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的聽說讀寫及運算有困難?談「學習障礙」

5歲的圓圓在幼兒園成長的頭好壯壯,然而最近學注音符號、閱讀跟簡單數學時,圓圓媽媽發現比起哥哥,圓圓的理解力似乎比較差,不只對於符號的理解較差,閱讀的理解力跟速度也跟不上,而且容易做不到就想要放棄。圓圓媽媽跟老師都覺得圓圓的智力並不差,然而學習似乎有些辛苦,圓圓媽媽想起圓圓哥哥的同學當年有因為發現「學習障礙」的問題,所以在復健科訓練過一段時間,現在的課業表現依然嚇嚇叫,看不出當年曾經有遇到問題。圓圓媽媽於是決定帶圓圓到復健科給兒童成長團隊評估。

什麼是「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 (learning disorder)通常來自大腦無法正常處理輸入的資訊,將其轉化為正確的理解及行為輸出,因而在聽、說、讀、寫、推理、運算的學習上,出現一項或多項顯著困難。

研究發現,孩子的學習障礙跟中樞神經發展異常有很大的相關,可能源自於基因、出生狀態(出生體重過低、先天感染等)、情緒創傷、頭部外傷等因素。

要特別一提的是,學習障礙的孩子通常智力在中等甚至中等以上,也因此預期的學習表現跟實際狀況會有落差,造成孩子在學校的信心低落,甚至影響情緒。

學習障礙會影響哪些層面?

學習障礙影響的面向包括閱讀、書寫、數理、語言使用、非語言技巧等。

  • 閱讀:注音符號或國字看不懂,而且閱讀速度緩慢,有閱讀理解障礙。例如每個字都看得懂,但看得很慢,合起來讀不懂
  • 書寫:不會組合注音符號,拼音兜不起來;寫的字忽大忽小,一行字寫下來歪七扭八,看不出來是哪一行;無法判斷筆畫;寫字太大力,橡皮擦擦不乾淨;寫/念出火星文
  • 數理:無法理解數理相關重點;看不懂算式,也列不出算式;不懂符號意義,把要加的拿來減,要除的拿來乘;無法理解應用題,例如1+1=2可以懂,但是「爸爸有1顆蘋果,媽媽有一顆蘋果,家裡有多少蘋果」就不懂了
  • 語言理解:無法聽從指示、回答問題;通常從視覺線索可以理解情境,但無法從單純語言理解
  • 非語言技巧:無法理解抽象概念;無法從臉部表情及聲音高低等線索判斷對方的情緒,不會讀空氣;身體協調度不佳

什麼時候要懷疑孩子可能有學習障礙?

孩子對於學習有困難或排斥並不特別,然而若在成人協助下超過6個月,孩子的學習還是有問題且沒有進步,就表示孩子可能有學習障礙。要特別注意的是,學齡前的學習障礙特質,可能與發展遲緩、智能障礙或是其他發展相關疾患重疊。若孩子有下列狀況,建議至兒童成長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評估訓練。

  • 模仿能力不良:幼童時期會發現仿做品質不好或是動作模仿能力不佳,無法良好運用肢體,但在鏡子前仿照會比較容易學習
  • 知覺動作協調不良:美勞作品差強人意、剪刀剪出來的物品歪七扭八甚至剪到手;看字看顛倒
  • 感覺統合障礙:同手同腳、走路步伐像行軍;寫字太大力或無力軟趴趴
  • 不太會扮家家酒:劇本重複單調,無法置換角色,只想當老闆當醫師,不想換角色;只有狀聲詞,沒有角色台詞
  • 詞彙量匱乏:使用很多代名詞,例如「他在那邊做那個」;無法言語表達情緒感受,因而容易情緒不穩定潰堤;無法說出學校發生的事情,問孩子怎麼但孩子沒有回應
  • 語句結構單一或長度不足:主要是簡單句;連接詞都是「然後」;句子平均5個字,例如「他在做那個」
  • 親子共讀品質不佳:都是媽媽在講、小孩聽到睡著、問小孩問題答不出來、看到書就想跑走
  • 缺乏因果連結:無法理解前因後果
  • 社交困難:無法融入學校團體生活,像在狀況外
  • 指令理解、執行品質差:事情講再多次都不懂;聽人講話都聽一半、事情做一半人就不見了;詢問得不到具體的回應或只是回答「忘了」

孩子有學習障礙怎麼辦?

若孩子有學習障礙,可以從物理、職能及語言三個面向協助孩子:

物理治療

  • 體適能及肌耐力訓練:培養良好的體適能及肌耐力,讓孩子的精神狀況及體力最佳化,足以面對學習
  • 眼球控制及身體協調:提升協調性,提升孩子在閱讀及書寫的穩定及品質
  • 姿勢平衡穩定:若軀幹四肢平衡穩定不佳,會影響孩子學習品質,進而降低書寫及閱讀的效率

職能治療

  • 感覺統合:最佳化孩子的感官知覺調節
  • 視知覺治療:處理孩子閱讀跳行漏字、筆畫判讀及鏡像問題
  • 書寫介入:優化精細動作技巧及小肌肉發展,進一步促進書寫品質

語言治療

  • 聽理解及聽知覺:促進孩子聽覺工作記憶,提升記憶品質
  • 句型理解及表達:提升孩子語句邏輯理解,增加語句豐富性及長度
  • 閱讀理解及表達:提升親子共讀品質,促進孩子短文理解及整體表達組織結構
  • 閱讀歷程:幫助孩子正確理解文字及注音符號,促進閱讀速率、提升整體語文及數理學習品質

結語

孩子有學習障礙並不可怕,只要及時發現閱讀、書寫、數理、語言使用、非語言技巧的問題,給予適切的評估及訓練治療,孩子可以回到學習的軌道,樂在學習、順利成長茁壯!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參考資料

  1. Mammarella IC, Cornoldi C. Nonverbal learning disability (developmental visuospatial disorder). Handb Clin Neurol. 2020;174:83-91
  2. Castaldi E, Piazza M, Iuculano T. Learning disabilities: Developmental dyscalculia. Handb Clin Neurol. 2020;174:61-75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孩子為什麼你還不睡?談孩子的睡眠問題

和同齡的孩子相比,3歲的君君睡眠時間似乎比較晚也短,君君不到晚上12點不睡覺,早上6點就準時叫爸媽醒來,白天需要工作的君君爸媽長久下來睡眠不足不但精神不濟,脾氣也變得暴躁。君君媽媽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決定跟醫師及治療師請教,為什麼君君都不睡覺?

