢?

什麼是「旋轉肌群」?

肩關節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而活動度大的同時需要高度穩定性。肩膀活動時必須將上臂的肱骨頭固定在肩胛骨的肩關節窩,旋轉肌群就是負責肩膀活動時的動態穩定性。

旋轉肌群包括四條肌肉:棘上肌(Supraspinatus)、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棘下肌 (Infraspinatus)、 小圓肌(Teres minor)。這四條肌肉的合作,讓肩膀可以做內轉、外轉及外展等動作,同時維持肱骨頭固定在肩關節窩不至脫臼。

旋轉肌群肩負如此重大的任務,受傷的機會相對也大。據統計,近10%的20歲以下的人有旋轉肌群疾患,而在80歲以上的人,比例更是高達60%。在什麼狀況下,我們必須懷疑旋轉肌群有問題呢?

旋轉肌撕裂有什麼症狀?

旋轉肌撕裂主要包括兩大症狀:疼痛無力。疼痛主要在手高舉過肩時出現,例如梳頭或穿脫套頭衣服時會疼痛,此外也常見於側睡壓迫肩膀造成夜間疼痛。然而疼痛跟旋轉肌的撕裂程度並不成正相關,研究發現,許多旋轉肌的大範圍撕裂反而不會痛,可能因為旋轉肌撕裂的疼痛很多跟伴隨的滑囊炎有關。

旋轉肌撕裂的無力表現是手抬不高,較常見於全層或完全撕裂的狀態。然而五十肩也可能因為肩關節沾黏而手抬不高,簡單的區別方法是由另一個人幫忙將手抬高,若另一個人幫忙就能抬高,比較可能是旋轉肌撕裂無法出力;若另一個人幫忙也無法抬高,比較可能是肩關節沾黏的卡住,因而手抬不高。

若是運動員的旋轉肌撕裂,除了疼痛及無力以外,還會伴隨運動表現下降,例如投手的球速變慢、控球變差、或是續航力下降。

為什麼會旋轉肌撕裂?

旋轉肌撕裂的原因可以分為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指旋轉肌長期過勞或是隨時間造成的退化,例如長期過肩投球對旋轉肌造成累積的壓力、年紀大等因素。外在因素則是指周邊組織例如韌帶、骨頭,可能對旋轉肌施加過大的壓力,甚至夾擠旋轉肌造成發炎或撕裂。

旋轉肌撕裂的危險因子包括:

  • 過肩出力或承重的運動:棒球、羽球、網球、游泳、排球、高爾夫球及跳舞
  • 手需高舉過肩或承重的工作:廚師、甜點師、油漆水電師傅、家庭主婦
  • 肩胛肌群不穩定
  • 旋轉肌群肌力不足
  • 軀幹核心肌群無力
  • 慢性病,包括肥胖、糖尿病及高血脂等

旋轉肌撕裂怎麼辦?

肩部疼痛很多是來自頸椎的轉移痛,因此醫師第一步會評估肩膀疼痛的來源是肩膀還是頸椎,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許多肩部疼痛不只有肩膀組織的病灶,同時也有頸椎問題。此外,肩胛的穩定性、對稱性及活動狀態也是評估的重點。

診斷上,肌肉骨骼超音波是評估旋轉肌撕裂很重要的工具,可以即時檢查旋轉肌撕裂的大小,以及在動態動作下的表現,此外還可檢查是否合併其他狀況,例如鈣化性肌腱炎、滑囊炎、肱二頭肌腱炎等。

核磁共振可以更詳細的確認旋轉肌及不易由超音波檢查的組織,例如肩關節唇。當保守治療效果不彰、考慮開刀前,也是必須的檢查。

旋轉肌撕裂的治療方法

多數旋轉肌撕裂會以保守治療優先,常使用的治療方法包括:

  • 藥物: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建議短期7~10天使用,之後則是疼痛時才使用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治療性超音波、雷射等儀器可以止痛,並且輔助旋轉肌修復
  • 徒手運動治療:放鬆肩關節及週邊肌肉筋膜,並且強化旋轉肌、肩胛穩定肌群的肌力及穩定性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復健科醫師使用超音波導引將藥物精準注射到旋轉肌的撕裂處。部分研究顯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及玻尿酸都能改善旋轉肌局部撕裂的疼痛及肩膀功能,然而要提醒的是,打針注射不是一切,要加上復健運動訓練才能達到良好的療效
  • 體外震波:體外震波對旋轉肌鈣化性肌腱炎的效果佳,然而對旋轉肌撕裂的治療效果未明,仍待更多醫學研究確認

旋轉肌撕裂開刀需要復健嗎?

當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部分病人會需要開刀治療旋轉肌撕裂。但開完刀就不用復健了嗎?其實開完刀還更需要循序漸進的復健治療。統計顯示,旋轉肌的肌力要到開刀後6個月才回到正常狀態,因此術後6個月是最重要的期間,需要循序漸進的個人化復健訓練,從被動運動逐步進展到主動運動及肌力訓練。超過9成的術後癒合不良發生在6個月內,因此術後的復健訓練追蹤至關重要。

近期許多文獻發現,即使準備要開刀,術前的復健訓練對手術後的復原有幫助,建議跟您的復健科團隊討論個人化的訓練。

旋轉肌撕裂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論

旋轉肌群就像肩膀的核心肌群,讓肩關節擁有高活動度的同時維持足夠的穩定性。然而如此大的負擔讓旋轉肌長期承受壓力可能撕裂,造成疼痛及無力。儘早檢查接受循序漸進的復健治療,多數人可以克服旋轉肌撕裂,告別肩苦人生!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肩胛內側膏肓好痛,是病入膏肓嗎?

阿志算是半退休狀態,有時在自己的開心農場種些青菜,平常最常做的事是癱在沙發上滑手機,不時還會躺在床上滑手機。這天阿智起床發現左手抬不起來,只要手一舉高,上背肩胛骨的內側就劇痛,阿志想起這個痛點不就是中醫在說的膏肓穴嗎?自己不會是有什麼絕症、病入膏肓了吧…

什麼是「膏肓」?

膏肓」穴在中醫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位於第四、第五胸椎間兩旁約四橫指幅處。中醫認為,人體全身的病,統統與膏肓相關,而藥物又相對難以到達膏肓的位置,故若病氣已抵達膏肓,就難以治療,因此有「病入膏肓」之說。

以西醫來說,上背部,俗稱膏肓的位置,指從肩胛骨內緣到脊椎中線的區域,由斜方肌及大、小菱形肌包覆,其中還有許多神經通過,而肌肉的下方就是肺臟,因此在注射治療時會特別小心,中醫也有「上背薄如紙」之說,就是指這個區域在治療上的難處。

為什麼會膏肓痛?

膏肓痛最常見的原因是肌肉拉傷,例如搬重物、運動等。然而肌肉拉傷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不當的姿勢,例如在電腦前聳肩或向前傾的圓肩姿勢,會一直拉扯斜方肌及菱形肌,造成疼痛。不好的睡姿或寢具也可能因整晚維持不好的姿勢而拉傷肌肉。

此外,肩胛周遭的問題,例如肩膀旋轉肌撕裂、頸椎問題、五十肩等等,都可能連帶影響肩胛骨的活動,進而使接在肩胛骨上的肌肉受傷。

其他可能造成膏肓痛的因素包括:

  • 椎間盤突出
  • 椎管狹窄
  • 周邊神經壓迫
  • 脊椎側彎
  • 帶狀皰疹
  • 急症:例如心肌梗塞、肺動脈栓塞

膏肓痛有什麼症狀?

