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骨齡的新利器:超音波

孩子的身高成長,不只家長關心,許多孩子在同儕的比較心理下,也希望至少不要落後朋友。評估孩子的成長狀況時,「骨齡」是很重要的評估工具,隨著醫學日新月異,雖然骨齡的重要性依舊,不過除了以傳統的X光評估骨齡,新的研究發現「超音波」也可評估骨齡!究竟骨齡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為何?超音波可以如何協助評估骨齡呢?

什麼是骨齡?

我們都聽過這樣的故事,某個孩子到幾歲前都是全班最矮坐第一排,突然某個時間點抽高變成幾乎是全班最高!然而那個長高的時間點,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孩子生理上的發育跟許多因素有關:骨頭的成熟度、女孩月經來潮、男孩的聲音變低沉等等,成長狀況跟實際年齡(chronological age)的關聯性反而不大。因此,骨齡(bone age),也就是骨頭的成熟度,可以幫助醫師評估孩子的成長發育狀況,也可以預測未來可能的身高。

骨齡受許多因素影響,包括性別、營養狀況、基因、新陳代謝、內分泌疾病等,因此孩子的實際年齡跟骨齡常常是不同的,舉例來說若一個14歲的孩子,骨齡只有12歲,意思是他的發育比同齡的孩子慢,即使現在較矮,未來還有機會迎頭趕上。

如何評估骨齡?

傳統上最常用的骨齡評估法是「GP法」(Greulich and Pyle method),制訂於1959年 ,至今依然是相當常使用的方法。評估方法是將孩子左手的X光對照圖譜,找出最類似的骨齡圖,來判定孩子的骨齡。

然而現在距離1959年已經超過50年,飲食及生活習慣不一樣,因此當年孩子的成長發育跟現在的孩子也不盡相同。

另一種常用的骨齡評估方式是「TW法」(Tanner and Whitehouse),儘管更精細,但評估上更花時間也因而較少使用。

骨齡的評估主要以生長板的閉合狀況為標準。生長板是長骨末端的透明軟骨,會不斷分化讓骨頭成長,因此若生長板逐漸閉合,也就暗示身高成長進入尾聲。X光可以評估生長板的閉合狀況,但可近性不佳,而且畢竟有輻射的疑慮,不宜太過密集接受照射,因此也可評估生長板閉合狀況、免去輻射暴露而且可近性更高的超音波,成為骨齡評估的新利器。

骨齡評估新武器 – 超音波

生長板是軟骨,在超音波的表現跟硬骨完全不同,因此可以評估生長板的閉合程度。許多研究都證實,超音波可以評估生長板的骨化程度,因而可輔助評估骨齡,而因為超音波沒有輻射暴露的問題,可以更密集追蹤孩子的成長狀況。

建議先由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整體評估孩子的成長是否合併內分泌異常或先天疾病,並且初步以X光評估骨齡,後續成長評估則可以超音波輔助,讓整體評估更為完整。

孩子成長的四本柱:基因、運動、飲食、睡眠。若孩子認真從事成長運動、攝取均衡飲食、維持充足睡眠,就是通往健康成長最好的路。每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成長曲線,骨齡評估能讓我們更了解孩子成長的進度,超音波可以輔助骨齡評估,更可以在有疑似運動傷害時評估生長板是否受傷。

時代的進步讓我們能更精準確認孩子的成長,然而要特別一提的是,儘管做了完整的評估,孩子的身高不一定能如預期的成長。盡最大的努力,陪孩子走發育成長的這一段路,養成健康生活的習慣,是跟孩子共有的美好回憶及珍貴資產。

結語

骨齡可以評估孩子實際的生長發育狀況,傳統以左手X光評估骨齡,近年許多研究發現超音波可以輔助評估骨齡。超音波的可近性、無輻射暴露的特點,可以使骨齡的評估更為完整,此外還可以在有疑似運動傷害時評估生長板是否受傷。時代的進步讓我們能更精準評估孩子的成長,然而別忘了最重要的是規律運動、均衡營養、充足睡眠才是讓孩子健康成長最重要的關鍵。

參考資料

  1. Cavallo F, Mohn A, Chiarelli F, Giannini C. Evaluation of Bone Age in Children: A Mini-Review. Front Pediatr. 2021 Mar 12;9:580314
  2. Hajalioghli P, Tarzamni MK. The utility of ultrasonographic bone age determination in detecting growth disturbances;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the conventional radiographic technique. Skeletal Radiol. 2015 Sep;44(9):1351-6
  3. Torenek Ağırman K, Bilge OM, Miloğlu Ö. Ultrasonography in determining pubertal growth and bone age. Dentomaxillofac Radiol. 2018 Oct;47(7):20170398
  4. Bilgili Y, Hizel S, Kara SA, Sanli C, Erdal HH, Altinok D. Accuracy of skeletal age assessment in children from birth to 6 years of age with the ultrasonographic version of the Greulich-Pyle atlas. J Ultrasound Med. 2003 Jul;22(7):683-90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孩子高低肩、長短腳是脊椎側彎嗎?脊椎側彎全解析


小婷剛滿11歲,出落得亭亭玉立,近一年來長高了10公分,然而小婷媽媽覺得小婷打直身體時兩邊肩膀好像不等高,走起路來也不是很穩,彷彿雙腳長度不一樣,小婷媽媽想起聽鄰居說過,鄰居的女兒青春期時長高長得快,但脊椎也歪了,最後還去醫院開刀。小婷媽媽開始擔心小婷會不會是脊椎側彎……

為什麼會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可能是原發性或肇因於其他疾病,例如腦性麻痺、神經肌肉疾病或馬凡症候群(Marfan’s syndrome)等。兒童青少年(10~18歲)的脊椎側彎超過8成是原發性,意思是原因不明,醫學界尚未找到明確造成這類脊椎側彎的原因,目前認為有可能跟遺傳、生長激素分泌異常、前庭平衡感覺等有關,然而兒童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明確的致病原因仍未明朗。本文以下討論以原發性脊椎側彎為主。

脊椎側彎的定義是站立時,脊椎側彎的角度超過10度。據統計,每100個孩子就有3個有脊椎側彎。若脊椎側彎的角度超過20度,則需要密切追蹤並且給予孩子適當的治療,若不處理,其中10%孩子的脊椎側彎會逐漸惡化,產生背痛或呼吸受限等症狀,其中女孩脊椎側彎惡化的風險比男孩高出10倍。

何時要懷疑孩子有脊椎側彎?

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看起來高低肩或長短腳而就診評估脊椎側彎。脊椎側彎常見的症狀包括:

  • 肩膀或肩胛不等高
  • 腰部髖部不等高
  • 手自然下垂時,與身體的距離兩側不同
  • 肋骨突出,甚至使呼吸受限
  • 腰背疼痛。據統計27~59%脊椎側彎的孩子有疼痛問題
  • 頭部歪斜
  • 若嚴重脊椎側彎可能壓迫神經,甚至造成肢體痠麻無力

一分鐘評估脊椎側彎

如果懷疑孩子有脊椎側彎,可用「前彎測試」做初步評估。
身體向前彎,讓手貼近腳掌。從背後觀察,若背部左右側高低不平,則可能是脊椎側彎

孩子脊椎側彎怎麼辦?