為什麼孩子會有睡眠問題?

據統計,高達50%的孩子經歷過睡眠問題,可能是入睡困難也可能是難以持續睡眠,孩子常見的睡眠問題原因包括:

  • 睡眠呼吸中止症:約1 ~ 5%的孩子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主要的原因包括肥胖及扁桃腺肥大
  • 不寧腿症候群:約1 ~ 5%的孩子有不寧腿症候群,儘管沒有疼痛但會不由自主活動雙腳因而影響睡眠,可能跟缺鐵有關
  • 夜間磨牙:夜間磨牙可能跟日間的壓力或咬合有關,宜評估避免後續產生顳顎關節疾患及疼痛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衝動控制不佳
  • 飲食問題:高油高鹽油炸食物、甜食、攝取過多含咖啡因食物
  • 作息因素:白天或睡前過度興奮、白天睡太多
  • 心理狀態:分離焦慮害怕睡著後見不到爸媽
  • 短期波動:旅行、生病、壓力等

孩子的睡眠問題會有什麼影響?

孩子的睡眠問題不只對孩子,對家庭也會有影響,影響層面包括:

  • 孩子情緒波動較大、易怒
  • 孩子可能有學習障礙、學業表現較差
  • 孩子專注力不佳
  • 孩子長不高
  • 照顧者睡眠也可能受影響,因而造成憂鬱、效率低下等狀況

如何改善孩子的睡眠?

若孩子的睡眠有問題,可以跟兒童成長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討論可能的原因及策略,可以使用的方式包括:

  • 改善睡眠衛生:建立良好完整的睡眠習慣,包括減少使用3C產品、白天多運動、白天不要睡太多、建立睡前儀式包括聽音樂、親子共讀等
  • 減少壓力來源:找出孩子是否有過度壓力,例如來自學習環境或分離焦慮,治療師可視情況以感覺統合訓練,提升孩子的感知能力進而降低壓力
  • 優化睡眠環境:睡前就開始避免過多光線、調整適合睡眠的環境及溫度、安撫小物等
  • 提升活動量:可與治療師討論整體活動量及大肌群的訓練,不只提升體力也可以幫助睡眠

要特別一提的是,行為模式相關的孩子睡眠問題,不建議使用安眠藥物。

結語


孩子的睡眠問題其實相當常見,不只影響孩子的精神專注力、學習及長高,也會對照顧者的健康造成影響,只要適當調整睡眠衛生、調整環境,並且與醫師治療師討論給孩子需要的行為模式及活動調整,孩子就不會再徹夜不眠。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參考資料

  1. Slowik JM, Sankari A, Collen J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Updated 2024 Mar 21].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2. Carter KA, Hathaway NE, Lettieri CF. Common sleep disorders in children. Am Fam Physician. 2014 Mar 1;89(5):368-77
  3. Carroll AJ, Appleton J, Harris KM. Child sleep problems, maternal sleep and self-efficacy: Sleep’s complicated role in maternal depression. J Sleep Res. 2024 Apr;33(2):e14005
  4. Mindell JA, Emslie G, Blumer J, et al. Pharmacologic management of insomni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onsensus statement. Pediatrics. 2006;117(6):e1223-e1232.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讓孩子自己來,把故事說出來!

還記得孩子的第一本立體書嗎?還記得角落那本孩子當年最愛的有聲書?從很小的時候,在親子共讀及唱跳的時光中,孩子逐漸習慣也喜歡上閱讀。那麼,要再更進一步,讓孩子自己說故事嗎?孩子自己講故事有什麼好處呢?

為什麼講故事對孩子很重要?

閱讀對孩子的好處包括提升認知功能發展、專注力、對語言的興趣等等,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但「孩子自己說故事」跟閱讀並不完全相同,對孩子會有以下額外的益處:

  • 提升理解力:對語言要有更深的理解才能閱讀後進而輸出講出來,因此講故事是很好的訓練
  • 強化專注力:視知覺協調及專注力良好才能講出故事,此外還要注意聽眾的反應
  • 活化想像力及認知功能:孩子說故事時可能運用想像力搭配動作及音調變化,是很好的練習
  • 增加詞彙量
  • 優化溝通技巧
  • 良好親子互動

研究發現,聽故事跟說故事的孩子相比,說故事的孩子多年後在專注力跟理解力的表現都比較好。那麼要如何讓孩子開始講故事呢?

如何開始讓孩子學著講故事?

下面是讓孩子開始講故事的一些技巧:

  • 挑選適合的故事:有清楚開頭、本體及結尾的故事,最好有一些意涵在,例如龜兔賽跑關於恆心。讓孩子先熟悉這個故事,再慢慢進到講故事
  • 讓孩子參與:加上特別的聲調動作讓孩子注意,並且在某些段落問孩子問題,例如「哇你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嗎!」。孩子若能講出則表示確實理解故事
  • 鼓勵孩子跟別人講一小段:鼓勵孩子再講一次這個有趣故事給沒聽到的家人聽
  • 關於使用的語言,只要孩子舒服可以溝通,起始階段用任何語言都是可以的。若孩子閱讀能力不錯但講故事的能力不盡理想,可以跟兒童發展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討論可能的狀況及可以使用的技巧。

結語

閱讀加上自己講故事,可以提升孩子的認知功能及語言發展,並且讓孩子有更多的詞彙量。循序漸進,有時當個聆聽者,專心聽也鼓勵孩子講出自己版本的故事!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孩子上小學需要做什麼準備 – 談「幼小銜接」的課業學習

5歲的家家儘管還要一陣子才進入小學,但家家媽媽近來在群組看到好多家長在分享「幼小銜接」,指孩子從幼兒園進展到小學階段前應有的準備,也看到一些家長分享孩子進入小學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家家媽媽一直秉持快樂適性成長的方針陪伴家家長大,但看到這麼多家庭的難關,家家媽媽在想,是不是應該趁家家進小學前做好準備,有備無患?

為什麼要為小學做準備?

小學跟家庭/幼兒園是截然不同的環境,對孩子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進入小學是孩子12年國民義務教育的起點,學校體系的上下課時間規範較為嚴格、班級人數多因此自我管理能力要更強,對於學業的要求及壓力也更大,相較於幼兒園主要以遊戲中學習,強調活動及團體生活的目標差異很大。

以學業來說,小學每堂課40分鐘,且每節課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及課後學習功課,是更為系統性的學習,此外108課綱相當重視小組討論及表達能力,也跟孩子的團體社交溝通能力高度相關,因此良好的準備可以讓孩子進入小學更為放心自在。

小學的課業學習需要哪些能力?