膏肓痛的區域包含從肩胛骨內緣到脊椎中線、肩胛骨內緣的上端到下端。
症狀包括:

  • 上述區域的鈍痛或劇痛
  • 手臂上舉無力,特別是要做過頭動作的時候
  • 手臂活動度受限、活動時會有噼啪聲
  • 肩胛骨看起來一邊比較突出

膏肓痛的治療方法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肌肉鬆弛劑等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及雷射等儀器可以輔助膏肓區域的肌肉放鬆;若膏肓痛的來源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則使用頸椎牽引
  • 徒手運動治療:放鬆膏肓的肌肉筋膜,並且強化肩胛的活動度及周邊肌群穩定性
  • 體外震波:放鬆並且促進受傷的肌肉修復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復健科醫師使用超音波導引將藥物精準注射到膏肓的斜方肌或菱形肌,使用的藥物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葡萄糖

膏肓痛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語

膏肓痛並不代表病入膏肓,只要經由醫師診斷找出原因,接受復健、徒手運動訓練及超音波導引注射,多數人可以擺脫膏肓痛,迎接無痛人生。

參考資料

  1. oshi SS, Hamra M, Newby DE. Diagnostic computed tomography in acute interscapular pain. Heart. 2020 Jan;106(2):126-163
  2. Ricci V, Özçakar L. Ultrasound Imaging of the Paraspinal Muscles for Interscapular Pain After Back Massage. J Sport Rehabil. 2019 Oct 18;29(6):830-832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肩頸上背痠痛好難受,成因及治療方法全解析

聆聆是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最近專案忙起來甚至會在公司加班到晚上十點,連運動的時間也沒了,回到家只想癱在床上滑個手機,然後就倒頭大睡。這天起床聆聆覺得脖子很僵硬,左右活動都有困難,甚至覺得疼痛。聆聆想說大概只是落枕,不以為意繼續上班,但症狀沒有減緩的趨勢,痠痛範圍反而越來越大,從肩頸、上背一直延伸到肩胛骨內側,疼痛已經嚴重影響聆聆的生活及工作,終於聆聆決定到復健科門診尋求協助。

肩頸上背痠痛的原因

肩頸上背的肌肉骨骼疼痛相當常見,是全球第四常見的疾患。據統計,約30% ~ 50%的人受肩頸上背疼痛所苦,特別是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上班族,有超過一半的人在一年內有肩頸上背疼痛的狀況。

儘管肩頸上背疼痛不常會危及性命,但造成的工作狀態不佳甚至提前離開工作崗位,是值得關注的問題。特別是青壯年上班族對時不時出現的肩頸上背疼痛若不以為意,可能變成慢性疼痛,長期影響工作生活,也干擾睡眠及生活品質。

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造成肌筋膜緊繃是肩頸上背疼痛最重要的原因。要提醒的是,肩頸上背疼痛的原因相當多,並不一定都是肌肉問題。可能的原因包括:

  • 肌肉筋膜:從後腦勺、肩頸部到肩胛骨內側的肌群許多互相連動,因此疼痛部位通常範圍很大。不當的姿勢讓肌肉筋膜承受過大的壓力造成傷害,是上班族肩頸上背痠痛最常見的原因。肌肉筋膜疼痛常會找到一個激痛點,壓下會非常疼痛
  • 頸椎小面關節炎:頸椎小面關節就像一節一節頸椎之間相接的卡榫,若受到過大的壓力就可能產生骨刺增生壓迫,症狀是頸部疼痛,也可能轉移到後腦、肩部及肩胛
  • 頸部椎間盤突出:椎間盤就像脊椎之間的緩衝墊,如果長期承受過大壓力就可能突出擠壓神經,造成疼痛及肩頸上背到上肢痠痛麻的表現
  • 肩部問題:五十肩、肩夾擠症候群及旋轉肌撕裂等疾病,也可能有肩頸周邊的疼痛
  • 心臟問題:心臟問題的轉移痛主要在左肩、背部及左上臂

上班環境調整這樣做

研究顯示,上班族工作環境包括電腦桌、椅子及滑鼠的高度及擺設,都會影響肌肉骨骼關節的受力,甚至造成疼痛不適。

舉例來說,頭部前傾會使頭的重量無法由中軸承受,造成頸椎受力增加,實驗顯示頭部每往前1公分會增加頸椎壓力1.2公斤,長久下來可能使頸椎提早退化或造成椎間盤突出,甚至壓迫神經。此外,頭部前傾還會拉扯背部的斜方肌及菱形肌等肌群,造成肌肉拉傷及肩頸上背痠痛。下面是上班族可以調整工作環境的方法:

  • 坐好坐滿,靠腰靠背

坐到椅子最底部,讓腰背支撐不要懸空;若背後有空洞感,可以加上靠墊。舒服的姿勢應該是腰桿打直、下巴微收,頭部正中不前傾,肩膀放鬆不聳肩。

  • 手肘撐好,手腕輕鬆

桌子的高度應該讓手肘自然以90度垂放在桌上,將上臂的重量轉移到桌上,手肘再向前遠離身體10-15公分以內,避免聳肩。以軟墊支撐手腕,或使用有柔軟凸起支撐手腕的滑鼠墊,以避免手腕過大的壓力壓迫正中神經,造成腕隧道症候群。

  • 螢幕上緣,對齊視線

螢幕的上緣應該對到視線的正前方、與視線平行。螢幕與眼睛的距離約40-70公分,讓肩頸放鬆避免駝背,簡單的測試方法是將電腦常用視窗開好,需要看細節時也不須身體前傾,才是適宜的螢幕與身體距離。

  • 常用設備,靠近身體

鍵盤、滑鼠、平板等需要經常使用的設備勿距離身體太遠,避免手肘過度向外伸展、以及過度拉扯肩膀肌腱。

  • 雙腳放平,輕鬆貼地

椅子的高度應該讓雙腳可以輕鬆自然平放地上,若需要踮腳尖,可能使小腿肌肉緊繃。避免翹二郎腿或盤腿,否則可能使髂脛束、臀肌或梨狀肌過度緊繃甚至造成疼痛。若腳懸空,可以在腳下放置腳凳補償懸空的高度。

臥室調整這樣做

睡眠環境中最影響背部穩定性的是枕頭及床墊。

  • 枕頭:若是側睡,躺下時枕頭的高度要約等於頸部到手臂的距離,讓頸椎及背部肌肉不致彎曲或拉長;若是平躺睡,應讓頸部些微向天空突出,因為頸椎正常幅度就是微彎向前
  • 床墊:若躺著時身體會下陷,則表示床墊可能太軟。因為人體上半身跟下半身的重量不同,建議每半年將床墊頭尾調換,避免床墊受力不平均導致支撐力下降

肩頸上背痠痛的治療方法

疼痛的處理方式包括:

  • 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肌肉鬆弛劑、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普拿疼):短期使用幫助症狀緩解
  • 徒手運動治療:放鬆肩頸緊繃的肌筋膜,並做頸部活動、肌力及穩定協調度訓練
  • 物理儀器復健治療:以熱療、電療及頸椎牽引等,放鬆緊繃的肌筋膜、增加循環
  • 乾針治療:使用毫針刺激肩頸上背周邊緊繃的肌肉激痛點
  • 超音波導引注射:經由超音波導引,復健科醫師可以精準注射增生藥物到受傷處

然而我們更希望的不只是緩解疼痛,而是要根除疼痛。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每週2 ~3次的肌力訓練可以增強肌肉骨骼系統的健康。許多研究都發現,強化頸部深層肌群、肩胛穩定肌群及核心肌群等,可以顯著降低肩頸上背疼痛,而紅繩懸吊訓練是一個很好的介入方式,下面是常用的訓練方法。

  • 起始位置:站在紅繩中間,兩腳張開與肩同寬,手肘彎曲呈90度,上臂貼在身體兩側,紅繩窄帶放在前臂靠近手肘處。
  • 動作:雙手用力壓紅繩帶子,並且肩膀向前彎曲90度,將身體跟著向前傾,背肌,腹肌及臀肌收縮,使身體呈一直線,維持5~10秒,再手壓帶子,回到起始位置。
  • 訓練目的:身體向前傾時,體重會因為地心引力而垂直向下,此時我們誘發上背,下背,及腹肌等核心肌群出力共同收縮,來達到身體呈現一直線的姿勢。

  • 起始姿勢:站在紅繩中間,兩腳張開與肩同寬,手肘彎曲呈90度,上臂貼在身體兩側,紅繩窄帶放在前臂靠近手肘處。
  • 動作:先壓紅繩,肩膀向前彎曲90度,身體呈現一直線後,用力壓紅繩,做出上背內收的動作,水平打開雙手,並將身體更向前傾,使身體保持一直線,維持5~10秒,再併攏雙臂,回到起始姿勢。
  • 訓練目的:增加上背出力收縮,並在動作過程中,維持上背,下背,腹肌等核心肌群的共同收縮,使身體保持穩定呈現一直線,此動作同時也會拉伸到胸大肌,故胸大肌太緊的人,剛開始訓練時不需將手臂打開至水平,可先從水平打開45度開始訓練,以免胸大肌拉傷。

  • 起始姿勢:站在紅繩中間,兩腳張開與肩同寬,紅繩窄帶在肩峰高度,手肘伸直,雙手手掌朝內,窄帶套在前臂靠近手肘處。
  • 動作:雙手用力壓紅繩,肩膀向前向上伸直,身體向前傾,三頭肌,闊背肌,腹肌及臀肌共同收縮,使身體呈一直線,維持5~10秒,再手壓帶子,回到起始位置。
  • 訓練目的:雙手伸直向前向上伸時,手臂的三頭肌以及背部闊背肌必須做出強力的離心收縮,來維持身體穩定呈現一直線,此動作可以更加訓練到平常較少活動到的背部穩定肌群。