若懷疑孩子有脊椎側彎,醫師第一步會評估孩子是原發性脊椎側彎,還是其他例如神經肌肉疾病造成的脊椎側彎,此外部分孩子的脊椎側彎主因是長短腳,而脊椎側彎只是代償性,此時就需要用鞋墊矯正長短腳,才能治本。

疑似脊椎側彎的孩子初步需要到醫院接受X光檢查,一則是確定脊椎側彎的角度及方向,一則是評估孩子目前的發育狀況,預測脊椎側彎惡化的可能性。孩子若有下列情形,則脊椎側彎有較大的惡化可能性。

  • 小於12歲
  • 女性
  • 初經前發現脊椎側彎
  • 脊椎側彎診斷時角度就大於20度
  • S形側彎或胸椎側彎
  • 髂骨骨化程度較低,表示孩子在發育前期

脊椎側彎可以治療嗎?

醫師一般會依照脊椎側彎的角度及進展速度建議治療方向:

  • 脊椎側彎10 ~ 19度:密切觀察,每6個月照一次X光
  • 脊椎側彎20 ~ 29度:運動訓練並且考慮使用背架
  • 脊椎側彎20 ~ 29度,且每6~9個月增加超過5度:建議使用背架並且運動訓練
  • 脊椎側彎30 ~ 39度:建議使用背架並且運動訓練
  • 脊椎側彎40 ~ 49度:建議開刀,或者先穿背架一陣子觀察
  • 脊椎側彎>50度:建議開刀

脊椎側彎在兒童青少年的特別之處在於,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長高也可能使脊椎側彎惡化,在快速成長期時特別明顯。因此密切追蹤、早期介入是對孩子最好的做法,其中運動訓練及背架是醫師最常使用的武器。

  1. 運動訓練:脊椎側彎運動訓練的流派眾多,主要理論基礎是強化脊椎穩定肌群,包括多裂肌(multifidus muscle)、骨盆肌群及腹橫肌(transverse abdominal muscle)等,增加肌群的穩定度及平衡,此外也包括核心肌群的強化,讓身體維持正確的姿態。
  2. 背架:以往的觀念是孩子一天要穿23小時的背架來預防脊椎側彎惡化,唯一可以脫離背架的時光是洗澡。新的醫學研究告訴我們,孩子一天穿背架的時間超過13個小時就可以有顯著的效果。

脊椎側彎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脊椎側彎是3D的扭轉,不只是二度空間的彎曲,因此比一般的運動治療需要更密切的評估及指導,建議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運動訓練會比較安全有效。下面是簡易在家可以做的脊椎側彎復健運動。

  • 背部伸展

  • 超人式

  • 橋式 (臀橋)

  • 伏地挺身變化式

結語

兒童青少年的脊椎側彎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減緩惡化速度甚至改善。脊椎側彎角度小於40度的話,可先以保守治療為主,包括運動訓練及穿戴背架,並且密切觀察角度的變化。讓孩子遠離脊椎側彎,尾閭中正神貫頂,打直腰桿大步走!

參考資料
  1. Stirling, A. J., Howel, D., & Millner Et Al., P. A. (1997). Late-onset idiopathic scoliosis in children six to fourteen years old. A cross-sectional prevalence study.. 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 17(2), 275.
  2. Schlösser, T. P., Colo, D., & Castelein, R. M. (2015).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Seminars in Spine Surgery, 27(1), 2–8.
  3. Théroux, J., Le May, S., Fortin, C., & Labelle, H. (2015). Prevalence and Management of Back Pain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Study. Pain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20(3), 153–157.
  4. Effects of Bracing in Adolescents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 (2014).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0(7), 680–681.
  5. Effects of corrective, therapeutic exercise techniques o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2018). Archivos Argentinos de Pediatria, 116(4).
  6. Weinstein, S. L., Dolan, L. A., Wright, J. G., & Dobbs, M. B. (2013). Effects of Bracing in Adolescents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9(16), 1512–1521.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孩子O型腿需要穿鞋墊或開刀嗎?如何運動改善O型腿?

晴晴10個月大就會走路時,家人都很開心覺得晴晴可能是神童。但隨著晴晴越來越大,晴晴的爸媽發現她站立時膝蓋無法完全併攏,下半身就像一個O型,晴晴爸媽擔心晴晴會不會是人家說的O型腿,以後如果長大O型腿越來越嚴重該如何是好。

聽說鄰居的孩子也是O型腿,去橋骨之後不但未見改善還越來越嚴重,於是晴晴爸媽趕緊帶晴晴到復健科門診給醫師評估。醫師評估過後,告訴晴晴爸媽這是「生理性O型腿」,只要密切追蹤就好,聽到醫師的答覆,晴晴爸媽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

為什麼孩子會有O型腿?

當孩子下肢伸直、雙側腳踝緊靠,若雙膝之間的距離過大,看起來像是O型,就是俗稱的O型腿(bow leg),醫學的專有名詞是膝內翻(genu varum)。若膝蓋緊靠時,腳踝之間距離過大無法併攏就是俗稱的X型腿(knocked knees),醫學的專有名詞是膝外翻(genu valgum)

胎兒在子宮內時小腿是彎曲的,因此孩子正常的發育在出生時就是O型腿,隨著孩子逐漸成長,大約在2歲時下肢會回到筆直狀態,然後3 ~ 6歲再變成X型腿,之後逐漸發育雙腿越來越直,大約到11歲時,孩子的膝蓋會回到直立或是稍微外翻(X型),而正常成人的膝蓋本來就有輕微的外翻 (5 ~ 8度),因此11歲之後有輕微的X型腿不用特別擔心。

若孩子依照上述時程發育,沒有伴隨特別症狀,例如容易跌倒、步態異常等,且雙膝彎曲的角度對稱,比較可能是「生理性O型腿」,只要密切追蹤即可,然而部分的孩子可能是需要處理的「病理性O型腿」。

這樣的O型腿要提高警覺

美國的研究統計,轉診到專科醫師門診評估O型腿的孩子中,超過40%的孩子其實是生理性O型腿。40%聽起來不多,但要注意的是在美國若沒有經過轉診,多數狀況無法看專科門診,因此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孩子究竟是無傷大雅的「生理性O型腿」,還是需要進一步處理的「病理性O型腿」,若非專精兒童成長的專科醫師,很多時候也難以判斷。O型腿的孩子若有以下狀況,就要提高警覺,建議找專科醫師評估:

  • 身材矮小,明顯落後同齡孩子
  • 雙膝的內翻不對稱,一腳的彎曲幅度明顯大於另一腳
  • 當走路重量落在膝蓋時,膝蓋會向外突出 (lateral thrust)
  • 從出生到2歲這段時間,O型腿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惡化
  • 孩子超過2歲,但O型腿沒有改善
  • 膝蓋內翻角度過大

常見的病理性O型腿原因包括布郎特疾病(Blount disease)、維生素D缺乏、骨骼代謝異常疾病等等。布郎特疾病是相當常見的病理性O型腿原因,肇因於外傷或感染等狀況,使脛骨近端內側生長較慢,就可能造成膝內翻,甚至演變成長短腳、軟骨損傷,部分孩子會因此需要開刀矯正。研究發現,罹患布郎特疾病的孩子通常10 ~ 11個月大時就會走路,因此若孩子比同齡孩子早走路且雙膝內翻角度過大,建議及早評估。

要特別一提的是,部分孩子的O型腿並不是病理性,但跟下肢整體的力學有關。當髖部內轉過多,會使膝蓋內翻角度增加,因而使O型腿的角度更大,因此可以透過強化髖部外轉肌力來緩解O型腿。研究也顯示,O型腿會使腳踝距下關節(subtalar joint)的旋前(pronation)增加,因此部分O型腿較嚴重的孩子,可以考慮使用鞋墊來改善足部的活動穩定度。

一分鐘評估孩子的O型腿

出生到2歲這段時間,孩子本來就有O型腿,正常狀況應該要逐漸改善、下肢越來越直。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評估孩子的O型腿有沒有逐漸改善。

讓孩子的下肢伸直,腳踝內側緊貼。一手抓孩子的兩個腳踝,另一手放在孩子雙膝之間,評估雙膝之間的距離是幾個手指的寬度。舉例來說,一開始量是一個手指的寬度,事隔一個月後再量如果變成是兩個手指的寬度,就可以藉此評估孩子O型腿的嚴重度。

改善O型腿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 大腿後肌伸展

  • 內收肌群伸展

  • 髖部外轉肌力訓練

  • 俯臥抬腿

  • 弓箭步

結語

孩子2歲前的O型腿多數是生理性O型腿,會隨著成長逐漸改善。然而若O型腿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惡化,或雙膝明顯不對稱,建議給專精兒童成長的復健科醫師評估孩子是否有病理性O型腿,以及是否合併髖部或足部問題。正確認識孩子O型腿的追蹤及處理原則,能讓孩子有良好的體態,家長也不必過度擔心。

跟陳渝仁醫師一起運動長高➜


參考資料

  1. Weiner DS. Pediatric orthopedics for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2nd ed. Jones K, ed.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 Dettling S, Weiner DS. Management of bow legs in children: A primary care protocol. J Fam Pract. 2017 May;66(5):E1-E6
  3. Park SH, Lee JW, Kim JH, Tak KS, Lee BH, Suh IS. Effectiveness of Hip External Rotator Strengthening Exercise in Korean Postural Bowleg Women. Aesthetic Plast Surg. 2017 Aug;41(4):887-892
  4. Namkoong, S. R. P. L. R. (2017). The Effect of Stretching and Elastic Band Exercises Knee Space Distance and Plantar Pressure Distribution during Walking in Young Individuals with Genu Varum. Journal of The Korean Society of Physical Medicine, 12(1), 83–91.
  5. Van Gheluwe, B., Kirby, K. A., & Hagman, F. (2005). Effects of Simulated Genu Valgum and Genu Varum on Ground Reaction Forces and Subtalar Joint Function During Gai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 95(6), 531–541.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什麼是早期療育?什麼樣的孩子需要早期療育?

小傑三歲了,但湯匙用的還不是很好,說話也以單字為主,很少說完整的句子,跑起步來不是很順暢,甚至還不時跌倒。幼兒園老師告訴小傑爸媽,小傑的發展比起一般小朋友稍微慢了些,建議帶小傑到復健科全面評估,看是不是需要接受早期療育(早療)。小傑爸媽之前就覺得奇怪,小傑的姊姊三歲的時候跟小傑不太一樣,話說得很好,跑跳上下樓梯也都沒問題。小傑爸媽很擔心小傑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疾病,決定盡快帶小傑到復健科門診評估。

什麼是「早期療育」?

早期療育(early intervention)又稱早療,是一種整合性的醫療服務,針對6歲前疑似發展落後或異常的孩子,提供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跨領域專業整體介入,希望能充分開發孩子的潛力,培養孩子達到與同齡孩童相同的日常生活能力。

由於孩子從出生到6歲是身心發育的黃金期,因此儘早透過早期整合性的評估與復健療育,更能降低孩子發生併發症及未來可能的障礙程度。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更顯示,孩子3歲前接受早期療育復健的效益,是3歲後的10倍以上,這個結果可能跟孩子的大腦發育有關。孩子的大腦在3歲就發育了80%、5歲時發育達到90%,因此越早介入,越有機會讓孩子回到正常發育的軌道。

什麼樣的孩子需要早期療育?

需要早期療育介入的孩子可能比你我想像的更多,據2020年發表的台灣本土研究統計發現,台灣有發展問題、需要早期療育介入的孩子比例超過11%,其中孩子最常有的是語言(4.8%)及動作(2.3%)發展落後的問題。

常見需要早期療育介入的發展面向包括:

  • 粗大動作,例如跑跳
  • 精細動作,例如使用湯匙筷子
  • 語言
  • 認知
  • 知覺
  • 心理
  • 情緒
  • 社交
  • 社會適應性

孩子可能有不只一個面向的發展問題。常見造成孩子有上述發展問題的原因可分為四大類:

  • 發展遲緩 (developmetal delay)
  • 心理行為情緒障礙:包括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自閉症光譜疾患等
  • 腦性麻痺
  • 先天疾病:唐氏症、先天感染(例如巨細胞病毒感染)、脊柱裂等
若孩子有早產、出生體重過輕、黃疸、新生兒呼吸窘迫等狀況,也會比較容易有需要早期療育介入的可能性。

早期療育涵蓋哪些項目?