課業學習是小學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也是許多家長很在意的面向,下列能力跟孩子的課業的學習有很大的關聯:

  • 體力:小學一堂課40分鐘,需要足夠體力面對半天或整天的課程
  • 專注力及警醒程度:課前準備、上課聽講及回家作業,都需要孩子維持專注
  • 閱讀理解:若每個注音幾乎都懂,但合起來就是不懂,表示閱讀理解力需要加強
  • 社交互動及語用發展:正確理解老師同學的語言,以及課堂的潛規則,才更能適應新課綱下的小組討論
  • 問題解決及主動思考:此能力為108課綱相當重視的一環,在作業及小組討論都很重要
  • 執行效率:若每天寫功課寫到10點,會變成惡性循環
  • 書寫能力:手弓穩定性及握筆運筆等精細動作

如何做好準備迎接小學的學習?

 

閱讀能力

很多家長的疑惑是,要不要先教注音符號?話說從頭,注音符號是為了閱讀,而閱讀能力跟孩子的聲韻覺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有高度相關,聲韻覺識指孩子能不能辨識聲母、韻母及聲調等,進而發展出自己的語言規則,許多研究都發現,聲韻覺識跟孩子的閱讀識字語言能力有高度相關,因此由醫師及治療師評估孩子的聲韻覺識是否到位,並且給予相應的訓練,才是提升孩子閱讀能力的根本之道。

從注音符號的拼讀概念、課本圖片內容的詮釋解讀、課室規則的理解都是孩子需要練習理解的內容。課文圖片的內容,孩子能不能正確抓到重點,或是時常描述枝微末節非重點的內容;注音符號的拼讀,孩子是不是每個符號甚至文字能夠個別辨識讀出,但無法將其合併後的語音或是內容進行詮釋,上述狀況可能暗示孩子有閱讀理解的問題!

敘事能力

另一個重要的面向是敘事能力,包括句型發展、故事要素、故事文法等元素,對於孩子的課文理解、小日記書寫甚至作文的書寫,都有重要的關係。

此外敘事能力也跟孩子課文理解能不能有效率且正確抓到主旨,以及後續小日記、寫作,會呈現高潮迭起的文章架構或是流水帳式的風格息息相關。

學齡前的親子共讀、拼圖及兒童靜態活動(繪畫出具主題的作品、樂高)等等,皆會影響孩子在學齡後閱讀課本是否會跳行漏字、處理題目抓不到重點,以及長時間重點處理、工作記憶整合及提取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感覺統合治療可以強化孩子感知能力及動作技巧,特別是對環境轉換敏感、或頻繁躁動、難以安坐的孩子,進一步讓孩子冷靜及提升專注力、強化期待孩子有好的行為、協助孩子在活動之間流暢地轉換。

結語

進入小學是孩子重要的轉折但也是一個震撼教育,若有需要加強的能力,儘早由兒童發展團隊醫師及治療師評估並且在相對無壓力的狀態下做好幼小銜接的學前準備,對孩子及家長都會輕鬆許多!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從家庭到幼兒園,做好這些準備讓孩子適應良好!

兩歲的小徹即將進入幼兒園,但小徹出生之後都是爸爸媽媽跟阿公阿嬤帶,只有偶爾跟親戚朋友的孩子玩,而且只要熟悉的人一離開視線,小徹就會放聲大哭,小徹媽媽很擔心小徹到幼兒園會不會適應不良?但若不去幼兒園也擔心小徹會越來越難適應團體生活…

幼兒園跟家庭有什麼不同?孩子需要哪些能力?

多數家庭是圍繞著孩子的需求旋轉,吃飯、睡覺、玩樂,幾乎是以孩子的需求為準,一不小心就可能養出小霸王。然而幼兒園是小社會,孩子需要遵守團體規範,跟著團體的作息,聆聽老師的指令並執行,以上聽來容易但對孩子而言是全新的世界,需要有足夠適應力才能在幼兒園開心學習成長。

要特別一提的是,幼兒園每位老師要照顧15個孩子(註:政府逐步朝師生比1:12的方向調整),確實難以像保母或是托嬰中心細細觀察每個孩子,因此孩子需要能表達簡單生理需求,老師才能及時處理。

家長如何協助孩子適應幼兒園?

進入幼兒園對孩子是體驗一個全新的世界,可能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家長可以幫孩子做好下面準備,多一分準備、少一分擔憂。

  • 面對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指孩子跟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分開時會有焦慮、不安的狀態,若孩子有分離焦慮不願意上學,要讓孩子知道明確的時間表,放學後家長會回到他身邊,相信老師們會好好照顧孩子渡過開心的一天
  • 溝通孩子狀況:若孩子有一些特殊狀況,例如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注意力缺失等,務必讓老師了解孩子的治療狀況及現況
  • 準備孩子習慣的用品:讓孩子在家先習慣吃飯用具等日用品,讓孩子感受到的變化減到最少,此外可以帶孩子的安撫小物例如毛巾,但要避免聲光玩具等反而可能讓孩子分心的物品
  • 提升溝通表達技巧:在入園前幾週,與孩子練習小小角色扮演活動,或者用布偶擔任小朋友的角色,照顧者擔任老師的角色,適度的運用自問自答的技巧,讓孩子了解如何表達與回應,例如:布偶表達「我要上廁所!」,照顧者馬上回應「快去,需要老師幫忙嗎?」
  • 預告與心理準備:入園前幾週與孩子一同參觀幼兒園的環境,預告孩子即將在這邊有新的生活、以及透過不同的繪本及幼兒影片,讓孩子了解會在幼兒園發生或參與到的新鮮事物
  • 肯定孩子的行為:在孩子入園初期可每日放學後「明確的」肯定孩子的行為,如自己去上學了、中午有自己吃飯等等,也可以引導孩子分享學校的生活經驗,陪伴兒童消化及適應初期的各種狀況及應對問題。

孩子在幼兒園適應不良怎麼辦?