肩頸上背痠痛的居家復健運動

  • 起始姿勢:趴在瑜珈墊上,雙手伸直向兩側打開。
  • 動作:肩胛骨向內夾,雙手向天花板方向抬高,並將上半身撐起,維持10秒,回到起始動作。
  • 訓練目的:藉由撐起上半身,來使背部伸直肌群用力,向內收縮肩胛骨,可以訓練菱形肌收縮,改善駝背體態;增加上背肌群的肌力,減少駝背的姿勢。建議每日進行3回合,10次/回合

  • 起始姿勢:坐在椅子上,背部挺直,雙手向前平舉,手抓彈力帶。
  • 動作:雙手向兩側張開,並收縮肩胛骨(肩胛骨向內靠攏),拉開彈力帶,維持10秒後,回到起始動作。
  • 訓練目的:拉開彈力帶可以訓練肩胛骨收縮,并伸展胸大肌,減少駝背姿勢,彈力帶的阻力可以做調整,配合每個人的上背肌力狀況。建議每日進行3回合,10次/回合

  • 起始姿勢:坐在椅子上,上身挺直,手扶在椅子兩側,雙腳伸直、勾起腳尖,腳跟點地。
  • 動作:雙手下壓椅子,將身體撐起,維持10秒鐘,再回到起始姿勢。
  • 訓練目的:藉由下壓椅子,訓練前鋸肌收縮;前鋸肌可以穩定肩胛骨在正確的位置,讓整個上背更加穩定。建議每日進行3回合,10次/回合

結論

肩頸上背痠痛不是小事,不僅影響工作效率更影響生活品質及睡眠,透過生活工作環境調整和適當復健及運動訓練,每個人都能脫離疼痛,回到無痛人生!

動作示範:仁生復健科診所 許芷聆 物理治療師

參考資料

  1. Hoy D, March L, Brooks P, Blyth F, Woolf A, Bain C, et al. The global burden of neck pain: estimate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0 Study. Ann Rheum Dis. 2014;73:1309–1315.
  2. Andersen LL, Saervoll CA, Mortensen OS, Poulsen OM, Hannerz H, Zebis MK. Effectiveness of small daily amounts of 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 for frequent neck/shoulder pain: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Pain. 2011 Feb;152(2):440-446.
  3. de Campos TF, Maher CG, Steffens D, Fuller JT, Hancock MJ. Exercise programs may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 new episode of ne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Physiother. 2018 Jul;64(3):159-165
  4. Edwards CM. Exercise Programs Targeting Scapular Kinematics and Stability Are Effective in Decreasing Neck Pain: A Critically Appraised Topic. J Sport Rehabil. 2021 Apr 20;30(6):952-955
  5. Tunwattanapong P, Kongkasuwan R, Kuptniratsaikul V. The effectiveness of a neck and shoulder stretching exercise program among office workers with neck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lin Rehabil. 2016 Jan;30(1):64-72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只有媽媽會得媽媽手嗎?

長年負責家中大小事的阿雪發現,她的手腕跟大拇指最近變得紅腫、明顯比另一隻手腕腫大,而且越來越痛,連拿杯子跟刷牙都有困難,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阿雪上網查資料覺得自己像是「媽媽手」,但是納悶自己又不是媽媽,怎麼會有媽媽手呢?想去看診,又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如果看這篇文章的你有跟阿雪一樣的困擾,請務必接著看下去。

什麼是「媽媽手」?

媽媽手的正式名稱是「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原因是大拇指長期的過度活動及出力,造成肌腱發炎,影響的兩條肌腱包括外展拇長肌 (abductor pollicis longus, APL)及伸拇短肌 (extensor pollicis brevis, EPB)。

媽媽手的名稱來自於新手媽媽常常將嬰兒的頭放在虎口,以大拇指伸直外展的姿勢,施力撐著嬰兒頭的重量,造成上述的兩條肌腱受傷,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產後媽媽會用大拇指擠奶,長久下來也造成肌腱拉傷發炎。

雖然多數人的疼痛部位在大拇指與手腕交接處,但大拇指施力及做動作時的疼痛感常會延伸到前臂,原因是媽媽手就是肌腱受傷,而媽媽手的肌腱並不是只有侷限在手腕,而是從前臂一路延伸,最後接在大拇指,負責大拇指的伸直及外展動作,因此肌腱的受傷常常不侷限在手腕。

不是媽媽為什麼還會有媽媽手?

在這個男女平權的時代,我也看過不少新手爸爸得到媽媽手,但是媽媽手其實不是新手爸爸媽媽專屬的疾病。據統計,媽媽手是最常見的手腕肌腱病變,常見於慣用手,產後媽媽其實只佔其中一部分,只要是大拇指重複活動出力的工作或活動,都是得到媽媽手的高危險群。

需要握拍的運動例如網球、高爾夫球都可能因大拇指過度用力造成媽媽手;廚房工作要切菜切肉以及維修工作也都是媽媽手的高危險群;我曾遇過病人是攝影師,需要大拇指撐著攝影器材因而得到媽媽手。

總而言之,媽媽手比你想像的還要常見,而且不是媽媽也可能會得媽媽手,重點是要避免長時間重複的大拇指及手腕出力承重。

一分鐘判斷是不是媽媽手

如果你跟阿雪一樣擔心自己有媽媽手?我們做兩個動作,快速區別是不是媽媽手。

  • 直接按壓

按壓大拇指側手腕的骨頭凸起處,如果疼痛就可能是媽媽手。

  • 拉扯發炎的肌腱
  1. 握拳,將大拇指握在掌心。
  2. 將手腕彎向小指側,如果疼痛就可能是媽媽手。

得了媽媽手怎麼辦?

如果一分鐘快速檢查讓你懷疑自己得了媽媽手,而且痛到懷疑人生,請洽復健科醫師。

復健科醫師會初步評估你是不是媽媽手,以及嚴重度,另外也要評估疼痛是不是其實來自頸部神經、周邊神經壓迫或是關節炎等等其他狀況。

復健科醫師同時會使用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媽媽手的肌腱發炎程度 (小複習:媽媽手的肌腱——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超音波可以評估發炎的肌腱及範圍,因為不一定兩條肌腱都發炎受傷,超音波另外也可以藉由局部血流增加以及周邊組織的增厚,更準確的評估受傷程度。

媽媽手的治療方法

媽媽手如果不治療也可能會好,前提是要改變造成傷害的壞習慣,而自然修復可能花上幾個月甚至到一年,如果疼痛已經影響生活品質,建議跟復健科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法,以下是可能的治療方法:

  • 急性期:疼痛難耐,做上面的快速檢查動作確認疼痛部位後冰敷。一次15-20分鐘,一天3-4次;但如果是六週以上的慢性期,冰敷反而會過度刺激患處。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消炎藥可以作為急性止痛之用,建議勿使用超過4週, 若消炎止痛藥只能暫時緩解症狀,還是應該跟復健科醫師討論解決之道,否則無異飲鴆止渴。
  • 護具:將手腕及大拇指根部固定,拇指關節可以不必固定。建議工作的時候戴護具即可,不必24小時使用。

  • 動作調整:最重要的一環,新手爸爸媽媽要調整抱小孩的姿勢,不要用大拇指撐著,而該改用手肘或手臂的力量,一般人則要避免大拇指重複外展及伸展出力工作的強度與頻率,否則邊治療邊受傷,很難完全痊癒。
  • 物理儀器復健治療:熱療、低能量雷射、電療等儀器有止痛或加速組織修復的效果。
  • 徒手復健治療:由治療師執行軟組織鬆動及按摩等技術。
  • 超音波導引注射:經由超音波導引,復健科醫師可以精準將藥物送到發炎的肌腱:
  1. 注射藥劑以類固醇為主。類固醇注射可以最快速的緩解症狀,如果已經疼痛難耐影響生活甚至睡眠,可以考慮直接注射,若症狀還可忍受,則可嘗試上述的保守治療2到6週。
  2. 很多人聽到類固醇就下意識覺得對身體不好、很可怕。其實以局部注射類固醇而言,一年不超過四次,對沒有特別疾病的人基本上是安全的。試想如果類固醇那麼可怕,怎麼還會是西醫不可或缺的藥物呢?類固醇使用不當有害沒錯,用得好就是可以幫我們解決問題的好物。
  3. 副作用主要包括兩項,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發生:
    ➤注射處皮膚色素褪去。簡單說就是變白,但是跟周圍的皮膚顏色會格格不入,一般會慢慢恢復。
    ➤注射處的皮下脂肪萎縮,造成手腕骨頭比另一側明顯突出。