早期療育的特色是多專業共同介入,共同處理孩子的發展問題,醫療復健、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要協同合作,給予孩子個人化的照顧,特別是學齡時的銜接過程,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課題。治療項目包括:

  • 物理治療
  • 職能治療
  • 語言治療
  • 認知訓練
  • 感覺統合
  • 心理治療
  • 音樂治療
  • 藝術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早期療育的復健治療是以遊戲刺激孩子的動作認知功能、情緒控制能力,而且可以在遊戲中培養社交能力,甚至可以提升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

結語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若孩子的發展有延遲,務必盡快讓復健科醫師評估並且視情況安排早療復健介入。部分家長擔心孩子進入早期療育復健會不會有污名化的問題,其實早療只是在孩子需要刺激及訓練的時候陪孩子走一段路,許多孩子經過早療課程後,依然可以回歸到學校體系,越早介入越能讓孩子回到正常的發育軌道。

參考資料

  1. Parry TS. The effectiveness of early intervention: a critical review. J Paediatr Child Health. 1992 Oct;28(5):343-6.
  2. Chen HJ, Hsin-Ju Ko M, Li ST, Chiu NC, Hung KL. Prevalence of preschool childre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in northeastern Taiwan – Screening with Taipei City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Checklist for Preschoolers, 2nd Version. J Formos Med Assoc. 2020 Jul;119(7):1174-1179.
  3. Hauser-Cram P, Warfield ME, Shonkoff JP, Krauss MW, Sayer A, Upshur CC.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parent well-being. Monogr Soc Res Child Dev. 2001;66(3):i-viii, 1-114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孩子「發展遲緩」怎麼辦?如何透過早期療育協助孩子發展?

婷婷家是典型的核心家庭,一家三口的每日行程是先送婷婷到幼幼班,然後婷婷爸媽趕去上班,下班再接婷婷回家,回到家夫妻都累了也沒太多心力陪婷婷。直到有天發現婷婷的表哥跟她一樣四歲,但語言表達能力已經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而且婷婷跟表哥玩遊戲看起來動作不是很流暢。婷婷爸媽想起之前幼幼班的老師就提起過,婷婷的發展比起同齡的孩子似乎慢了些,建議到復健科評估是否有「發展遲緩」的問題,但婷婷爸媽聽到發展遲緩就不喜歡這個詞,深怕就醫的話讓婷婷留下不好看的病歷,然而如今再不就醫,更怕無法讓婷婷健康順利成長…

什麼是「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delay)意思是孩子在大動作(如跑跳)、精細動作(如畫圖)、知覺、認知學習、語言、社會心理、情緒控制等面向落後於同齡的孩子。發展遲緩的孩子可能在單一或某些面向落後,也可能全面性的落後。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為6 ~ 8%。台灣本土的研究統計則顯示6歲以下發展遲緩孩子佔比由1.9%(民國92年)增加至3.3%(民國97年)。然而隨著醫療普及以及家長對孩子發展的重視,以往被以為是「大隻雞慢啼」的發展遲緩孩子逐漸浮上檯面接受早期療育,許多以往進入小學才被發現的發展遲緩孩子,得以在6歲前的早療黃金治療期接受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家長擔心帶孩子就醫,病歷上有「發展遲緩」的診斷,之後就學可能遭受歧視。其實儘早讓發展較慢的孩子接受評估及早期療育,給予適當的治療,配合家庭及學校教育,並且評估後續是否有特殊教育的需求,才是讓孩子健康成長最好的路。

早一天接受正規醫療,就是給孩子多一分機會。發展遲緩的孩子並不罕見,醫療及教育體系都不會對這些孩子有異樣眼光,反而是會投入更多資源,協助孩子的發展成長,給予適切的照顧,請各位爸爸媽媽不用擔心。

為什麼孩子會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可分為三大類:

  • 先天疾病:母親因素(吸菸、酒精、懷孕期間感染)、染色體異常、顱內出血、遺傳性疾病等
  • 後天因素:腦性麻痺、中樞神經感染、孩子受到外界刺激不足
  • 不明原因:據長庚醫院兒童復健科研究統計發現,不明原因的發展遲緩孩子比例反而最高

許多發展遲緩的孩子是因視力或聽力問題而刺激不足,因此若孩子對聲音或移動物品的反應較慢,務必提高警覺就醫評估。此外,發展遲緩常合併其他狀況,例如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自閉症光譜疾患等,若能早期發現,讓孩子接受早期療育,就能快一分讓孩子回到他應該有的發展軌道。

早期療育如何協助發展遲緩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有其特殊的性格及發展軌跡。早期療育是為孩子適情適性、量身打造的治療,也可視為是陪伴孩子走過這段路的獨特學習。

一般孩子習以為常的日常動作或語言溝通及社交,發展遲緩的孩子可能都需要反覆練習,才能有所進展,早期療育是針對孩子發展遲緩的面向,由醫師及治療師團隊一同擬定治療計畫、陪伴孩子更快更順利的走過這段學習的路。

治療團隊會依孩子狀況設計治療的課程及安排一同學習的孩子,社交是發展遲緩孩子常需要特別發展的一環,透過治療師引導,讓孩子自然的跟其他孩子相處,是早期療育很重要的精神。早期療育主要包括下面的專業介入:

  • 物理治療:透過遊戲訓練,增強孩子的大動作控制發展、肌耐力及協調度。
  • 職能治療:培養孩子的精細動作控制及協調性,例如畫圖握筆,並且提升孩子的情緒控管、社交技巧、認知及感覺統合等面向。
  • 語言治療:幫助孩子發展構音及語言發展,並且加強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讓孩子更能在各方面與外界溝通。
  • 心理治療:從認知及行為模式評估孩子在情緒、注意力及社交等面向的發展問題,並且給予諮商治療。
  • 藝術治療:以音樂、舞蹈、戲劇等多元形式,透過探索素材及表達,讓孩子增強內在的彈性及自主性

值得一提的是,家長的任務不是只是帶孩子來接受早期療育復健,更要跟治療師溝通討論,在家中營造讓孩子可以持續學習的環境,透過跟孩子的互動,讓孩子離開醫療場域後依然可以自然的複習治療師擬定的治療目標。許多研究都發現,家長及照顧者對發展遲緩的孩子若能同步在家庭生活中加入訓練的元素,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結語

有發展遲緩問題的孩子相當常見,而且多數發展遲緩是找不到原因的,因此家長不必過度內疚也不要擔心孩子若接受早期療育復健,會不會以後就只能走上跟一般孩子不同的路。讓有需要的孩子早些接受專業的早期療育評估及復健治療,不僅不會讓孩子被污名化,反而是讓孩子回到他應該有的發展軌道最快的路。

參考資料

  1. Lai DC, Tseng YC, Guo HR: Gender and geographic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al delays among young children: Analysis of the data from the national registry in Taiwan. Res Dev Disabil 2011; 32:63-9
  2. Vitrikas K, Savard D, Bucaj M: Developmental Delay: When and How to Screen. Am Fam Physician 2017; 96: 36-43.
  3. Glumbic N, Grujicic R, Stupar S, Petrovic S, Pejovic-Milovancevic M.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Caregiver Skill Training Program o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Experiences From Serbia. Front Psychiatry. 2022 Jun 3;13:913142.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孩子坐不住、不專心是「過動兒」嗎?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冠冠一歲就很會講話,活動力也很旺盛,但每次遇到需要等待的事情例如排隊,冠冠都沒辦法好好等待,一定要跑來跑去。上了幼兒園之後,冠冠連坐10分鐘都沒辦法,甚至會在上課時間直接跑到遊戲區玩,此外也常忘東忘西,跟冠冠講話時他也好像沒有專心在聽,冠冠爸爸媽媽還發現他晚上睡覺時間似乎比一般孩子少,睡前一直動來動去難以入睡。老師建議冠冠爸爸媽媽帶他給復健科醫師評估,看冠冠是不是過動兒,如果是的話,早些接受早期療育對冠冠的發展會有幫助。