幼兒園可視為一個小社會,儘管有老師帶領但不一定能完整處理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及發展狀況,若發現孩子有抗拒上學、情緒起伏變大、夜間惡夢大叫等狀況,可能表示孩子在幼兒園適應不良,可以由兒童發展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群評估,包括大動作成熟度、情緒穩定、感覺統合、語言發展等面向,當孩子上述能力發展較慢時,在幼兒園可能跟同學老師難以溝通,造成情緒起伏,或者發現動作協調能力跟不上同儕而生氣難過。

經過完整評估後,若確實部分能力發展較慢,可以由治療師安排一對一加強訓練,或在經過治療師評估安排的「友善的小團體」中逐漸習慣團體生活,終而達成在幼兒園開心生活成長的目標。

結語

對孩子來說,從單純家庭進入幼兒園生活並不容易,可能比成人畢業進入職場的變化還大。尤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進入幼兒園後需要高度的適應及表達能力,還要學習部分生活自理,當中的變化對孩子是很大的考驗。家長可以陪伴觀察鼓勵孩子進入新的階段,但也要留意孩子的適應狀況,若有狀況盡快由兒童發展團隊評估及訓練,孩子才能在自己的發展軌道愉悅成長茁壯。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孩子學習寫字有哪些必備能力?筆畫錯漏、跳行漏字、書寫品質不佳怎麼辦?

君君再幾個月就要上小學了,幼兒園開始教注音符號及書寫,但君君似乎很討厭握筆寫東西,君君媽媽很擔心,所以放學後要求君君坐著至少寫字半小時,沒想到君君反而更反感,甚至拿筆就丟。聽說108課綱實施之後,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跟整合能力越來越重要,君君媽媽擔心君君連寫字都有困難,要怎麼進入小學生活?聽說隔壁的婷婷原本也很討厭寫字,經過復健科的兒童治療師引導教學後,現在不僅喜歡寫字也喜歡上了閱讀,君君媽媽決定帶君君到復健科跟醫師及治療師討論。

為什麼書寫這麼重要?

我們常說「聽說讀寫」,這四種能力確實環環相扣。適當的情境下引導孩子主動口語表達及書寫,能讓孩子有動機逐步學習,也避免落入不僅沒有動機更讓孩子排斥學習的傳統填鴨式被動學習。要特別一提的是,我們說的書寫能力,不只是抄寫及寫出漂亮的字,更包括創造性書寫及書寫策略等面相。

培養孩子的書寫能力有下列好處:

  • 增強認知能力及記憶力:書寫不只是書寫,同時需要構思及連結,若進展到創造性書寫則更加強創造力及想像力
  • 增加詞彙量及溝通能力
  • 強化理解能力
  • 提升專注力
  • 增加自信心及自我覺察能力

就實務面來說,108課綱在各年級有不同的目標。低年級要能寫出語意完整的句子並且模仿書寫;中年級進階到學習思考書寫內容並且組織成結構明確的事情;高年級更要能表達出完整起承轉合結構的內容。從幼小銜接開始,培養孩子對於書寫及表達的興趣,能讓孩子減少適應問題及挫折感。

書寫需要哪些能力?

書寫是相當複雜的過程。從解讀任務(抄寫或回答問題)、思考書寫方式及內容,再到實際寫出來,牽涉到許多的能力,因此孩子需要一步步從畫簡單的圖形、著色練習運筆等,才能逐漸進展到書寫能力。良好的書寫能力有賴於下面各項能力的協調:

  • 視知覺及空間概念
  • 手眼協調
  • 軀幹肢體穩定性
  • 手腕手指精細動作控制
  • 認知邏輯能力

什麼樣的孩子可能會有書寫問題?

若孩子有下列狀況,可能會有書寫問題或書寫品質不佳,及早介入處理對孩子的長遠發展較好。

  • 注意力不佳:書寫任務為大量認知功能合併之結果,因此需要孩子的空間感及順序性,並能區辨字符內容、記憶筆畫,最後合併手部精細功能方能順利,以上過程有賴良好的專注,因此若注意力不佳,很難有良好的書寫品質
  • 找東西找很久、自己的東西都亂亂放:表示孩子的空間概念及方位感可能不佳
  • 東西看過就馬上忘記
  • 筆畫錯漏錯誤、寫字歪七扭八跳行漏字、鏡像字

孩子書寫能力/品質不佳怎麼辦?

童年期日常生活作息是否穩定、靜態活動的經驗都是書寫能力的基礎。舉例來說,拼圖先由視覺判斷拼圖部分的內容,再推理出拼圖間的關聯性;繪本閱讀則是讓孩子不僅閱讀,更在看的過程中提取正確的內容來理解故事情節。更進一步,孩子執行角色扮演、扮家家酒的活動時,則會藉由擺放不同的玩具扮演不同的劇本時,從中理解空間概念及方位性。

因此若學齡前缺乏上述的遊戲經驗累積,可能導致孩子無法累積足量的靜態注意力、視覺技巧、空間概念,以及並行使用上述能力的技巧,因而造成書寫及學習困難。

若孩子有書寫能力不佳,可以使用的技巧包括:

  • 一樣的書寫策略:學校及家長的教法一致
  • 從簡易、筆畫較少的生字開始練習
  • 利用口訣及自我覺察等技巧,讓經驗內化入孩子記憶
  • 強化閱讀能力:以中文為例,注音符號的書寫拼讀,除了可以讓小朋友視覺化的認識符號外,更可以加快孩子拼讀的能力,讓注音符號的解析理解速度加快,而適度的文字書寫訓練,可以提升孩子對方塊字的空間安排及拆解,透過部首部件的概念,能夠幫助孩子未來在面對閱讀或認識生字時有更好的表現。值得一提的是,閱讀表現不佳的小朋友可能也會有書寫的問題,例如兒童失讀(dyslexia)與失寫(dysgraphia)

但仍有部分問題如「鏡像字」、「左撇子書寫策略」、「抄寫練習」、「閱讀及讀寫狀況」,會因家庭文化背景及兒童認知學習能力不同而造成學習狀況不佳,因此建議有書寫困難的孩子,可以尋求專業兒童成長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評估協助。

結語

書寫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從抽象到具象化的轉變能力。對孩子來說,書寫能力與認知及智力發展有相當大的關聯性,也會進一步影響未來的學習及課業表現。若孩子書寫有筆畫錯漏、跳行漏字等狀況,及早評估處理,對於孩子的發展成長會有莫大的幫助。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參考資料

  1. Arighi P. The power of writing in children. Arch Argent Pediatr. 2016 Oct 1;114(5):402
  2. Wang . Mirror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children and neurologic patients. Chin Med J (Engl). 1992 Apr;105(4):306-11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什麼是「視知覺」?視知覺跟孩子發展有什麼關聯?從拼圖說起

中班的鈞鈞不喜歡玩拼圖、玩具襪子常放到不對的地方,有時候鈞鈞喜歡的東西出現在他面前也好像視而不見。鈞鈞媽媽擔心他是不是視力有問題,但是眼科檢查一切正常。聽說復健科可以評估兒童成長,於是帶鈞鈞到復健科給醫師跟治療師評估。職能治療師告訴鈞鈞媽媽其實鈞鈞的問題根源在「視知覺」,只要給予適當的指導訓練,假以時日就不會有上述的問題。聽到這裡,鈞鈞媽媽雖然放下心中的大石,但也疑惑著,到底什麼是「視知覺」呢?