媽媽手的復健運動

媽媽手的復健運動著重在手腕及大拇指的活動度及肌力訓練,疼痛比較緩解之後,可以開始做手腕及大拇指伸展運動,避免關節肌腱的僵硬,等到伸展不會痛時,進階到手腕及大拇指的肌力訓練。

請把握一個原則,復健運動不是做到越痛越有效,做到有點緊繃微痠即可,痛就表示太過了,強度跟頻率需要調整。

  • 手腕及手指伸展
  1. 手腕向手背方向伸展
  2. 手腕向手心方向伸展
  3. 手腕向小指側(尺側)伸展
  4. 手腕向大拇指側(橈側)伸展
  5. 五隻手指向外張開到最大
  6. 以上各個方向伸展1次維持10-15秒,一個循環做3次,一天至少做3個循環

  • 手腕肌力訓練
  1. 手腕向手背方向伸展,與不痛側手互頂,互不被推開
  2. 手腕向手心方向伸展,與不痛側手互頂,互不被推開
  3. 手腕向小指側(尺側)伸展,與不痛側手互頂,互不被推開
  4. 手腕向大拇指側(橈側)伸展,與不痛側手互頂,互不被推開
  5. 1次維持10-15秒,一個循環做3次,一天至少做3個循環

  • 大拇指肌力訓練
  1. 手握軟球或毛巾,大拇指及其他四指分別由兩側緊握
  2. 1次維持10-15秒,一個循環做3次,一天至少做3個循環

仁仁好關鍵

  1. 媽媽手不是媽媽專屬的疾病。從事使用大拇指及手腕頻率過高的運動及工作者,都是得到媽媽手的高危險群。
  2. 媽媽手的治療包括物理儀器復健、超音波導引注射、藥物、輔具、徒手物理治療等等,宜與復健科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
  3. 局部類固醇注射沒有那麼可怕,透過超音波導引注射,可以準確地將最少的類固醇劑量注射到患處,得到治療的好處,並且將副作用降到最低。
  4. 除了跟著復健科醫師的建議把媽媽手疼痛處理好,還是要找出原因,是哪個動作傷到肌腱,盡可能調整,並且加強肌力訓練,才能跟媽媽手說掰掰。
參考資料
  1. LANE, L. B., BORETZ, R. S., & STUCHIN, S. A. (2001). Treatment of De Quervain’s Disease: Role of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26(3), 258–260.
  2. Menendez, M. E., Thornton, E., Kent, S., Kalajian, T., & Ring, D. (2015).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prescription of full-time versus as-desired splint wear for de Quervain tendinopathy. 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 39(8), 1563–1569.

Photo credit:Marco Verch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手肘內側好痛痛——談高爾夫球肘及尺側副韌帶受傷

手肘痛痛的,會不會是網球肘?不過我痛的位置是在手肘內側,而網球肘好像是手肘外側疼痛,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手肘內側疼痛的兇手——高爾夫球肘

手肘內側疼痛的患者比外側少很多,雖然人數不到外側疼痛頭號兇手網球肘的1/3,然而讓人困擾程度不會輸網球肘,而手肘內側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是「高爾夫球肘 (golf elbow)」。

「高爾夫球肘」的正式名稱是肱骨內上髁炎 (medial epicondylopathy of elbow),跟網球肘一樣,高爾夫球肘的正式名稱字面上乍看像是骨頭發炎,但其實是負責手腕屈曲的肌腱受傷(小複習:網球肘是負責手腕伸展的肌腱受傷)。負責手腕屈曲的肌肉群從手腕延伸,最後肌腱附著在手肘內側,因為經年累月的過度使用而受傷。

大家想像一下高爾夫球揮桿的動作,如果你是右撇子,你的右手就是trailing arm,業餘高爾夫愛好者擊球瞬間之後,常常會以trailing arm手腕由往手背彎曲的姿勢,用力往手心方向彎曲出力並且加上旋轉,以求將球揮得更遠,孰不知就是這個姿勢使手腕屈曲的肌腱受傷。有趣的是,統計顯示高爾夫球肘常發生於業餘高爾夫愛好者,職業高爾夫球選手揮桿時會避免上面的動作,同時也以更多身體的力量代替手腕的出力。

愛打高爾夫球,但怎麼是手肘外側疼痛?別擔心,你不是異類。據統計,高爾夫球愛好者最常見的手肘疼痛原因其實是網球肘,只是高爾夫球肘太有名,讓打高爾夫球的人都以為自己是高爾夫球肘。

除了高爾夫球,網球、棒球、以及舉重等需要很強手腕握力的運動,都可能造成高爾夫球肘。然而受高爾夫球肘所苦的最大族群,不是運動員或運動愛好者,而是從事勞動工作或家事的你我。

據統計,90%的高爾夫球肘發生在一般人而非運動員,主要來自重複的手腕活動及出力拿重物,經年累月的小傷害累積造成負責手腕屈曲的肌腱損傷退化,因此請不要小看高爾夫球肘,他可能就在你我身邊!

手肘內側疼痛的兇手——尺側副韌帶受傷

手肘內側疼痛的兇手之二,是尺側副韌帶受傷((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of elbow)。沒聽過這個疾病嗎?有聽過號稱台灣最強左投的旅美棒球好手郭泓志吧,郭泓志曾因尺側副韌帶撕裂而動過兩次Tommy John韌帶重建手術,而後經歷復健,持續在美國大聯盟發光發熱,成為第一個入選大聯盟明星賽的台灣選手。
尺側副韌帶受傷在棒球投手本來就不少見,近年來運動風氣興盛,尺側副韌帶受傷在復健科門診出現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例如巴西柔術的關節技,就有可能造成尺側副韌帶的傷害。尺側副韌帶分成前後兩束,前束 (anterior bundle)在手肘伸直時緊繃維持穩定、手肘彎曲時放鬆;後束 (posterior bundle)的作用則相反,是在手肘彎曲時緊繃維持穩定、手肘伸展時放鬆。因此尺側副韌帶可以維持肘關節活動時的穩定度,對於肘關節需大角度活動施力的運動尤其重要。

棒球投手投躑快速球時會將肘關節外翻 (valgus)到極限,會將尺側副韌帶拉緊且施加很大壓力,長期下來會造成尺側副韌帶累積性傷害,甚至撕裂。即使還沒到撕裂的程度,尺側副韌帶長期勞損可能使其穩定肘關節的能力下降,造成肘關節的磨損退化,以及傷害到鄰近的尺神經。

一分鐘判斷手肘內側疼痛

    • 高爾夫球肘

我們做一個動作,初步檢測是不是高爾夫球肘。

  1. 手肘疼痛的手伸直握拳,手腕往手背的方向伸展。
  2. 不動的手壓著疼痛側手心。
  3. 疼痛側手腕出力頂另一隻手。
  4. 如果手腕出力時覺得手肘疼痛,就可能是高爾夫肘。

    • 尺側副韌帶

尺側副韌帶受傷有三個特色:

  1. 明確的壓痛點,由肱骨內上髁往手腕方向不遠處。
  2. 如果是投手,投出球前的加速動作,在手肘內側有明顯的痛點。
  3. Milking maneuver:手肘彎曲90度,肩膀外展90度並且外旋到極致,施測者將受測者的大拇指往後拉,給尺側副韌帶外翻壓力,若造成疼痛或肘關節鬆弛、關節空隙變大,就可能有尺側副韌帶受傷。

手肘內側疼痛怎麼辦?

如果上面的快速檢查讓你懷疑自己是高爾夫球肘或尺側副韌帶受傷,復健科醫師就在你身邊。

復健科醫師會做詳細的身體檢查,先初步評估手肘內側的疼痛是不是網球肘或尺側副韌帶受傷,或者疼痛可能來自頸部神經或周邊神經壓迫。

復健科醫師同時會使用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高爾夫球肘肌腱以及尺側副韌帶的受傷程度,確認是否有肌腱內鈣化、撕裂或是血管增生等狀況,若發現肘關節有積水或骨頭表面不規則的情形則暗示關節可能長期磨損甚至提早退化。

高爾夫球肘若經過治療但疼痛持續,醫師會建議X光及核磁共振 (MRI)檢查,確認是否有骨折、游離骨(loose body),或是合併其他肌腱韌帶等軟組織傷害。

尺側副韌帶受傷主要以肌肉骨骼超音波或MRI檢查為主,必要時會建議接受關節鏡檢查及治療。

高爾夫球肘的治療方法

高爾夫球肘跟網球肘的處理原則類似,雖然不治療也有可能會好,但是症狀可能持續數個月甚至數年,而且還不一定會完全復原。所以為了不被疼痛干擾、提升生活品質,還是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下是高爾夫球肘的各種治療方法:

  • 急性期:疼痛難耐,做上面的快速檢查動作確認疼痛部位後冰敷。一次15-20分鐘,一天3-4次。
  • 口服普拿疼 (acetaminophen):作為優先使用的口服止痛藥,副作用較少。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止痛,但勿使用超過兩週,研究顯示可能影響肌腱修復。
  • 動作調整:最重要的一環,運動員要調整擊球姿勢以及施力,一般人則要避免手腕重複性工作的強度與頻率,否則邊治療邊受傷,很難完全痊癒。
  • 手肘輔具:高爾夫球肘輔具是一圈彈性帶,用來抵銷肌腱的壓力。置放的位置是手肘最痛的點再往手腕方向2公分。建議工作時都要戴著。

  • 物理儀器復健治療:治療用超音波、低能量雷射、電療等儀器有止痛或加速組織修復的效果。
  • 徒手復健治療:由治療師執行肘關節鬆動或是軟組織按摩等技術。
  • 體外震波:最大的優點是無侵入性,讓能量穿透表皮直達受傷的組織,促進修復,施打的發數與強度及頻率由醫師依臨床狀況建議。有些病人會問,體外震波跟市面上的按摩槍是不是差不多?確實都是能量,但強度差異很大。以車子做比喻,法拉利跟國產車一樣是車子也都會跑,但真的開起來就是有差。
  • 超音波導引注射:經由超音波導引,復健科醫師可以精準注射、治療患處。注射治療高爾夫球肘時特別要注意尺神經 (ulnar nerve),避免針傷害到神經,因此務必要使用超音波導引注射:
  1. 類固醇:可以快速緩解疼痛,但是長期來說對組織反而有害,因為類固醇對發炎疾病有效,但高爾夫球肘基本上是肌腱過度使用造成的受傷退化,而不是發炎。如果痛到受不了時可以考慮類固醇注射暫時度過難關,但要跟醫師好好討論利弊。
  2. 高濃度自體血小板 (Platelet-rich plasma, PRP):相較於高濃度葡萄糖是刺激組織自我修復,PRP更進一步,直接將生長因子送到需要修復的組織,研究顯示PRP對於高爾夫球肘疼痛有漸進式的改善,長期而言絕對是比類固醇更好的選擇
  3. 高濃度葡萄糖:利用高濃度葡萄糖刺激肌腱自我修復,優點是對身體不會有任何傷害,但理論上效果比起PRP會差些,且通常需要治療不只一次。

手肘尺側副韌帶受傷的治療方法

手肘尺側副韌帶受傷的急性期、口服藥物、動作調整使用原則類似高爾夫球肘如上述。

若是拉傷或部分撕裂傷,會先休息6週並接受物理治療,包括物理儀器治療及漸進的肌力訓練。部分研究顯示,超音波導引注射增生治療,包括PRP及高濃度葡萄糖,可以促進手肘尺側副韌帶復原。

嚴重手肘尺側副韌帶撕裂傷則是以手術重建為主。郭泓志接受的Tommy John手術就是手肘尺側副韌帶重建,得名於1970年代的美國大聯盟選手Tommy John,因為他也是手肘尺側副韌帶撕裂的受害者。

高爾夫球肘的復健運動

上面提到的治療主要是被動的部分,是由醫療人員或儀器幫你處理的,但是要恢復健康,別忘了自己也要盡一份力唷!疼痛比較緩解之後,可以依序做下面的復健運動。請把握一個原則,復健運動不是做到越痛越有效,做到有點緊繃微痠即可,痛就表示太過了,強度跟頻率需要調整。

  • 伸展手腕屈曲肌群
  1. 不痛的手將疼痛側手腕往手背的方向拉。
  2. 1次維持10-15秒,一個循環做3次,一天至少做3個循環。

  • 等長肌力訓練
  1. 痛側手伸直,手腕維持正中,肌腱維持正常的長度所以叫做「等長」。不痛的手頂著痛側手心,然後兩隻手腕出力互頂,手腕維持此姿勢,互不被推開。
  2. 1次維持10-15秒,一個循環做3次,一天至少做3個循環。

  • 離心肌力訓練
  1. 痛側手伸直,手腕往手掌方向微彎,肌腱比正常的長度稍微拉長所以叫做「離心」收縮。不痛的手頂著痛側手背,然後兩隻手腕出力互頂,手腕維持此姿勢,互不被推開。
  2. 1次維持10-15秒,一個循環做3次,一天至少做3個循環。

尺側副韌帶受傷的復健運動

尺側副韌帶受傷後的訓練原則是先恢復關節活動度,之後訓練手腕屈曲肌群,也就是上述高爾夫球肘的復健運動。

什麼時候可以回到運動場或工作?

終極目標是可以不帶疼痛而且功能正常的回到運動及工作場域,不過治療中且症狀持續改善的狀況下就可以逐漸從事肌力訓練以及強度較低的改良運動,並沒有要完全康復才能回到場上。

然而運動員該做的運動姿勢調整還是要做,例如揮拍由骨盆及髖部出力,以及反拍拍擊使用雙手持拍;工作造成的網球肘則是要注重工作內容的調整,或是降低強度及頻率。

經過循序漸進的治療訓練,尺側副韌帶輕度撕裂多數可以在受傷3-4個月後回到運動場上。

仁仁好關鍵

  1. 即使不打高爾夫球,高爾夫球肘依然可能找上門。使用手腕頻率過高的運動及工作都是高爾夫球肘的危險因子。
  2. 高爾夫球肘的治療包括物理儀器復健、超音波導引增生注射治療、藥物、輔具、徒手物理治療等等,宜與復健科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
  3. 除了跟著復健科醫師的建議把高爾夫球肘疼痛處理好,還是要找出原因,是哪個動作傷到肌腱,盡可能調整、適度休息,並且加強肌力訓練,才能跟高爾夫球肘說掰掰。
參考資料
  1. Shiri, R., Viikari-Juntura, E., Varonen, H., & Heliovaara, M. (2006). Preval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Lateral and Medial Epicondylitis: A Population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64(11), 1065–1074.
  2. Reece CL, Susmarski A. Medial Epicondylitis. [Updated 2021 Apr 20].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1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7869/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大腿前側好痛,竟然是股四頭肌撕裂!

儘管已經年屆50,阿彥依然是運動健將,跑步、足球及籃球都是箇中好手。這天跟朋友踢了整天足球,隔天依然體能滿檔去爬郊山。然而下山的時候速度快了些,在腳掌踩地、膝蓋要打直的瞬間,阿彥聽到「啪」一聲,接著大腿接近膝蓋的地方開始腫痛,連走路都沒辦法。阿彥硬撐著下山,接著直接到復健科報到。醫師用超音波詳細檢查後發現阿彥的股四頭肌末端撕裂,此外已經有血腫的狀況。阿彥很擔心會不會以後再也無法運動了,醫師告訴阿彥用增生療法搭配循序漸進的復健運動訓練,他一定可以再回到運動場上,聽到這裡阿彥就放心了。

股四頭肌在哪裡?為什麼重要?

股四頭肌(Quadriceps)是大腿前方的大肌群,由股直肌(Rectus Femoris)、股外側肌(Vastus Lateralis)、股內側肌(Vastus Medialis) 與股中間肌(Vastus Intermedius)四條肌肉組成。

股四頭肌主要負責髖部彎曲及膝蓋伸直的動作,例如踢球、走路跑步時的擺盪及腳掌著地要踏出的瞬間出力。其中股直肌還要負責穩定骨盆,避免跑跳著地或踏出腳步時產生骨盆的向前位移。然而股四頭肌並不是獨自工作,必須與大腿後肌共同協調合作才能做出良好膝蓋彎曲伸直的動作,若協調不順或其中一組肌群的肌力不足/失能,就可能給膝蓋帶來過大的壓力,造成前/後十字韌帶受傷及半月板撕裂等狀況。

為什麼股四頭肌會撕裂?

股四頭肌撕裂常見於需要爆發力衝刺、快速變換方向的運動,例如籃球、排球、羽球。在平地慢跑對股四頭肌造成的壓力不大,然而跑下坡則會對股四頭肌帶來很大的壓力,增加撕裂的風險。此外,在耐力運動的末期,例如10公里的跑步,股四頭肌會因為已經累積了許多疲勞、且承擔減速及落地時的壓力,因此肌腱撕裂的風險也較高,建議運動後還是要給身體足夠的休息時間,耐力型運動也要在專業指導下逐漸提升強度。

股四頭肌撕裂發生在慣用腳的機率是非慣用腳的兩倍,可能跟在功能性動作時的肌力不協調不佳有關。2022年的研究發現,若股四頭肌或大腿後肌曾經受傷過,或參與高強度運動,則產生股四頭肌撕裂的風險較高,然而股四頭肌撕裂跟年紀及體重沒有明顯的關聯性,重點是強化肌群的協調穩定性及強度,並不會因為年紀較大,股四頭肌撕裂的風險就較高。

股四頭肌撕裂有哪些症狀?