什麼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對於坐不住、不專心甚至有些調皮的孩子,我們常說這孩子是「過動兒」。俗稱的過動在醫學上的正式名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種神經發展性疾患,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朗,一般認為跟先天體質上,兒茶酚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代謝失衡有關, 也跟後天因素有關,包括懷孕期間的感染、抽菸、酒精使用、家庭環境等。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顧名思義,主要的症狀包括注意力缺乏、過動或衝動行為。據統計,學齡孩子有9 ~ 15%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比例相當高,不僅影響孩子的學習成長,許多孩子的症狀會延續到青春期甚至成人,對生活造成不小的影響。要特別一提的是,許多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孩子合併有自閉特質、對立反抗症(易怒情緒、好爭辯或反抗行為)、焦慮、學習困難等狀況,宜綜合整體評估孩子狀況。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有哪些特質?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主要包括兩大核心症狀:不專注過動及衝動行為,而且會影響生活及功能。

根據最新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DSM-5-T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應符合以下標準:

  • 不專注:16歲以前的孩子要有下面至少6個症狀、持續時間至少6個月,而且症狀不是正常發展狀況下應該出現的
  1. 對細節無法專注、回家作業或活動容易犯粗心的錯誤
  2. 做事或遊戲時無法維持專注
  3. 即使直接對他說話,也像是沒有在聽
  4. 沒辦法依照指示做事;無法在固定場域完成作業或任務,容易分心、偏離軌道
  5. 無法規劃活動或任務
  6. 不喜歡也不情願做需要長時間的腦力活動,例如回家作業
  7. 容易丟三落四、忘東忘西,例如忘記需要帶到學校的文具、鑰匙
  8. 容易分心、注意力常被其他事情帶走
  9. 日常生活易健忘
  • 過動及衝動行為:16歲以前的孩子要有下面至少6個症狀、持續時間至少6個月,而且症狀不是正常發展狀況下應該出現的
  1. 坐不住;坐著的時候會拍手或拍腳,或者在位子上蠕動
  2. 會在不該離開座位的時候擅自離座,例如上課中突然離開
  3. 會在不適合的場合跑或攀爬
  4. 無法安靜地一起從事休閒活動,例如看電影
  5. 總是活力充沛、忙個不停
  6. 一直說話說不停
  7. 在別人問題還沒問完的時候就脫口說出答覆
  8. 無法等待「輪流」這件事
  9. 會打斷或闖進別人進行中的事,例如他人的對話或遊戲

此外,還必須符合下述狀況。

  • 部分不專注、過動及衝動行為在12歲之前就出現
  • 部分症狀要在兩個以上的場合出現,例如學校、家庭、跟朋友或親戚
  • 症狀會影響日常生活及學校生活

孩子可能是不專注、過動及衝動行為兩大核心症狀都有,也可能其中一個比較明顯。由於這些症狀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社交及日常生活,儘早讓孩子接受評估及後續的療育極為重要,否則不只影響孩子的課業學習,難以跟同儕溝通進行社交活動,也可能讓孩子受挫,甚至有自尊心低下、憂鬱情緒等問題。

如何協助過動的孩子發展?

針對過動孩子的早期療育原則與其他兒童發展疾患類似,需要醫療、家庭及學校端三方共同合作,必要時引介社福及支持團體的資源,共同設定孩子的治療目標,並且依照治療狀況調整治療進度及治療目標。

下面是治療目標範例:

  • 增進跟照顧者、老師、手足及同儕的關係,例如一起玩不會有爭執
  • 加強學業表現,例如完成回家作業
  • 強化遵守規則的重要性,例如不要跟老師頂嘴

據統計,高達1/3的過動孩子合併一個以上其他的疾患,例如自閉特質、焦慮等,因此同步處理所有狀況至關重要。

早期療育部分,主要以統合性的行為介入治療為主,由跨專業的兒童治療團隊共同擬定療育計畫,包括兒童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及語言治療師等,心理治療則對合併有焦慮、憂鬱等狀況的孩子效益較佳。

部分較嚴重的學齡過動孩子(超過6歲)會考慮使用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是利他能(Ritalin; methylphenidate),然而可能造成睡眠問題與食慾ㄑ降低的狀況,請與醫師討論使用藥物控制的利弊得失。要提醒家長的是,許多名人也有過動特質,包括邱吉爾、莫札特、愛迪生等,若當年用藥物將他們控制成社會定義的正常狀態,也許世界就少了這些人的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兒童青少年一天至少要運動60分鐘,規律運動可以提升孩子的心肺耐力、認知功能以及社會心理的健全度。過動孩子的運動量也應該達到這個標準,許多研究發現,規律運動(團體遊戲、有氧運動、肌力及伸展運動等)可以降低過動孩子的症狀嚴重度,因此放心讓孩子運動吧!

結語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並不少見,主要包括兩大核心症狀:不專注、過動及衝動行為,而且會影響生活及功能。若孩子疑似有過動的狀況,宜儘早評估,由醫療、家庭及學校端三方共同合作、擬定孩子的治療目標,儘早介入對孩子是最好的。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過動不一定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就,歷史上許多名人都有過動的狀況,陪伴孩子適情適性發展,孩子的發展依然不可限量。

參考資料

  1. Wolraich ML, Hagan JF Jr.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2019 Oct;144(4)
  2. Millichap JG. Eti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Pediatrics. 2008 Feb;121(2):e358-65
  3.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National Initiative for Children’s Healthcare Quality. How to establish a school-home daily report card. http://www.healthyinfo.com/consumers/ho/ADD.daily.report.card.pdf (Accessed on July 6, 2022).
  4. Memarmoghaddam M, Torbati HT, Sohrabi M, Mashhadi A, Kashi A. Effects of a selected exercise programon executive function of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J Med Life. 2016 Oct-Dec;9(4):373-379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如何評估孩子是否有「自閉特質」?怎麼協助自閉的孩子發展?

誠誠不到一歲就會走路,而且會說10個單字,全家都覺得誠誠應該是個神童;但隨著誠誠越來越大,他的語言能力似乎陷入停滯,滿兩歲了還是只會10個左右的單字,此外誠誠的爸媽發現他不太理睬人,也不喜歡跟其他小朋友玩,總是自己玩自己的小火車,而且也不想玩別的玩具。誠誠的爸媽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決定帶誠誠到兒童復健科就診。醫師跟誠誠互動了一陣子後,跟誠誠爸媽説,誠誠可能有自閉的特質,誠誠爸媽頓時陷入愁雲慘霧,擔心之情溢於言表。

醫師察覺到誠誠爸媽的反應,告訴誠誠爸媽:「現在發現不算晚,我們盡快幫誠誠安排評估跟早期療育,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讓誠誠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聽到醫師誠懇的一番話,誠誠爸媽安心許多,決定開始陪誠誠一起接受早期療育。

什麼是「自閉特質」?