什麼是「視知覺」?

我們平常在講的視覺,是指光線投射到視網膜而感知的影像。然而只有影像沒有意義,「視知覺」是指大腦後續一連串的組織及解讀,給予這個影像意義,進而做出後續的動作。舉例來說,視覺呈現一片紅色的塊狀物,經過大腦解讀後發現這個物體跟記憶中的西瓜一致,沒錯是最愛的西瓜,而且從這個距離看起來應該可以用手拿到,於是伸出手拿起西瓜。上述動作有賴於良好的視知覺能力,看起來簡單其實並不簡單,牽涉到對物體的形狀判斷、空間關係以及眼球追蹤能力等等,視知覺技巧也是孩子日後學習認字閱讀寫字的基礎。視知覺技巧包括下列七項核心能力:

  • 視覺分辨(visual discrimination):發現物件/圖形的不同之處,例如在兩張圖片中找出有幾個不同的地方。視覺分辨是其他視知覺核心能力的基礎,若視覺分辨不佳可能影響辨別文字或注音符號
  • 視覺記憶(visual memory):能否記得圖形的特徵並且指出,例如看一張動物的圖,5分鐘後還能正確指出同一張圖。若視覺記憶不佳則可能需要搭配其他記憶策略,例如聯想
  • 視覺順序記憶(visual sequential-memory):在視覺記憶的基礎上,視覺順序記憶是不僅記憶物品,更要記得順序,例如學習九大行星的名字形狀同時記得正確順序
  • 視覺空間關係(visual spatial-relationship):判斷物品的空間相對位置,例如哪一個東西距離比較近。若視覺空間關係判斷技巧有問題,孩子書寫會有困難、東西常會放到不對的位置、不喜歡玩積木這類跟空間概念有關的遊戲
  • 物體形狀恆定(visual form-constancy):能辨別經過變大變小或旋轉不同角度後的相同物品,例如知道縮小的貓還是貓
  • 背景視知覺 (visual figure-ground):在複雜的背景中找到特定目標,例如從許多動物的圖片中找到獅子。若主題背景視知覺不佳,可能會寫字漏筆劃、閱讀亂跳、拼圖玩不好
  • 視覺完形(visual closure):從部分被遮住的圖形確認完整的圖形,例如貓少了耳朵還是看得出是貓

什麼狀況暗示孩子可能有視知覺問題?

若孩子有下列狀況,建議進一步評估是否有視知覺問題。

  • 抓握或用筆/剪刀等用品有困難:孩子的視知覺是不斷演進的過程,從4個月大起就可以用手抓握物品,逐漸發展可以抓更小的物品,再到評估物品的大小形狀重量而用不同的策略抓握,並且使用剪刀及筆等更高難度的動作
  • 不太會拼圖:孩子12個月大就會對部分被隱藏的物品產生興趣,理解「物體恆存」而非消失,進而在兩歲前逐漸發展出1-2片拼圖的技巧。孩子的拼圖技巧與日後注意力及視知覺的區辨、推理、空間概念等學習能力息息相關。例如被分成六塊的佩佩豬拼圖,孩子可否判斷各個拼圖上的佩佩豬部位,組合成原本的樣子
  • 抄寫抓不到重點:可能是視覺區辨的能力不佳,因此無法在多個視覺刺激中,判斷出正確的任務。例如抄寫黑板聯絡簿時,要排除其他黑板上的塗鴉、板書等,才能找到作業的資訊所在。值得注意的是,此能力不佳的孩子常被誤認為大動作跟不上同齡兒童、精細動作品質不佳、及注意力較不集中,但往往是當孩子們為了找到正確的視覺刺激(前)時,就已經用光所注意力了
  • 找不到近在眼前的東西:因孩子眼前有較多視覺刺激,但耗費大量注意力區辨正確的刺激
  • 繪本閱讀、抄寫或靜態活動品質不好:靜態活動有大量刺激來源於視覺,因此視知覺不佳的孩子在親子共讀時,孩子可能因跟不上家長的速度、或者較喜歡用聽的。部分原因是因為繪本閱讀對孩子注意力損耗太大,進而讓孩子感到挫敗。抄寫、串珠及各類型美工作業的難度則更為艱鉅,需要先「區辨」、然後「記憶」,最後藉由書寫或組裝來「輸出」,多數孩子會因區辨就已經沒有注意力了,而頻繁因挫折、注意力不集中,導致情緒及品質低落
  • 日常生活自理不佳:拿成對的襪子、穿鞋襪及穿衣服等需要視覺-動作合併的任務做不好;不太會將物品分類及整理自己的東西
  • 不太參與遊戲:4歲後的孩子因認知及語言發展,開始玩有複雜規則、競爭或輪流的遊戲:靜態遊戲如桌遊、主題繪畫;動態遊戲如躲避球、鬼抓人等。孩子可能會因視知覺及動作合併有狀況,導致參與的狀況不佳、執行的品質不好,進而引發兒童挫敗感及情緒。
  • 球類活動表現不佳:3歲還有投球辨距困難、接球無法靈巧找到正確位置,進而影響後續擊球能力,通常不是大動作肌力問題,而是視知覺問題
  • 閱讀繪本或是圖卡時總是無法正確注意到主角或是缺乏順序性:家長帶領閱讀繪本時,常常發現孩子會注意到枝微末節的情節,但卻無法正確將繪本連貫起來,此時除了考慮孩子的選擇性注意力缺乏外,亦有可能為主題背景視知覺缺乏。

孩子視知覺能力不佳有哪些影響?