若有下列狀況就可能是股四頭肌拉傷或撕裂,建議儘速就診。

  • 聽到「啪」一聲,之後大腿前側越來越腫脹
  • 無法將身體重量放在受傷側的腳
  • 膝蓋前側往大腿方向覺得疼痛
  • 大腿前側可能會有發現凹陷,常在膝蓋前側往上2公分
  • 膝蓋難以伸直,會疼痛或無力
  • 躺著時無法將患側下肢抬高

股四頭肌拉傷/撕裂怎麼辦?

若懷疑股四頭肌拉傷或撕裂且疼痛,可使用拐杖輔助行走。急性期可冰敷15 ~ 20分鐘減緩腫脹,搭配止痛藥物紓緩症狀,將患部適度加壓可降低之後產生血塊的機率。

股四頭肌的部分撕裂通常不需要開刀,復健科醫師以超音波評估股四頭肌拉傷或撕裂的程度不僅可以快速診斷,若有積血更可能以超音波導引將血塊抽吸出來,並且搭配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促進拉傷或撕裂的股四頭肌修復。值得一提的是,超音波也可以追蹤復原程度,作為後續復健運動的參考。

若是較為嚴重的股四頭肌撕裂,則會建議休息3 ~ 6週,並且每週追蹤復原程度,再評估後需活動的進程。股四頭肌完全撕裂相當少見,但若發生則需要開刀縫合。

股四頭肌拉傷/撕裂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當躺著稍微抬腳不會疼痛,就可以開始從事復健運動。要特別一提的是,不要做到會覺得疼痛的程度。股四頭肌居家復健運動如下,要注意的是,實際復健進展因人而異,請與你的醫師及治療師教練討論自己的復健運動進度,以及回到運動場上的進程。

結語

大腿前側的疼痛,常跟股四頭肌拉傷或撕裂有關,若疼痛持續影響生活,應儘早就醫,評估股四頭肌及周遭關節韌帶等軟組織,若能及早發現、及早處理,多數股四頭肌的拉傷及撕裂可以完全康復,讓我們不留下舊傷、回到運動場上奔馳!

參考資料

  1. Mendiguchia J, Alentorn-Geli E, Idoate F, Myer GD. Rectus femoris muscle injuries in football: a clinically relevant review of mechanisms of injury,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 Br J Sports Med. 2013 Apr;47(6):359-66.
  2. Lipps DB, Oh YK, Ashton-Miller JA, Wojtys EM. Effect of increased quadriceps tensile stiffness on peak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strain during a simulated pivot landing. J Orthop Res. 2014 Mar;32(3):423-30
  3. Pietsch S, Pizzari T. Risk Factors for Quadriceps Muscle Strain Injuries in Sport: A Systematic Review.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22 Jun;52(6):389-400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神的弱點:阿基里斯腱受傷如何治療、訓練?

             林杏青 醫師

美國網球名將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日前宣布因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傷勢退出法國公開賽;美國職業籃球明星球員凱文‧杜蘭特(Kevin Durant)亦於2019年美國職業籃球聯盟(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總冠軍賽第五戰因阿基里斯腱撕裂而缺席隨後的系列賽,究竟阿基里斯腱的重要性為何?受傷後又該如何治療和預防保健呢?

無堅不摧的阿基里斯腱?

阿基里斯腱位於小腿後肌末端與跟骨相接處,可以幫助我們做踮腳尖的動作,同時也是全身最強壯的肌腱。阿基里斯腱的名稱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戰士阿基里斯,阿基里斯的母親為了讓他的肉體能抵抗任何傷害,因此雙手握著他的腳跟將他浸入泡了能讓人無堅不摧的神河中,唯獨少泡了雙手握住的地方,也就是阿基里斯腱,因此阿基里斯腱成了阿基里斯唯一的弱點,最後他也因此喪命。作為全身最厚實的肌腱, 阿基里斯腱確實強壯,然而受傷的狀況並不少見。

為什麼阿基里斯腱會受傷?

阿基里斯腱傷害常發生在男性、年齡大於三十歲、體重過重、有糖尿病、小腿後肌緊繃或肌耐力不足 、膝關節或髖關節周圍肌群穩定度不佳的人。在訓練因素方面,過高的運動量常常是主因。所謂過高的運動量包含運動強度及時間,例如平常只是在平地慢跑的人突然進行越野衝刺、或是平常只在運動場跑十分鐘的業餘跑者突然參加十公里馬拉松路跑。

運動時的裝備,如不當的鞋具常常也是造成傷害的原因。此外,像是籃球、網球這類需要快速變換行進方向角度的運動,也是造成阿基里斯腱受傷的危險因子。

避免只做一種運動

不同運動之間相互搭配訓練,可以避免同一種傷害的耗損反覆累積。譬如馬拉松跑者可以在訓練期間同時搭配游泳、瑜珈、重量訓練,來達到訓練心肺功能、肢體穩定控制、柔軟度、肌力等的效應,又避免運動本身的微創傷在身體還沒休息夠、組織能變強之前,不斷耗損。

如何診斷阿基里斯腱傷害?

多數時候,復健科醫師經由理學檢查如觸診就可以診斷阿基里斯腱傷害。肌腱在X光下無法成像,因此X光的角色有限。高解析度肌肉骨骼超音波是影像診斷阿基里斯腱傷害的首選,復健科醫師可以用肌肉骨骼超音波快速診斷阿基里斯腱的受傷及發炎程度;核磁共振檢查也可以評估阿基里斯腱傷害的程度,然而通常等待檢查的時間過長,比不上超音波檢查即時。

治療的第一步:止痛

疼痛緩解的方法,除了傳統的止痛藥及物理治療,復健科醫師可以在高解析度肌肉骨骼超音波導引下,將藥物精準注射到阿基里斯腱的發炎或撕裂處,達到疼痛緩解及組織修復的效果。有些研究指出,體外震波也對阿基里斯腱傷害有止痛及治療效果。

類固醇可以快速緩解疼痛,然而類固醇可能造成組織結構弱化甚至更容易肌腱斷裂,因此不建議過度使用。增生療法例如高濃度葡萄糖及高濃度自體血小板可以增加局部生長因子,復健科醫師可經由超音波導引將藥物精準注射到病灶處,達到止痛及組織修復的效果。

受傷後還可以繼續運動嗎?

除非因為阿基里斯腱嚴重斷裂尚未開刀、或嚴重疼痛到即使把重心放在沒受傷的腳上都無法站立,在急性疼痛發炎開始降低時大多數人都可開始進行訓練。當然每個人受傷的情形不同,是否適合開始還是需要由醫師綜合影像和臨床表現進行專業判斷。

和其他所有肌鍵傷害一樣,逐漸承重的運動除了本身就有降低發炎水腫、止痛的效果,更有助於受傷處的肌腱和周圍的肌肉變得更強壯。剛開始訓練時或訓練進階時稍微產生疼痛是正常反應,不代表患處變得更糟。運動時產生的疼痛一般以「受傷時最疼痛的狀況」的40%疼痛為許可範圍,如果疼痛超過這個狀況,可減少踮腳支撐的幅度或反覆次數。

阿基里斯腱受傷後肌力訓練

第一期:膝蓋伸直以及微彎下訓練用雙腳腳尖反覆站立支撐體重

訓練期間以腳尖撐起身體重量站立再放下,建議可以每天每種(伸直/微彎)做兩組,每組三回合各十五下。在疼痛逐漸減少和越做越輕鬆時,把重心放到受傷的腳上。
第二期:膝蓋伸直以及微彎下訓練用單腳腳尖反覆站立支撐體重

訓練期間以腳尖撐起身體重量站立再放下,建議可以每天做兩組,每組三回合各十五下。越來越輕鬆時也可以加上負重,如手持啞鈴慢慢增重。

第三期:膝蓋伸直以及微彎下訓練用單腳腳尖,在階梯(或小凳子)邊緣反覆站立支撐體重
訓練期間以腳尖撐起身體重量站立再放下,建議可以每天做兩組,每組三回合各十五下。越來越輕鬆時也可以加上負重,如手持啞鈴慢慢增重。
伸展運動放鬆腿後肌
在膝蓋伸直及微彎下進行腿後肌拉筋,建議拉到有點緊繃感,每次持續三十秒到一分鐘。

結語

雖然我們沒有能讓身體無堅不摧的聖水,不過如同所有受傷後的恢復原則,透過循序漸進的休息、消炎止痛,之後逐漸訓練活動度直到恢復正常,然後訓練肌力和肌耐力,再訓練敏捷、協調、爆發力, 我們可以走過傷害,重返生活及賽場。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只有長輩需要看復健科醫師嗎?