早年常用的「自閉症」名詞現今比較少使用,主要是因為研究發現自閉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包含許多不同的表現,從語言及認知功能發展普遍較佳的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到智能認知及社交功能都有障礙的嚴重型態都有,比較類似一個光譜有各種不同型態,因此目前較常用「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或「自閉症光譜疾患」稱呼有自閉特質的孩子。

孩子的自閉特質源自大腦神經發展的功能障礙,因障礙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據統計,每40個人就有一個是有自閉特質,因此自閉的孩子並不少見。自閉特質的原因尚未完全明朗,一般認為跟大腦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調控有關,使神經的連結出問題,造成社交障礙、固執行為及重複性等問題。此外,懷孕時父母年齡較高、母親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等狀況,也會讓孩子有較高機會有自閉特質。

自閉的孩子有哪些特徵?

自閉的孩子主要有兩大特徵:不擅處理情緒及人與人的社交溝通互動、執著於重複和一致性的行為活動。根據最新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DSM-5-TR),自閉特質的孩子符合以下標準:

  • 持續性的社交溝通互動障礙,符合下面3項標準
  1. 社交情緒表達困難,無法分享表達心情及興趣,也無法理解他人的感受
  2. 不擅使用非語言的溝通方法,例如眼神接觸、表情、手勢、音調等
  3. 難以做出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例如打招呼或說再見,即使想跟人交朋友也難以正常方式維持社交關係
  • 侷限或重複性的行為或興趣活動,符合下面2項標準以上
  1. 刻板重複行為,例如拍打、轉圈圈;言語則是一直重複某段話
  2. 難以改變的固著行為,堅持某些日常儀式,或每天一定要吃特定食物
  3. 侷限的興趣,例如只喜歡玩小火車、恐龍模型
  4. 對聲音、溫度、觸覺及味覺等「特別有」或「特別沒有」反應
  • 上述症狀會影響正常功能,例如影響社交、學業或日常生活
  • 上述症狀在孩子發展的早期就出現,但要注意的常常是在社交需求上升,例如進入幼兒園時才會變明顯
  • 上述症狀跟智能障礙或發展遲緩等狀況無關

要特別一提的是,約1/4 ~ 1/3的自閉特質孩子在發展早期沒有明顯落後,然而在1歲半到2歲時,語言、社交技能及溝通技巧會逐漸遇到瓶頸,因此很多孩子是在進入幼兒園時被發現有自閉的特質。

多數孩子在幼兒園時期,語言能力的落後、固執或單一的行為模式及興趣、不喜歡跟其他孩子玩遊戲的特質會越來越明顯;部分有自閉特質的孩子會合併其他神經發展疾患,例如注意力缺乏、過動等,因此對孩子發展狀況的全面評估及追蹤相當重要。

如何協助自閉特質的孩子?

醫界的共識是,越早發現孩子的自閉特質,讓孩子接受密集的早期療育,越能讓孩子的行為、溝通技能、功能性技能有所進展。儘管目前沒有能絕對治癒孩子自閉特質的方法,但早期療育可以讓孩子的症狀逐漸淡化,而且不再造成失能。

針對自閉特質孩子的療育目標是強化功能,讓孩子生活獨立:

  • 增進社交能力及遊戲技能
  • 強化溝通技巧,包括功能性及非語言溝通層面(手勢、語音上揚等)
  • 改善社會適應技能,包括生活自理及人際交流等
  • 減少無功能及消極行為
  • 提升學習及認知能力

早期療育會依照孩子的強項、弱點及孩子/家庭的需求做個人化的治療,主要介入方式則包括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及藝術治療等。

2022年的研究發現,每4個自閉特質的孩子就有1個人有肥胖的問題,而肥胖可能跟神經發展有關,因此體重控制也是自閉孩子的重要課題。

結語

自閉特質並不少見,貝多芬及愛因斯坦等名人都被懷疑有自閉特質。若發現孩子有自閉特質,儘早讓孩子接受早期療育的介入,了解孩子的獨特性並且去理解他,陪伴孩子與自閉特質同行,讓自閉特質對孩子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

參考資料

  1. Buro AW, Salinas-Miranda A. Obesity and neurodevelopmental and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among adolescents aged 10-17 years: The National Survey of Children’s Health 2017-2018. J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22 Jun 24.
  2. Zablotsky B, Black LI, Maenner MJ. Estimated Prevalence of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Following Questionnaire Changes in the 2014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Natl Health Stat Report. 2015 Nov 13;(87):1-20
  3. Maglione MA, Gans D, Das L; Technical Expert Panel; HRSA Autism Intervention Research – Behavioral (AIR-B) Network. Nonmedical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with ASD: recommended guidelines and further research needs. Pediatrics. 2012 Nov;130 Suppl 2:S169-78.
  4. Hyman SL, Levy SE, Myers SM;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Pediatrics. 2020 Jan;145(1)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癌症病友可以運動嗎?應該怎麼運動?

據統計,2018年全球新診斷的癌症人數超過1800萬,美國研究估計,每三個美國人就有一個人會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被診斷出癌症;衛福部民國109年統計資料顯示,儘管癌症連續第39年蟬聯10大死因之首,但癌症死亡率卻是自民國98年以來首次下降。隨著醫療的進步,罹患癌症不代表即將面對人生的終點,據統計台灣近6成的癌症病人在診斷5年後依然活著,因此如何活出精彩的癌後人生,是許多癌友共同的課題。

運動的好處眾所皆知,可以提升免疫力、改善心情、提升骨質密度、控制慢性病、以及降低罹癌的風險,然而癌症病友可以運動嗎?有什麼好處?應該怎麼運動呢?