視知覺與動作技巧讓孩子能手眼協調抓握,並且書寫從直線、形狀到複雜的文字。日常生活的生活自理、穿衣穿鞋一直到與學習閱讀書寫等等都跟視知覺能力有密切的連結,若孩子的視知覺技巧不佳,可能會有下列狀況:

  • 學業表現不佳
  • 專注力不好、易分心
  • 行為及情緒等自我控制不佳
  • 抗拒參與需要視知覺的活動,例如躲避球,進而影響社交
  • 逃避需要手眼協調的任務、甚至有挫折感

孩子視知覺能力不佳怎麼辦?

若孩子的視知覺能力不佳且造成上述狀況,建議由兒童成長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評估並且給予調整策略的建議。常使用的技巧包括:

  • 與孩子一同檢討書寫的錯誤,一起調整修正並且給予鼓勵
  • 玩積木樂高等空間建構的遊戲
  • 記憶遊戲,例如記憶版
  • 解構任務或記憶,一次完成一些、記得一些
  • 選擇圖像背景較為單純的繪本或是圖卡,循序漸進增加繪本或圖卡的背景豐富度,例如從超神奇系列繪本過度到鱷魚先生在百貨公司上班繪本,並與治療師討論

結語

視知覺是重要但常被忽略的技巧,許多孩子的不專心或動作品質不佳甚至情緒,其實來自視知覺技巧的不足,建議及早評估,與兒童成長團隊共同調整孩子的學習策略,讓孩子的生活自理與學習都讓人放心。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參考資料

  1. Jaffe-Dax S, Potter CE, Leung TS, Emberson LL, Lew-Williams C. The Influence of Memory on Visual Perception in Infants, Children, and Adults. Cogn Sci. 2023 Nov;47(11)
  2. Chen L, Lei J.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speech perception in Mandarin Chinese-speaking children. Clin Linguist Phon. 2017;31(7-9):514-525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孩子的遊戲不只是玩樂 ,「遊戲技巧」與兒童發展知多少

兩歲的小玉只要在公園遇到孩子都會湊過去想要看看,但小玉不太會說話,除了走到其他孩子附近有時還會肢體接觸,嚇得小玉媽媽每次都要把小玉抱起來怕驚擾到別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小玉跟小朋友們的互動變多,但小玉好像不太會玩扮家家酒這類的遊戲,常常只會在旁邊看而不加入。小玉媽媽記得聽職能治療師講過,遊戲技巧跟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關聯性,因此決定帶小玉到復健科診所,請醫師跟職能治療師評估小玉的狀況是不是正常的?有沒有什麼方法讓小玉有更全面的發展?

遊戲不只是遊戲,還跟孩子學習/社交能力有關

孩子的變化總比家長想得來的快。一歲的孩子即使在別的孩子旁邊,就像是在平行時空各玩各的,不太會有互動,反而是跟成人的互動比較多。兩歲左右的孩子對其他孩子會展現出更多的興趣,多是以肢體接觸或是直接伸手拿別人手上的東西表現,還不算是有意義的互動或是社交。

一步一步地,孩子藉由大動作(爬跳跑碰等)來感受世界,訓練達到足夠的體力,而詞彙量及記憶力也逐漸成熟,終於發展出「抽象概念」的建構遊戲,例如用積木將喜愛的卡通人物、公主城堡等蓋出來。

再更近一步,會變成充滿假想、有從簡單至複雜的規則、角色扮演的遊戲,例如扮家家酒。從學習扮演角色、瞭解規則到實際執行,包含相當多的遊戲技巧及探索,可以誘發出孩子的語言發展及社交技巧,並且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能力。

怎麼評估孩子的「遊戲技巧」?

孩子的遊戲技巧具體的觀察重點包括:

  • 積木玩得好不好?
  • 去公園都是玩相同的幾項設施?
  • 扮家家酒都是當同一個人?

若孩子堆疊積木的技巧單一、在公園只玩固定設施、玩遊戲只扮演單一角色,而且輪流玩遊戲時無法轉換到正確的遊戲規則,就可能是孩子缺乏足夠的遊戲技巧,長此以往可能會使孩子的探索機會較少,或伴隨較低的自信心及挫折忍受度。

值得一提的是,遊戲技巧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動作發展,若僅有基礎的大動作發展,而動作品質、速度、協調不良,皆會影響後續進階技巧。

原來扮家家酒這麼重要

我們熟知的扮家家酒遊戲,可以視為集大成的抽象遊戲之王。扮家家酒需要與其他孩子扮演不同角色互動,並且運用大量認知能力產生新的劇本,情節包括衝突及各式問題。此外,還需要孩子主動規劃及思考,進而解決現實與想像中遊戲不完全契合之處,例如如何利用家中的器材扮演餐廳中的廚師,就會有桌椅擺放、菜單設計、找錢收銀等橋段,能訓練到空間概念、創意設計、數字數量等能力

扮家家酒遊戲會大量促進認知及語言能力發展,而孩子需要在遊戲中出現不同的語言句型,家長及治療師可以進一步引導使孩子出現更高階的語言學習、情境模擬及劇情扮演等能力。

扮家家酒跟語言發展 – 去情境化的語言能力

當遊戲技巧由簡單的操作性、建構性遊戲,延伸到假扮性遊戲,例如扮家家酒,除了遊戲技巧、認知概念、語言能力各向度的進展外,更代表一個重要的概念 – 去情境化的語言能力

「去情境化的能力」指不在當下的時空,卻要討論該時刻的人事物。舉例來說,自己不是廚師但卻要在遊戲中扮演廚師。再更經典的例子,則是歷史的學習。例如我們明明不是唐朝人,卻要了解唐朝的歷史,在腦海中建構唐朝的樣子。

缺乏遊戲技巧的小朋友,或許能夠有正常的語言發展里程碑,但進入到童書共讀的世界中,卻無法理解書中的內容,又或是入學後寫小日記經常缺乏素材,進而出現流水帳式的記事。因此,小朋友從小的遊戲技巧,影響的面向相當廣泛。

可以玩電玩遊戲或手遊就好嗎?

3C的年代,給孩子看影音或者玩遊戲是最簡單的選擇,但也是最容易讓家長背負罵名的選擇。過多的電玩遊戲可能導致成癮、心理問題或暴力傾向。然而近期部分研究發現,若能限縮電玩遊戲時間在一週8小時以內,並且以主動式遊戲為主(例如虛擬實境VR遊戲),可能對體適能有幫助,也不會過度影響孩子的社交情緒。

儘管電玩遊戲不一定一無是處,終究不能取代面對面的遊戲,建議家長讓孩子多些互動式遊戲,培養遊戲技巧,對孩子的發展會有明顯的助益。

孩子不太會玩遊戲怎麼辦?