「原來運動傷害可以看復健科?!」

「我以為關節痛就是要照X光,原來復健科醫師還能用超音波找到病灶!」

如果你也有以上的疑惑,請繼續看下去。

接下來的資訊能讓你對新世代的復健科能為你做什麼,有近一步的認識,避免眾裡尋醫千百度,暮然回首卻依舊茫然不知自己該找什麼樣醫師的窘境。

什麼是復健?

復健顧名思義,就是恢復健康。英文則是rehabilitation,意思是透過各種治療方法及訓練或輔助工具,讓病人回到正常的生活。對岸的翻譯更直白,叫做「康復科」。所以復健就是透過各種方法,讓你早日康復。然而方法並不只侷限於傳統的物理儀器治療,熱敷、拉腰、電療等等是復健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既然復健的目的是恢復健康,涵蓋的領域想當然爾相當廣泛,包含了關節肌肉軟組織(肌腱韌帶等疾病、運動傷害(例如十字韌帶撕裂或肌肉拉傷)、神經疾病(例如腦中風及腦傷)、小兒疾病(例如發展遲緩及構音不全)、心肺疾病、老人疾病(例如骨質疏鬆)、癌症復健等等,都是復健科醫師的防守範圍!

所以,不是只有長輩才需要復健;從大雞慢啼不講話的孩子到愛好運動的人到上下樓梯膝蓋感覺卡卡的長輩,都可能需要復健的介入,解除疼痛、增進身體功能,進而回到正常的生活及職場,還有到讓腦內啡肆意奔放的運動場上揮灑汗水!

復健科醫師能為你做什麼?

復健是一個團隊,包括復健科醫師、治療師、護理師、運動傷害防護/指導員、營養師、藥師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各司其職為「人」恢復健康提供自己的專業。

我不用「病人」這個詞,是因為不少需要復健的人是處於亞健康狀態,雖然還不到傳統上疾病的程度,但是可能有姿勢或結構問題造成組織受損,此時復健科醫師會評估姿勢調整、輔具使用或運動治療的需要,給予相應的治療及建議,並轉介給其他專業人員。若是已經達到疾病的程度,當然是評估並且進行治療。

那實際上,恢復健康的流程會是怎麼樣呢?

肌肉關節疼痛怎麼處理?

復健科醫師會先依據病史及身體檢查初步評估,若懷疑骨折或神經系統有嚴重傷害,會安排X光、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檢查,然而實務上一般關節肌肉疼痛,真正需要進階檢查的狀況其實沒有那麼多。

我常笑笑跟不需要X光檢查的病人說:「你其實不需要X光檢查,還是你只是想接受輻射治療殺一下身體的病菌?」其實醫師比病人更害怕遺漏病灶耽誤病情,所以如果下次看診時醫師建議不用照X光,就請相信專業吧!

值得一提的是,肌肉骨骼超音波可以即時看到靜態及動態的肌肉骨骼關節狀況,發現關節發炎積水及肌腱/韌帶撕裂,這些情形都是臨床上很常見,然而X光無法檢查的狀況,甚至超音波有時候可以發現X光都無法發現的微小骨折。

因此, 肌肉骨骼超音波可說是復健科醫師診斷肌肉關節疼痛的秘密武器!但如果你覺得超音波只能幫助醫師診斷,那你就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以下用一個常見的臨床場景介紹,在復健科門診的診斷及治療狀況。

恢復健康- 以運動傷害疼痛為例

運動造成的關節肌肉韌帶傷害很常見,例如自由式游泳選手,因為肩膀重複性的活動,常常有旋轉肌袖撕裂(rotator cuff tear)的情形。

若有肩膀疼痛,復健科醫師會先檢查評估可能受影響的構造,接著使用骨骼肌肉超音波確認受傷的肌腱韌帶等軟組織。

超音波檢查後有初步的診斷,復健科醫師會安排治療計劃:包括儀器治療、藥物、肌力強化訓練或放鬆等,而在有劇烈疼痛發炎或是肌腱撕裂的狀況,復健科醫師可能會為病人實施「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在骨骼肌肉超音波輔助下,將藥物精準注射到病灶處

精準的診斷及治療將復健科帶入一個新的境界,不再是大家印象中的熱敷電療拉腰做到飽,但是永。遠。不。會。好;對病情疑惑得到的回覆也不會一直是:「慢慢來,我們繼續做復健⋯⋯」

透過復健科醫師的第三隻眼睛-超音波,發現明確的病灶,復健科醫師更能跟運動訓練專業人員合作,共同為病人規劃個人化的訓練菜單。

記得嗎?復健的目標是恢復健康,而不是永無止盡的復健。每個復健科醫師心裡想的都是如何讓你回到生活或是賽場,這才是真正的康復!

仁仁好關鍵

1. 復健的目標是透過各種治療及訓練恢復健康,重回生活及賽場,不是一直熱敷電療拉腰拉脖子!
2. 復健科可以處理的疾患包括:關節肌肉軟組織(肌腱韌帶等)疾病、運動傷害(例如十字韌帶撕裂或肌肉拉傷)、神經疾病(例如腦中風及腦傷)、小兒疾病(例如發展遲緩及構音不全)、心肺疾病、老人疾病(例如骨質疏鬆)、癌症復健等。
3. 肌肉骨骼超音波讓復健科醫師對於關節肌肉疼痛的診斷及治療進入精準醫學的層次。


參考資料
1. David X. Cifu (2020).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Philadelphia, PA: Elsevier.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看復健科醫師,需要準備什麼?

為什麼看復健科醫師要準備資料?

「現在不是有雲端病歷了嗎?你們都查得到啊,為什麼我要準備資料?」

如果你知道健康存摺跟雲端藥歷等系統,可能會疑惑,為什麼看醫師還要自己準備資料,不是健保卡一插就什麼都查得到嗎?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總是骨感。

確實有雲端藥歷可以查到健保藥物,但如果開立的是自費藥物,雲端藥歷是查詢不到的;而影像、檢查報告、藥物等等資料,各醫療院所上傳的時間都不一定,並不是一看完病,馬上就可以從雲端讀取到資料。

更重要的是,請記得雲端系統畢竟依賴電腦跟網路連線,其實連線問題並不少見(你的瀏覽器會一直轉啊轉,轉不出畫面,診間連線到健保署的雲端有時候也會),試想你等了好久終於要看診了,但醫師一直查不到你的雲端藥歷,醫師跟病人可能就只能相看兩無言。

醫師畢竟不是神,在缺少資訊的情況下做出的醫療處置,終究比不上在完整資訊下做的決策。自己的健康,是不是自己也該負些責任,做些準備呢?

沒有過去,就沒有未來

醫療院所做的X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影像光碟以及上述檢查的文字報告都可以拷貝出來。帶著過往的資料,可以讓醫師更了解你的過去,也才能跟你一起面對現在跟未來的問題。

1. 影像檢查光碟與報告:

帶著影像光碟,你的醫師就可以馬上判讀影像(X光、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 若能更進一步,提供影像的判讀報告就更好了!這樣能讓你面前的醫師透過判讀報告,了解另一位醫師的看法。

也許你覺得疑惑,醫師不是應該看到影像就什麼都知道了嗎?但是請記得,醫師不是神,可能會有遺漏的地方。試想能有兩位醫師都幫你思考你的狀況,雙重保險不是很好嗎?

此外,健保卡可以讀取的雲端影像至今可以查詢的只有近三至六個月的資料,所以請記得帶著你過去的影像資料,跟醫師一起討論!

2. 長期及近期使用的藥物:

藥物是另一個重要的議題。知道現在及過去使用過的藥物,能讓醫師更了解之前醫師的診斷及治療方向、了解你的病史以利安排後續治療。

例如如果有服用抗凝血藥物,復健科醫師在執行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時,會視治療的部位及方法,建議是否需要停藥數日再執行注射治療,以防造成出血的副作用。

如果真的沒有藥名,至少請帶著藥袋讓醫師看究竟是什麼藥物,醫師沒辦法從散裝藥物的外觀或顏色判斷藥物種類,試想如果把市售罐裝飲料倒出來,只憑顏色要判斷是哪個廠牌的飲料,應該有點困難吧。

3. 針對這個疾病做過的治療:

過往的治療,對復健科醫師是很重要的資訊。

以下背痛為例,造成下背痛的原因不計其數,從關節、肌肉、韌帶到神經甚至下肢疾患都可能是病因。若能知道曾經做過的治療以及其效果,醫師更能判斷可能的原因。

醫師在診斷其實很像偵探在解謎,線索越多,越能讓醫師準確地找到病因並給予適當的治療。我曾經遇過久病未癒,經歷無數醫師診治的病患,自己做了精美而鉅細靡遺的疾病編年史,都可以作為醫學生教學的素材了呢!