癌友運動的好處

許多癌友有心肺功能及肌力下降、容易疲倦等狀況,跟癌細胞造成的惡性體質有關,也常跟癌症的治療(例如化學治療、免疫療法)有關;此外癌友也常有焦慮、憂鬱及身體功能的下降,以上狀況都會使癌友的生活品質下降。

許多研究發現,運動對各種種類的癌友在癌症治療的前中後各階段都安全而且有益處,可以降低疲倦感、焦慮、憂鬱,並且強化身心狀態,達到更好的睡眠及生活品質。接著我們來看針對癌友的運動處方以及運動的注意事項。

癌友的運動處方

  • 伸展柔軟度訓練:經過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後的肌肉纖維會變短也比較沒有彈性,因此運動前後都應該做拉筋伸展,平時也可以瑜伽伸展。若是頭頸癌患者經放射治療後肌肉攣縮,也應該做肩頸的伸展。

  • 有氧運動:每週3 ~ 5天、30 ~ 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可以邊運動邊說話的程度),例如慢跑、快走、游泳、自行車等,目標一周累積時間到150分鐘。較為虛弱的癌友,可以少量多次的方式,從運動10 ~ 20分鐘開始,循序漸進達到每週累積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時間。若剛化療完免疫力低下,需避免外出,可改為室內快走、跑步機或上下樓梯。

  • 肌力訓練:每週3 ~ 5天,從事大肌群的中等強度肌力訓練,例如迷你深蹲(手扶穩定的平面再深蹲)、弓箭步、在堅固的椅子上反覆由坐到站再由站到坐、伏地挺身 (簡易版可以把牆當做地板)、橋式等運動。

癌友運動的注意事項

原則上癌友運動是安全而且有益的,建議依照個人狀況,調整運動的種類以及進程,勿對身體造成過度的負擔,此外也要有充足的休息以及營養補充讓身體恢復,以下是癌友運動的注意事項:

  1. 若癌細胞轉移到骨頭,應避免高衝擊性的運動,例如籃球、羽球等,以免對骨頭造成過度負擔甚至骨折,可以游泳為主,減少骨頭的承重,惟身體有人工造口或是留置管路則應避免游泳
  2. 若有淋巴水腫造成肢體腫脹的狀況,從事肌力訓練時應穿戴壓力衣或袖套,避免肌肉收縮壓力過大,使淋巴液更難回流
  3. 若運動產生心悸、呼吸急促、胸悶等狀況,由醫師評估,並調整運動內容

結語

知名超馬好手陳彥博罹患咽喉癌後,經過治療及訓練,跑出極地超馬總冠軍。癌後人生依然可以運動,依然可以很精彩,決定權操之在己!請跟你的醫師討論,狀況允許的話,讓我們一塊踏出癌後運動的第一步吧!

參考資料

  1. Maddocks, M. (2020).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training in cancer patients. Clinical Nutrition ESPEN, 40, 1–6
  2. MCTIERNAN, A., FRIEDENREICH, C. M., KATZMARZYK, P. T., POWELL, K. E., MACKO, R., BUCHNER, D., PESCATELLO, L. S., BLOODGOOD, B., TENNANT, B., VAUX-BJERKE, A., GEORGE, S. M., TROIANO, R. P., & PIERCY, K. L. (2019). Physical Activity in Cancer Prevention and Survival: A Systematic Review.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51(6), 1252–1261.
  3. Effects of Exercise on Health-Related Outcomes in Those with Cancer.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4. Stout, N. L., Baima, J., Swisher, A. K., Winters-Stone, K. M., & Welsh, J. (2017).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xercise Systematic Reviews in the Cancer Literature (2005–2017). PM&R, 9, S347–S384.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動小腿好痛是「網球腿」?不運動也會小腿肌肉拉傷或撕裂?

美美的新工作需要穿高跟鞋跑業務,一天走上7~8個小時是常態,最近忙得連運動的時間都沒有。這天為了趕公車小跑了一下,突然聽到「啪」一聲,之後覺得小腿一陣劇痛,走路都有困難。美美趕緊到復健科門診,醫師用超音波檢查後告訴美美她的腓腸肌撕裂而且有積血,最好儘快抽吸出來。美美想起大學瘋狂打網球的時期,有一次是比賽到一半小腿劇痛,那時醫師說是小腿肌肉撕裂,也就是「網球腿」。但自己最近都沒什麼運動,怎麼會突然小腿肌肉撕裂呢?

小腿肌肉拉傷、網球腿、小腿肌肉撕裂怎麼區分?

小腿後方肌群包括:腓腸肌、比目魚肌、膕肌及蹠肌,主要負責腳踝活動、踮腳尖的動作。需要小腿出力快速將腳蹬出的運動都可能造成小腿肌肉拉傷,尤其是需要快速轉換行進方向的運動,例如跑步、網球、羽球、籃球等。然而不只運動會造成小腿肌肉受傷,長期不良姿勢,例如穿高跟鞋走路,或者體重過重,也都可能使小腿肌肉拉傷。

小腿肌肉拉傷常見於暖身不足或是已經累積過度疲勞的狀況,研究顯示20%小腿拉傷的患者在受傷之前就偶爾有小腿痠脹緊繃的感覺,暗示可能當時小腿肌群已經過度疲勞。除了運動強度高且頻繁的年輕運動員,研究發現40 ~ 70歲的男性運動愛好者反而小腿拉傷的比例更高,原因可能是肌力相對不足及之前有過小腿的舊傷。

較嚴重的小腿肌肉拉傷可能造成肌肉撕裂,膝蓋打直時做彎曲腳踝出力的動作常造成小腿肌肉撕裂。最常撕裂的小腿肌肉是腓腸肌及比目魚肌:

  • 腓腸肌:腓腸肌撕裂常見於起跳或衝刺的瞬間,因此通常是急性傷害。腓腸肌撕裂(特別是腓腸肌的內側頭)常見於網球選手,因此俗稱「網球腿」。
  • 比目魚肌:比目魚肌撕裂常見於膝蓋及腳踝同時處於彎曲狀態下的出力,例如跳躍狀態落地的瞬間及步行/跑步上坡。比目魚肌撕裂通常跟長期疲勞累積的傷害有關,例如長跑愛好者。一個比目魚肌撕裂常見的情境是,長跑到最後的上坡時突然小腿劇痛,就可能是比目魚肌撕裂。

小腿肌肉拉傷或撕裂有哪些症狀?

若有下列狀況就可能是小腿肌肉拉傷或撕裂,建議儘速就診。

  • 聽到「啪」一聲,之後小腿像被踢到一般劇痛
  • 無法將重量放在受傷側的腳,腳尖著地比較舒服
  • 腳背向上會覺得疼痛
  • 小腿抽痛
  • 小腿外觀腫脹,甚至出現瘀血
  • 小腿肌肉拉傷/撕裂怎麼辦?