若孩子在與他人遊戲互動過程中,出現下列狀況,則須特別留意:
  • 較少出現策略或變化
  • 害怕輸,甚至因害怕而逃避
  • 自行更改遊戲規則
  • 避免或逃避和其他孩子遊玩

若有上述狀況,建議至復健科兒童發展團隊,由醫師及治療師共同評估孩子遊戲、語言、認知能力技巧的進展,進而確認是什麼情形阻礙孩子的遊戲技巧發展。

要特別注意的是,孩子4、5歲進入中班後,更強調規則理解、遊戲策略及問題解決的能力,因為基礎認知已經成形,所以孩子應該可以理解數字數量、大量相對詞及更多的詞彙。

在與其他孩子的合作、競爭、扮演或輪流遊戲中,孩子須理解「遊戲目標」、「步驟順序」並為了達成目標或贏而產生「策略」。舉例來說,在抽鬼牌或其他簡單桌遊時,可以觀察孩子聽完規則後,執行遊戲的過程,藉以評估理解力、聽覺記憶力、及工作記憶的品質。

因此,進入小學前,孩子若缺乏足夠的遊戲技巧探索各式靜態或動態遊戲及互動,可能在體能、策略發展、認知及抽象概念中略顯弱勢。

結語

遊戲是孩子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擁有足夠的遊戲技巧能讓孩子探索抽象概念,並且在遊戲中擬定策略及目標,強化認知溝通及語言發展。若擔心孩子的遊戲技巧不足,可與兒童發展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共同評估孩子遊戲、語言、認知能力技巧的狀況,讓孩子樂在遊戲,適性快樂成長。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參考資料

  1. Lobel A, Engels RC, Stone LL, Burk WJ, Granic I. Video Gaming and Children’s Psychosocial Wellbe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J Youth Adolesc. 2017 Apr;46(4)
  2. Johannes N, Vuorre M, Przybylski AK. Video game pla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ell-being. R Soc Open Sci. 2021 Feb 17;8(2):202049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執行功能」是什麼?為什麼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及學業表現?

柏柏不到一歲就會說話,兩歲就能用完整句子表達自己的需求,柏柏媽媽一直覺得柏柏的發展非常好,以後一定是資優生。然而上大班之後,需要學習的事情變多,柏柏常常遇到挫折就生氣想放棄,學習新知的時候好像都懂,但柏柏沒辦法好好地表達出來,跟他討論事情的時候常常思緒不知道飄到哪裡去,老師講的事情也常常忘東忘西。柏柏媽媽擔心他是不是過動或是自閉傾向,記得聽過柏柏的同學有被評估有「執行功能」問題,經過治療師訓練之後完全看不出來,於是柏柏媽媽決定去復健科門診評估,看柏柏是不是執行功能的問題。

什麼是「執行功能」?

執行功能 (Executive function)是指一連串的認知運作過程,讓孩子可以依據不同的狀況,做出特定合宜的行為並且完成任務。執行功能對於孩子的社交能力、情緒管理、認知發展及學業表現等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打個比方,執行功能就像機場的控制中心,調度航班起降順序,讓機場可以順利運作。執行功能這個控制中心,主要包括三大部門:

  • 工作記憶:理解任務訊息,知道正確的順序及重點後執行。例如講完怎麼玩抽鬼牌後,孩子知道要先抽牌,再確認牌有沒有一對數字相同的卡片
  • 抑制雜訊:可分析環境訊息後選擇正確的刺激才行動。例如在親子館玩玩具時,兒童可否不被其他孩子或玩樂聲音拉走,穩定的玩玩具一段時間
  • 切換專注:執行必要任務時,孩子可否維持、並自由切換、或在不同任務間轉移注意力。例如在教室中抄寫黑板聯絡簿,當老師講話時切換成聽講模式

除了以上三大部門,「執行功能」還有數個二級單位,包括:

  • 規劃及順序性:例如連續性遊戲步驟、或家長交代的兩項或以上的任務
  • 問題解決:在執行遊戲中、或與其他孩子發生問題時,藉由討論、修正計畫而達成目標。例如輪流遊戲中決定誰當第一、輸贏遊戲中為了贏而發展策略、模仿他人
  • 持續調整:藉由預先規劃、或審視執行經驗,修正計畫或策略而增進學習表現。例如投籃,第一次投不進,下次就修正力道、角度等增加投進的機率

執行功能可視為高層次的認知功能,從出生後就逐漸發展,在孩子3 ~ 5歲時快速發展,是孩子自主有意識地對想法、情緒、行為的建構執行過程,因此對於學習能力及課業表現有很大的影響,是學前準備重要的一環。

孩子執行功能不佳會有什麼影響?

若孩子的執行功能不佳,可能會有下列問題

1.行為控制

  • 坐不住、衝動脫口而出,在不該說話時說話
  • 打斷別人講話
  • 想跟其他人玩但無法遵守遊戲規則
  • 沒辦法專注在一件事,容易分心
  • 無法快速轉換情境及適應規則轉變

2.學習表現

  • 忘記或搞錯老師的指令/回家作業
  • 粗心犯不該犯的錯誤
  • 不會做較長期的時間規劃,例如複習作業準備考試
  • 閱讀完沒辦法用自己的話再敘述一次
  • 寫作的邏輯性及完整度不佳

3.自我控制

  • 容易發脾氣
  • 遇到挫折就自暴自棄或放棄
  • 忘東忘西

為什麼孩子會執行功能不佳?

上述執行功能相關的能力,會隨孩子的能力發展、社會適應及家庭教育或遊戲經驗中習得。例如繪本共讀及問答可促進兒童主動思考及工作記憶發展、動靜態團體活動可訓練兒童注意力、抑制雜訊等能力。

但若孩子缺乏刺激及經驗,容易在進入複雜課程時,以及團體生活中跟不上團體進展,或是個人能力隨年齡增長而與他人有明顯差異。

此外,先天氣質不同也可能導致執行功能與他人有落差。例如外向且活動量高的孩子,若缺乏足夠的戶外活動及靜態活動引導,則可能在繪本及團體生活中躁動、容易被其他刺激引走注意力分心。內向且喜歡靜態的孩子可能會因動態活動不足、缺乏互動或對他人的觀察,導致問題解決策略較差,而且因互動及戶外探索較少,可能會對新環境出現適應性不良而導致原先能力下降。

孩子執行功能不佳怎麼辦?