對抗疾病,需要你跟醫師一同努力。了解你的過去,醫師才能跟你一起面對未來!

要穿什麼服裝?

「看個醫生還要規定要穿什麼衣服,是要選美嗎?!」

某種程度而言,確實有點像,因為我們要仔細地觀察你的肌肉骨骼,是否是千年一遇的練武奇才

復健科醫師需要做一些檢查例如測試關節活動度,試想如果穿的跟雪人一樣,那關節無法活動到底是因為關節沾黏還是被衣服卡到呢?

另一方面,復健科醫師的第三隻眼——肌肉骨骼超音波,優點之一是可以即時檢查關節肌腱韌帶(君不見隔壁棚的核磁共振檢查已經預約到三個月後),但是超音波的探頭需要接觸皮膚才能顯像,並不像X光可以穿透衣服。

所以如果是因為膝蓋疼痛就診,請不要穿緊身褲;褲子最好能拉到大腿的中段,因為很多時候膝蓋附近的疼痛,醫師會上下檢查各個構造,包括大腿及小腿。如果是因為肩膀疼痛就診,可以裡面穿寬鬆短袖或無袖上衣,方便露出從肩膀到鎖骨的區域讓醫師檢查。

仁仁好關鍵

1. 雲端藥歷跟病歷並非即時,而且至今(2021年2月)只能看三到六個月內的資料,請準備過往的X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影像光碟以及上述檢查的文字報告給醫師參考。
2. 醫師需要知道你目前有在服用的藥物!請帶藥物跟藥袋,不要只帶裸裝藥物,醫師才知道是什麼藥物。
3. 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對關節肌肉疼痛的診斷很重要,請穿著寬鬆可以露出患部的衣物,讓復健科醫師好好檢查!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疼痛治療醫師第三隻眼—談超音波導引注射

時過境遷的明日黃花

筋骨痠痛、肌肉緊繃、肩膀疼痛,很多人直覺想到:「是不是應該做X光檢查,看骨頭有沒有出問題?」

事實上,受關節肌肉疼痛所苦的病患,多數沒有傷及骨頭!反而是關節週遭的肌筋膜、肌腱韌帶或是神經出問題,進而造成疼痛。

而大家熟知的X光檢查,其實並不能直接檢查出肌腱韌帶或是神經的問題。過往的診斷及治療,很多時候是憑著醫師的經驗。

記得住院醫師時期常看前輩摸一下病人的身體就下針,確實也針到痛除。然而我常常心想,前輩們累積了數十年的經驗所以可以下針如有神,我要怎麼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解除病人的疼痛呢?

不斷進步的醫學

肌肉骨骼超音波是透過聲波穿透組織反射成像,顯示關節肌肉肌腱及神經的狀況。

就像內科醫師使用聽診器聽診,致力疼痛治療的復健科醫師透過超音波,從黑與白之間的奧秘(註:肌肉骨骼超音波的影像是以黑與白兩色呈現),診察關節、肌肉、韌帶及神經的狀況。

超音波從1950年代就已經開始應用於醫療領域,並不是新奇的技術,然而過往的肌肉骨骼超音波因為顯像技術不盡完善,而常常無法明確診斷、有時候需要加上醫師想像力。

肌肉骨骼超音波的顯像技術近年來飛速發展,讓醫師可以更準確的診斷及治療。如果說聽診器是內科醫師的三隻手,肌肉骨骼超音波,可以說是致力疼痛治療復健科醫師的第三隻眼。

改變成真:超音波導引注射

超音波導引注射,其實就是當年想給病人最好疼痛治療的我,最好的答案。隨著肌肉骨骼超音波顯像的改善,學界關於超音波導引注射的研究不斷演進,甚至改變了很多行之有年的治療方法。腕隧道症候群的成因是因為正中神經被壓迫,過去的標準治療方法是類固醇注射或是開刀,近年研究發現,在超音波導引下,將葡萄糖水注射到正中神經周圍做神經解套術,讓被沾黏擠壓的正中神經解除束縛,治療效果比起傳統的類固醇注射更好也更持久,而副作用幾乎是沒有。

這樣的進步是讓人振奮的,作為醫師,能有更好的武器幫病人解除疼痛,其實是很開心的,同時也慶幸自己在這個時代行醫,跟著時代浪潮一起前進。


讓證據說話:超音波導引注射真的比較好嗎?

有研究比較超音波導引注射vs.手感找病灶注射兩種方法治療肌腱炎,結論是超音波導引注射對疼痛緩解的效果好很多!因此超音導引注射就像天山雪蓮,精進研究後可以快速提升內力,也減少從病人身上試誤學習、讓病人少受罪。

超音波導引注射比徒手打針的效果好很直覺,然而如果把超音波導引注射跟行之有年的X光透視導引注射(Fluoroscope-guided injection)比較呢?

以腰椎神經根注射為例,研究顯示,超音波導引注射可以達到跟X光透視導引注射類似的效果。

也許你覺得,只是跟別的治療方法效果差不多,有什麼好說嘴的!但是請注意,X光透視導引注射通常是在手術室執行,同時病人還要接受X光輻射。

此外,機動性的差異很大,既然X光透視導引注射是在手術室執行,通常需要另外安排時間治療,也許下週、也許下個月,那現在真的很痛怎麼辦?還要繼續忍耐嗎?

超音波導引注射的機動性就大很多,復健科醫師的診間通常會配置超音波,確定病灶後,如果要執行超音波導引注射,只要解釋後病人同意,當次門診就可以執行,我常跟受下背痛或膝蓋疼痛所苦的病人笑說:「等等處理完,你就可以開心地走出這個診間了!」

當然不太可能一次治療就完全解除疼痛,但很多時候,超音波導引注射確實可以快速的先幫病人度過最痛苦的時期,也才能進入後續的物理治療及運動訓練。

然而要注意的是,超音波有它的侷限,還是有些區域無法清楚顯像,導引注射就會有難度,例如頸部的硬膜上注射,使用X光透視導引還是比較安全的。因此,接受注射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與你的醫師仔細討論唷!

三十分鐘還是三分鐘?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小明找鎖匠開鎖,鎖匠A努力的滿頭大汗、忙了三十分鐘終於把鎖打開了,小明覺得鎖匠A很辛苦,於是開心地付了費用。又有一次,小明找了另一個鎖匠B開鎖,鎖匠B花了三分鐘就把鎖打開了,小明覺得鎖匠B才花三分鐘就要收這麼高的費用,真的是搶劫。

你如果被鎖在門外,會想要找鎖匠A還是鎖匠B呢?

每個人的時間都有限,疼痛也是真實的。

對復健科醫師來說,多數疼痛都有背後的問題,我們希望盡快解除病人的疼痛,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復健及運動訓練,處理根本性的問題。

超音波導引注射因使用的針劑不同,有時候會需要自費治療,這也是醫師的無奈。其實,如果只是要追求利益,病人的疼痛一直拖著反覆看診,對醫療院所的利益才更大(糟了,不小心說太多了)

記得聽過前輩感嘆的說:「有病人在別的地方做了好久的復健都沒有好,我幫他注射了一次就好,雖然是自費治療,其實前面幫他做了好久無效復健的院所賺的錢還比較多⋯⋯。」

真正的醫師治療病人不會著眼於利益,而是怎麼做才能使病人恢復得更快、更好。健保跟自費醫療各有好處,並不是健保就一定差、自費就一定好。

跟你的醫師好好討論,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計劃,才是最重要的事。

仁仁好關鍵

1. 受關節肌肉疼痛所苦的病患,多數沒有傷及骨頭!反而是關節週遭的肌筋膜、肌腱韌帶或是神經出問題
2. 超音波如同復健科醫師的第三隻眼,能讓醫師更精確診斷、更精準的將藥物注射到病灶
3. 健保與自費治療各有好處,請跟你信任的醫師好好討論治療計畫

參考資料
  1. Jobe, F. W., & Pink, M. (1993).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Shoulder Dysfunction in the Overhead Athlet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18(2), 427–432. https://doi.org/10.2519/jospt.1993.18.2.427
  2. Yiannakopoulos, C. K., Megaloikonomos, P. D., Foufa, K., & Gliatis, J. (2019). Ultrasound-guided versus palpation-guided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 for tendinosis of the long head of the biceps: A randomized comparative study. Skeletal Radiology, 49(4), 585–591.
  3. Gofeld, M., Bristow, S. J., Chiu, S. C., McQueen, C. K., & Bollag, L. (2012). Ultrasound-Guided Lumbar Transforaminal Injections. Spine, 37(9), 808–812.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