若疑似小腿肌肉拉傷或撕裂,當下小腿過度疼痛可使用拐杖,並且讓腳跟高於腳尖。急性期可冰敷15 ~ 20分鐘減緩腫脹,搭配止痛藥物紓緩症狀,將患部適度加壓可降低之後產生血塊的機率。

復健科醫師會以超音波評估小腿肌肉拉傷或撕裂的程度,若有積血則可能以超音波導引將血塊抽吸出來,並且搭配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促進撕裂的肌肉修復。肌肉修復的過程中,宜持續以超音波追蹤復原程度,作為後續復健運動的指引。

值得一提的是,小腿疼痛不一定都是小腿肌肉受傷,醫師還會評估是否有其他可能的病因,包括阿基里斯腱撕裂、撕裂性骨折、周邊神經壓迫或是深部靜脈栓塞等。

小腿肌肉拉傷/撕裂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許多人肌肉拉傷就會想先伸展一下肌肉,甚至伸展到疼痛的程度,覺得可以幫助肌肉復原。其實肌肉撕裂傷在初期不應該做伸展運動,可能會影響肌肉的修復過程。小腿肌肉拉傷/撕裂的復健運動原則上可以分成三階段,要注意實際的復健進展因人而異,請與你的醫師及治療師團隊討論自己的復健運動進度。

  • 第一階段(1 ~ 3週)

若能走路不跛行,便開始拿掉拐杖正常走路,一天三次、每次10分鐘。踮腳尖若不會痛,則可以做肌力訓練如下:

  • 第二階段(1 ~ 6週)

可在平面輕鬆跑、騎單車或飛輪。肌力訓練可以做小腿的離心訓練,示意圖如下:

  • 第三階段(6週之後)

逐漸加強跑步的時間及速度,強化平衡及穩定性。小腿肌肉撕裂一般需要8 ~ 12週才能完全回到原本的運動狀態。

結語

小腿肌肉拉傷或撕裂相當常見,運動愛好者常肇因於暖身不足或是累積過度疲勞;一般人即使不運動,也可能因為體重過重或是長期不良姿勢例如長時間穿高跟鞋,造成小腿肌肉拉傷甚至撕裂傷。小腿肌肉拉傷或撕裂並不可怕,及早診斷治療、擬定復健計畫,依然可以回到運動場上奔跑。

參考資料

  1. Green B, Pizzari T. Calf muscle strain injuries in spor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isk factors for injury. Br J Sports Med. 2017 Aug;51(16):1189-1194.
  2. Bright, J. M., Fields, K. B., & Draper, R. (2017).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Calf Injuries. Sports health, 9(4), 352–355.
  3. Yong JR, Dembia CL, Silder A, Jackson RW, Fredericson M, Delp SL. Foot strike pattern during running alters muscle-tendon dynamics of the gastrocnemius and the soleus. Sci Rep. 2020 Apr 3;10(1):5872
  4. van Langevelde K, Spinnato P, Carpenzano M, Moio A. Spontaneous bilateral medial head of gastrocnemius muscle rupture. BMJ Case Rep. 2019 Mar 31;12(3):e229252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跑步會磨膝蓋軟骨,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嗎?

據統計,1995年男性馬拉松跑者的平均完賽時間不到4小時,然而到了2012年,平均完賽時間竟然將近4小時20分。原因不是人類的體能越來越差,而是因為加入馬拉松這項運動的人越來越多,年紀也越來越大。

跑步在全世界都越來越熱門,光台灣一年就舉辦超過10場馬拉松賽事。跑步是一項相對簡單而且可以單人從事的運動,此外又可以提昇心肺耐力,然而很多人心中的疑惑是,跑步會不會磨損膝蓋軟骨,甚至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呢?

跑步會造成軟骨磨損嗎?

2021年發表在運動醫學期刊(Sports Medicine)的研究發現,核磁共振檢測跑步後的膝關節軟骨確實會暫時變薄,然而很快就會回復原本的厚度,此外也推論跑步並不會對軟骨造成新的病灶。

另一個2021年的研究也支持這個論點。膝蓋關節液中軟骨基質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的濃度上升跟退化性關節炎有關,研究發現跑步後半小時,軟骨基質蛋白的濃度上升,然而1~2小時後就恢復正常。原因可能是跑步時的壓力將軟骨中的水分及代謝廢物擠出,由於軟骨沒有血流供應,因此營養供給及廢物排除都要依靠關節液,跑步對膝蓋造成的壓力其實是幫助軟骨的代謝。

因此跑步不僅不會磨損軟骨,反而是幫助膝蓋軟骨新陳代謝、排除廢物。

跑步會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嗎?

很多人會用「跑步會使退化性膝關節炎提早報到」作為不跑步的藉口,真的是這樣嗎?一個收納超過2000位45~79歲業餘跑者的研究發現,相較於不跑步的人,跑者得到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機會反而較低。

然而另一個針對專業長距離跑者的研究發現,專業跑者得到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3倍。

因此,若是一般為健康而跑的跑步,不僅不會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反而有保護的效果,然而若你是目標在四小時內完成馬拉松賽事的選手,確實可能提高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機率。

怎麼跑步才不會傷害膝蓋?

要避免跑步的運動傷害,跑前的暖身及跑後的舒緩伸展至關重要,然而不是隨便扭扭拉伸一下就是暖身跟舒緩。

建議暖身運動以動態伸展為主,而非單純特定姿勢的靜態伸展。動態伸展是在一定範圍內活動關節及肌肉,目標是增加肌肉延展性、關節活動度,也有部分肌力訓練的成分。以下是可以參考的動態伸展運動:

運動後的舒緩伸展也別忘了,可以排除肌肉內的乳酸、減少運動後的肌肉痠痛,並且維持肌肉的彈性及肌耐力。以下是可以參考的舒緩伸展運動:

跑步時膝蓋痛怎麼辦?

跑步膝蓋痛多數時候不是退化性關節炎,反而是滑囊炎、內外側副韌帶、髂脛束、半月板或十字韌帶的問題更為常見。醫師在診間會以超音波確認上述軟組織是否有受傷,並視情況建議復健、運動治療,或以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病灶。

若已經進展為退化性膝關節炎,2021年的研究顯示,類固醇及玻尿酸在3個月內的止痛效果良好,而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在6個月後的長期追蹤效果較佳。

結語

正確的跑步,不僅不會傷害膝蓋,反而對膝蓋軟骨的新陳代謝有益,讓你遠離退化性膝關節炎,然而跑步前別忘了動態伸展,跑步後記得要伸展舒緩筋骨,才能遠離運動傷害。如果跑完步後膝蓋有任何不舒服,不要猶豫大步奔向復健科診間吧!

參考資料
  1. Dong, X., Li, C., Liu, J., Huang, P., Jiang, G., Zhang, M., Zhang, W., & Zhang, X. (2021). The effect of running on knee joint cartilag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hysical Therapy in Sport, 47, 147–155.
  2. Khan, M. C. M., O’Donovan, J., Charlton, J. M., Roy, J. S., Hunt, M. A., & Esculier, J. F. (2021). The Influence of Running on Lower Limb Cartilag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ports Medicine.
  3. Chakravarty, E. F., Hubert, H. B., Lingala, V. B., Zatarain, E., & Fries, J. F. (2008). Long Distance Running and Knee Osteoarthriti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5(2), 133–138.
  4. Driban, J. B., Hootman, J. M., Sitler, M. R., Harris, K. P., & Cattano, N. M. (2017). Is Participation in Certain Sports Associated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52(6), 497–506.
  5. Anil, U., Markus, D. H., Hurley, E. T., Manjunath, A. K., Alaia, M. J., Campbell, K. A., Jazrawi, L. M., & Strauss, E. J. (2021). The efficacy of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A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e Knee, 32, 173–182.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