若孩子執行功能較差,建議由復健科兒童發展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共同評估,確定孩子狀況因先天氣質、環境刺激、活動量或體能等因素而導致執行功能較差,甚至學業能力不如預期。

​​值得開心的是,執行功能不是天生而固定的,可以透過訓練提升。找出執行功能不佳的原因後,可以透過遊戲和提示策略,訓練孩子的執行功能,包括工作記憶、反應抑制和變通能力等。

結語

執行功能不佳很常見卻也容易被忽視,孩子會被貼上不專心、調皮、不乖等標籤。兒童發展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可以陪同孩子找出執行功能缺少的關鍵拼圖,透過居家訓練、遊戲學習、工作步驟細分等方式,一步步建構孩子的執行能力,讓未來的學業學習更順遂。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參考資料

  1. Eberhart J, Paes TM, Ellefson MR, Marcovitch S.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play. Trends Neurosci Educ. 2023 Mar;30:100198
  2. Walker S., Fleer M., Veresov N., Duhn I. Enhancing executive function through imaginary play: A promising new practice principle. Australas J. Early Child. 2020;45:114–126
  3. Vidal Carulla C, Christodoulakis N, Adbo K.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Executive Functions throughout a Play-Based Learning Approach That Embeds Science Concept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Jan 12;18(2):588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孩子不專心、閱讀及表達困難怎麼辦?

孩子有活力、追趕跑跳碰是常態,但睿睿媽媽發現睿睿常常坐不住、沒辦法坐下來看故事書,敘述事情也常常顛三倒四,不能完整講述一個故事,想到睿睿快要五歲,不久後要進入小學,聽說108課綱不只是傳統的記憶背誦就好,「核心素養」及「三面九項」都需要自主學習與互動整合,閱讀及溝通表達的重要性更為提升,睿睿媽媽不由得著急了起來。睿睿媽媽曾帶他去復健科評估過,並沒有過動的問題,但睿睿就是沒辦法好好的靜下心來好好閱讀,睿睿媽媽決定再去一次復健科,諮詢醫師及治療師的建議。

注意力原來分五種

我們常在說的注意力,或是專注力,學理上分為五大類:

  • 集中性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直接對環境中的刺激做出反應,例如孩子聽到自己的名字會有反應,可視為最基礎的注意力
  • 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能夠持續專注在一件事,例如坐著看一本書。持續性注意力的缺乏也就是無法專注,常是孩子第一個被發現的問題。原則上孩子的持續性注意力維持時間約為年紀x3(分鐘),例如兩歲的孩子應該可以專注從事一個任務6分鐘
  • 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在外界干擾下,還能維持注意力在應該專注的內容,例如畫畫時不會被別人玩樂的噪音影響。選擇性注意力的缺乏的孩子會容易被外界影響而分心
  • 交替性注意力(alternating attention):可以在多個任務之間轉換,例如聽指令接著完成動作,要在聽理解跟實際行動兩個模式之間切換
  • 分配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可以多工處理事情,例如上課時要邊聽課邊寫筆記,同時要注意老師是不是有什麼指令或是比較聽不懂的概念,需要分配專注力及思考,屬於進階的注意力

閱讀表達比你想的更複雜

108課綱許多的核心素養都跟自主學習、互動整合能力有關,因此專注力、閱讀能力、主動思考工作記憶的重要性更為提升。

學習的專注力、閱讀及表達書寫,可視為一個連貫的整合過程,跟孩子的學習整合能力有密切的關連。

閱讀能力主要跟以下面向相關:

  • 視知覺:孩子是否能判斷字行順序;視覺區辨能力若不好,容易找不到東西;視覺空間能力若不佳,容易跳行漏字
  • 注意力:主要跟選擇性注意力及持續性注意力有關,會影響孩子可以有品質的看多久、以及能不能選擇看正確的東西(例如抄寫聯絡簿)
  • 記憶力:可分成「立即記憶」,也就是當下馬上回答問題;以及「延宕記憶」,指進行一段時間的閱讀後可記得多少內容

書寫表達可視為綜合能力呈現,整合的面向包括:

  • 視覺輸入
  • 認知處理:判斷該注意的環境刺激,並且排除不需要的干擾
  • 工作記憶:可記住排除雜訊後正確的刺激
  • 輸出:抄寫、唸讀、動作

如何提升孩子閱讀表達溝通能力?

閱讀的前提是有足夠的專注力,專注力的訓練會回歸到孩子缺乏的是上述五大類的哪一種注意力。例如集中性注意力不足可能跟警醒度不佳有關係,可使用感覺統合、前庭刺激的技巧訓練。

閱讀跟孩子發展初期的聽指令做事情最大的不同在於,多了圖像符號文字的抽象概念,因此需要整體性的去認識符號概念,包含日常生活的文字符號,如:711的符號意義、P代表停車場等等,連接到一個符號一個意義;此外從文字的斷詞概念,再連接到注音符號一個符號一個聲音,銜接音韻發展的能力,並且從音節的切割到注音符號的拼讀組合切割概念。再進階一些的的技巧,包括孩子自我檢查或產生新策略。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研究都指出, 孩子的體適能/體力跟注意力、任務執行能力甚至學業表現呈現正相關,特別是體能較差的孩子,提升體能之後看到特別大的學業能力進步。學習及閱讀很重要,但也別忘了讓孩子多活動!

結語

少子化的年代,父母及孩子面臨的競爭壓力反而更大,新課綱期待培養出全面多元,有獨立思辨能力的孩子,然而若孩子有注意力、閱讀及表達困難的問題時,可能遭受壓力挫折。若可能有上述狀況,建議及早讓孩子接受兒童發展復健團隊的評估,由醫師及語言/職能/物理治療師給予適切的建議及方向,陪伴孩子克服挑戰。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參考資料

  1. de Greeff JW, Bosker RJ, Oosterlaan J, Visscher C, Hartman E.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executive functions, atten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 a meta-analysis. J Sci Med Sport. 2018 May;21(5):501-507
  2. de Bruijn AGM, Hartman E, Kostons D, Visscher C, Bosker RJ. Exploring the relations among physical fitness, executive functioning, and low academic achievement. J Exp Child Psychol. 2018 Mar;167:204-221.
  3. Commodari E. Novice Readers: The Role of Focused, Selective, Distributed and Alternating Attention at the First Year of the Academic Curriculum. Iperception. 2017 Jul 7;8(4)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